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者的悲歌ide
日前和華爲原中試部的前副總裁聊天時,他提到當年華爲拆分中試部的一個緣由,就是由於中試部門是吃死工資的。而研發團隊是吃項目獎的。因此不少牛人不甘心吃一份死工資,就紛紛跑到研發部門作產品開發,爭項目獎去了。ui
這也是本文的一個呼喊,基礎建設者的悲歌,在基礎建設的崗位上,付出了什麼,又錯過了什麼。
基礎建設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兒,都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辛苦活兒,因此這個部門極難出成績。
筆者有個朋友,是某公司客服部門的資深人士W,有豐富的客戶現場經驗,專業知識紮實,又善於溝通交流,能把事情一二三四的交待特別清楚。前幾年也是知人善用,作公司內部講師,新員工招聘進來以後作培訓,帶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售前售後工程師。一時在公司內的名氣很響。可是兩三年過去,本身的技能提高不是很大,同時,本身帶出來的徒弟,在一線通過磨礪,都發展的不錯,甚至有人的待遇和崗位都比這個資深人士W好。W也吐槽過本身的福利待遇,可是boss表示,看不到你明顯的業績,你的功勞苦勞也無法有效證實。幾經周折,W也選擇回到一線,憑藉本身經驗能力,迅速的出了成績,加薪提幹——可是,由於他的離去,基礎建設的培訓工做,有幾門業務技能就沒有以前好了,甚至寒了一波培訓講師的心,爲了出成績,也選擇去了戰場一線。致使的結果是這家公司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沒有出現優秀的售前售後工程師。
spa
由於一我的的待遇問題,最後致使一個公司兩年內的人才梯隊匱乏!——軟件行業有個很經典的說法:一我的的價值,只有在他離開的時候,才能體現。
這個說法,在這個朋友身上驗證的淋漓盡致。
基礎建設者的悲哀在於本身的價值沒法證實。
一、工做見效週期長。
若是是一線工做,好比銷售,售前,售後,可以快速出成績,你能力強業務好,可能一個季度的銷售額就上去了,立竿見影。可是基礎建設工做,好比培訓,可能一門課的收益週期是一年兩年,這樣很難評價這份成績究竟是屬於誰的。或者好比流程管理,一套流程落地可能要兩三年,可能論功的時候,人都離職換崗了。
二、成績沒法量化。
基礎建設是綜合因素,沒法用一個個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還好比銷售,一個區域原來銷售額100W,你負責以後,銷售額提高到150W。毫無疑問,這就是你成績的量化體現。好比研發,你以前的項目經理用90人月,你用70人月,毫無疑問,你是更優秀的那我的。
可是基礎建設卻很難量化。好比員工關懷工做。員工關懷作的好,可能離職率會低一些。可是能低多少?誰內心也沒有數——你總不能說,大家作員工關懷,反應挺好,可是實際有沒有效果,咱們不清楚,如今離職率是2%。要不咱們中止作員工關懷半年,看看離職率會不會變化?
當你的成績沒法量化時,就很難證實本身的成績。除非真的是選擇離開,只有你離開了,你們才知道你真正作了什麼。
因此當老闆問道,大家QA部門,到底出了什麼成績,挽回了多少損失的時候,這真的很差回答。
三、績效的差別性。
至少華爲中試被解散的重要緣由,就是同等能力下,收入的不平衡性。
不少不少的公司,須要默默奉獻的老黃牛,可是在各類機會、福利面前,老是會或多或少的偏向於會哭的孩子。或者好鋼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資金傾斜給項目。也是不少不甘心的人,會逐步脫離基礎建設部門的緣由。
基礎建設者是樂於奉獻的人,能在這條路上堅持前行的人,是閃爍着理想主義光芒的人。因此才須要替基礎建設者發出聲音:若是哪家公司可以想明白,基礎建設是戰略工做時,才能奠基了一個體系,人才梯隊,企業文化,軟性知識積累……這纔是能作大作強的範兒。 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