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輸入空間(特徵空間),輸出空間是,輸入表示實例的特徵向量,對應輸入空間(特徵空間)點;git
輸出表示實例的類別,輸入空間到輸出空間的映射函數稱爲感知機。github
其中w b爲模型參數,w*x表示內積,sign表示指示函數:算法
感知機幾何解釋網絡
線性方程,對應於特徵空間 Rn 超平面S,S的法向量爲w,S的截距爲b。超平面S將特徵空間分爲兩部分,位於兩部分(特徵空間)函數
的點分爲正負兩類,所以也稱爲分離超平面。二維空間分離平面示意圖:性能
感知機的學習策略學習
給定訓練集,須要找到模型參數w 、b,肯定將正負樣例正確分開的超平面。這時咱們須要定義損失函數並極小化。損失函數一個天然的想法是誤分類點網站
的總數,但它不是w 、b的連續可導數;另外一個想法是計算全部誤分類點到超平面S的距離,其中任一點到S的距離可表示爲:this
,其中是w的L2 範數。spa
對於誤分類的數據(xi ,yi)有:
誤分類點集合有:
誤分類點到超平面S的距離爲:
所以全部誤分類點到超平面的距離爲:,M爲誤分類點的集合。
不考慮就獲得感知機的損失函數,感知機的學習策略就是在假設空間選取使最小的模型參數w 、b。
感知機損失函數極小化方法
感知機誤分類集合M,全部點離超平面S越近,越小,而對是連續可導的,對w求偏導得:
對b求偏導得:
訓練時隨機選取誤分類點對更新:
其中爲學習率或步長。
比較直觀的代碼實現:
# 數據線性可分,二分類數據 # 此處爲一元一次線性方程 class Model: def __init__(self): self.w = np.ones(len(data[0])-1, dtype=np.float32) self.b = 0 self.l_rate = 0.1 # self.data = data def sign(self, x, w, b): y = np.dot(x, w) + b return y # 隨機梯度降低法 def fit(self, X_train, y_train): is_wrong = False while not is_wrong: wrong_count = 0 for d in range(len(X_train)): X = X_train[d] y = y_train[d] if y * self.sign(X, self.w, self.b) <= 0: self.w = self.w + self.l_rate*np.dot(y, X) self.b = self.b + self.l_rate*y wrong_count += 1 if wrong_count == 0: is_wrong = True return 'Perceptron Model!' def score(self): pass
感知機的收斂性
Novikoff定理說明:1)線性可分的樣本必定存在超平面將正負樣本分開;
2)誤分類次數有上限,通過有限次搜索能夠找到樣本徹底正確分開的超平面,也就是說原始形式經過不斷迭代是收斂的。
3)當樣本線性不可分時,感知機算法不收斂,原始形式迭代過程會發生震盪。
4)感知機的算法存在許多解,依賴於初值選擇,也依賴於誤分類點在迭代過程當中的順序。
5)在增長約束條件下,能夠獲得惟一分離超平面。
感知機學習對偶形式
感知機學習算法對偶形式:
輸入:線性可分的數據集其中,,i=1,2...N,學習率
輸出:a,b: 感知機模型 ,其中a=
1)
2)在訓練集中選取數據
3)若是
4)轉至(2)直到沒有誤分類數據。
對偶形式中樣本實例之內積形式預先計算出來,保存在Gram矩陣中。
對偶形式與原始形式本質同樣,它出現的意義在於:樣本點特徵向量之內積事先計算好,放在Gram矩陣中,在更新參數a、b時,直接
經過查詢矩陣,能夠加快計算。
不妨假設特徵空間是,n很大,而樣本行數N遠小於n,若是採用原始形式時間複雜度爲 ;採用對偶形式的話,直接在Gram矩陣
裏查表就能拿到內積 ,因此這個誤判檢測的時間複雜度是 ,大大下降了時間複雜度。
換句話說感知機的對偶形式,經過提早計算好樣本點內積並存儲於Grama Matrix,把每輪數據迭代的時間複雜度,從特徵空間維度n轉移
到樣本集大小的維度,達到了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