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技術面前,一切商業模式都是紙老虎

注:轉自新浪網,做者:手搞2012.
安全


一覺醒來,關於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評論便又多出來十三五篇。微信

騰訊用易迅和微信入口換來了京東15%的股權,他們說這是佈局。馬雲60億港幣盤下了一家背景複雜的文化公司,他們說這是佈局。大衆點評入駐微信,他們也說這是佈局。阿里巴巴入股銀泰,他們還說這仍是佈局。李彥宏沒有佈局,而且稱「佈局全產業鏈…是不健康的」,他們就說「百度落後了,2014年中國互聯網是雙城記」。網絡

何時開始商業模式竟取代了技術迭代,成爲了互聯網的主旋律?何時開始,專一於核心業務的公司反而會遭到公然的奚落?app

科技公司須要什麼樣的佈局?ide

和騰訊和阿里巴巴同樣,谷歌和Facebook也在忙着併購,咱們看看他們在作什麼。4億美圓的波士頓動力、20億美圓的Oculus、5億美圓的Deep Mind、32億美圓的Nest,都是技術指向性很是明確的併購:機器人、加強現實、人工智能還有物聯網。與阿里巴巴、騰訊不同的是,谷歌和Facebook彷佛都對對手擅長的業務沒有太多興趣,而是挖空心思想找出引領下一波互聯網革命的技術究竟是什麼。佈局

阮韻芳是Facebook最先的七名員工之一。2010年她和丈夫與Whatsapp的兩位創始人共進晚餐。創始人之一的阿克頓試圖說服她投資並邀請她丈夫加入Whatspp,阿克頓認爲Whatsapp值1億美圓。可是阮韻芳認爲這個數字須要乘以0.1,她的丈夫也看不到Whatsapp的商業前景因此拒絕了。你們都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阮韻芳最近在博客中寫道:若是你想發現下一個谷歌或者臉書,必定要「嘗試一些壞主意(暫時看不到回報)」並且「不要考慮商業模式」。人工智能

這也正是筆者想說的話,商業模式就是這樣的東西。當你把精力放在產品和技術的時候,人們會把你的成功稱爲商業模式,可是一旦當你把精力放在商業模式上,你就註定要在將來栽一個跟頭。spa

商業模式都是紙老虎視頻

最近四大國有銀行向第三方支付發起***,過去十年它們主導了一個叫作「銀聯」的商業模式:向商戶出售昂貴的POS機,收取最高3%的手續費,還和電信運營商一道大力推廣NFC,但願在智能機時代還能徹底控制現金流通全部的環節。然而微信和支付寶採用的掃碼支付」成本僅有POS機的百分之一,手續費也大大下降。×××出的iBeacon,耗電量比NFC下降一個數量級,傳輸距離卻提升兩個數量級。可是銀行以爲它們都「不安全」。blog

銀行如今試圖用監管來拯救「銀聯」,一樣的事情廣電系也作過。上海廣電系統的黎瑞剛正掀起一陣改革的旋風,他一度被廣電系的領導斥爲「電信系的功臣廣電系的罪人」。廣電的老人們一直但願在「三網融合」中抓緊手中的頻譜資源和發牌照的權力,他們如今還在這樣作,可是如今已經沒有誰還有興趣談論什麼「三網融合」了。如今的話題是自制劇、自媒體和4G網絡普及將帶來的內容富媒體化。

還有人記得「移動夢網」嗎?中國移動和他的老師,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曾經都試圖用傳統運營商的辦法創建起一個遊戲、娛樂和電商帝國。可是去年它倆一塊兒同樣放下身段,向iPhone手機提供補貼。若是你以爲以上這些商業模式失敗的緣由是因爲其主導者,銀行、廣電和運營商都是守舊勢力。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便是站在浪潮之巔的科技公司,也沒法用商業模式來彌補技術上的劣勢。

以蘋果爲例,當對手是諾基亞手機和華碩上網本的時候,蘋果是無往不利的。到了喬布斯去世的那一年,勝利衝昏了一些人的頭腦,他們描繪了一個沒有谷歌的互聯網:人們在iOS設備使用蘋果地圖,Siri讓人無需打開搜索頁,蘋果股價會衝破1000美圓。然而事實是Siri被當作玩具,蘋果地圖引來無窮的嘲笑,股價在500美圓左右徘徊,蘋果的三款社交服務:MobileMe、Game Center和Find my Friends無一例外遭遇失敗。

兩萬人魔咒和150人定律

這又是爲何呢?

科技行業有一個著名的兩萬人魔咒,就是大公司僱員超過兩萬人以後,人均業績、公司氛圍、執行效率都會朝負面發展。「150人定律」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一魔咒。牛津大學社會學家羅賓·鄧巴發現人類的社交圈子穩定在150人的規模,即便是很是優秀的人,也很難同時保持和更多人的深刻了解和高效溝通。這個數字是因爲人類大腦負責知覺等高級神經活動的新皮質決定的,人類在遊牧時期就是如此,超過150人的部落每每就會分裂。

a4cf81aea30b2055de2d307792ac4a18.jpg

這和兩萬人定律有關係嗎?頗有關係,由於150的平方是22500。大公司即便是作到極致的扁平化(這正是谷歌和阿里巴巴試圖作到的),從CEO到每位員工之間只隔着一個層級的管理人員,那麼理論上22500名員工仍然能夠保持高效率運轉。固然這一假設成立的前提是公司尊重覺大部分員工的個性和創造力。一些只把員工視爲僕人甚至是機器的公司固然能夠作得很大,可是互聯網公司顯然不能這樣。

正由於如此,互聯網行業不會產生贏家通吃的商業模式。在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對決中,商業模式永遠不堪一擊的。不少人應該都記得《狗日的騰訊》,四年前這篇報道描述了一個無所不在的騰訊帝國,綁架用戶、抄襲對手、碾壓創新。這篇文章引起了大量共鳴,讓中國互聯網圈洛陽紙貴。可是隨後的兩年,那篇文章中中的受害者,王興、周鴻禕和蔡文勝,都迅速找到了新支點。而騰訊在安全、手遊、微博上都無所做爲,直到偏安廣研院一隅的張小龍捧出微信。

微信讓騰訊有了再來一次的機會,惋惜騰訊仍是那個騰訊。與四年前相比,騰訊甚至更懶了,再也不重複經典的「盯緊-超越」政策,而是直接用微信入口換來小夥伴們20%的股權,但願加強搜索、電商、本地生活和在線視頻,全部這些本身不擅長領域的競爭力。一樣的,阿里巴巴爲來往不惜血本,入股海外社交應用Line和Tango,想在史上最大IPO以前補齊最後一塊短板,給投資人講述一個價值1500億美圓的完美故事。

他們會成功嗎?時間會告訴咱們一切!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