人工智能自主規劃糾偏 教叉車學走路

  寫得一手好代碼,還練就了安裝調試叉車的好手藝,劉東是個工做上的多面手。程序員

  程序員、工程師、造叉車,研發人工智能叉車一年多,說他幹什麼的都有。現在,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算法

  「近幾年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市場需求強烈。」碩士畢業7年,從開發軟件、光學檢測儀器,到設計機器人……多方探索後,劉東最終選擇了人工智能行業,「我想從事更有前景的工做。」  大連婦科檢查多少錢 mobile.62671288.com學習

  一樣盯上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的還有夏宏。測試

  重慶南岸區科技園,夏宏本來在此經營一家化工企業,主營橡膠和塑料。但是這幾年,人力成本愈來愈高,利潤率逐漸下降。「留在化工行業前途有限,必須開拓新路。」大數據

  路在何方?產業結構升級,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當地大力支持智能產業發展。夏宏決定探路人工智能領域,研發智能叉車。雲計算

  就這樣,尋找產業的劉東和尋找人才的夏宏一拍即合。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聽上去很高深,平常工做是什麼?spa

  搞設計、作仿真模擬、操做設備,劉東天天的日程忙碌而緊湊,目標只有一個——設計並完善叉車的人工智能算法。設計

  人工智能算法如同「類腦」。若是倉庫中有東西阻攔,智能叉車要能先判斷是人仍是物體,再採起不一樣策略。即便脫離預計軌道,它也能自行判斷並恢復正常軌跡。調試

  搞人工智能,可不僅是坐在電腦前敲敲代碼。

  「一個小孩,不管怎麼教他走路,都還不夠。他得本身實踐,在摔跤中學習。」劉東打了個比方。智能叉車也相似,設計好後,要採集大量行走狀態樣本數據,經過數據集驗證算法可靠性,並進行修改。

  這是工做中的一大難點。好比,叉取貨物是否會發生側翻?要不斷調試,還要製造實物模擬,與仿真軟件測試同步進行,才能完善算法。

  今年初,第一批智能叉車成功下線。普通叉車「叫它幹啥就幹啥,遇到新狀況不會變通」。而在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加持」下的叉車,可以「觸類旁通」,自動規劃路徑、自行糾偏,實現智能駕駛。

  並且這款叉車能從兩側叉取,每取一次貨物就能節省半分鐘時間,一臺叉車能頂四五我的;兩側叉取無需預留轉彎空間,倉儲效率更高。

  人工智能爲叉車安上大腦,可觀收入和穩定前景也讓劉東和夏宏感覺到了這行的巨大潛力。

  「劉東,不厚道啊,用箇舊車對付咱們!」幾名生意夥伴前來參觀,劉東只能連連道歉。客戶催得急,新下線的貨剛剛所有發往山東。雖然他們的產品價格不低,利潤率超過五成,但暫時不用考慮銷售問題,不少企業都有興趣。

  據說一些學校已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劉東很振奮,「確定會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他也決定申請讀博,把實踐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雖然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要學的還太多。」

  「與一些靠燒錢的行業不大同樣,這行拼的是技術。」夏宏深有感觸,企業轉型,像劉東這樣的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功不可沒,隨着公司發展,未來還須要更多。

  連接

  產業結構升級呼喚高端專業技術人才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加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近幾年,隨着我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普遍運用,與此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爲我國經濟新的增加點,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大幅增加,造成相對穩定的從業人羣。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和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4個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應運而生。這些新職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以較高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爲支撐,從業人員廣泛具備較高學歷。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