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fconfig用於獲取網卡配置與網絡狀態等信息,格式爲:ifconfig [網絡設備] [參數]緩存
2.uname命令用於查看系統內核版本等信息,格式爲:uname [-a]bash
查看系統的內核名稱、內核發行版、內核版本、節點名、硬件名稱、硬件平臺、處理器類型、操做系統等信息:網絡
3.若是您想查看系統詳細版本信息就看redhat-releasespa
命令:cat /etc/redhat-release操作系統
4.uptime命令用於查看系統的負載狀況,格式爲:uptimecode
也可以使用 watch -n 1 uptime 命令來每秒刷新一次得到當前的系統負載狀況,輸出內容爲:系統當前時間、系統已運行時間、當前在線用戶以及平均負載值。blog
平均負載值分爲最近1分鐘、5分鐘、15分鐘的系統負載狀況,負載值越低越好(小於1是正常)進程
5.free命令用於顯示當前系統中內容的使用量狀況,格式爲:free 【-m/-g】內存
-b 以Byte爲單位顯示內存使用狀況。 -k 以KB爲單位顯示內存使用狀況。 -m 以MB爲單位顯示內存使用狀況。 -g 以GB爲單位顯示內存使用狀況。 -o 不顯示緩衝區調節列。 -s<間隔秒數> 持續觀察內存使用情況。 -t 顯示內存總和列。 -V 顯示版本信息。
total:總計物理內存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 Buffers/cached:磁盤緩存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是交換分區SWAP的,也就是咱們一般所說的虛擬內存。
6.who 命令用於查看當前登入主機的用戶狀況,格式爲:who 【參數】文檔
7.last命令用於查看全部系統的登入記錄,格式爲:last 【參數】
8.history命令用於顯示歷史執行過的命令,格式爲:history
參數:
-N: 顯示歷史記錄中最近的N個記錄;(此處直接使用數字,例如:history 5) -c:清空當前歷史命令; -a:將歷史命令緩衝區中命令寫入歷史命令文件中; -r:將歷史命令文件中的命令讀入當前歷史命令緩衝區; -w:將當前歷史命令緩衝區命令寫入歷史命令文件中; -d<offset>:刪除歷史記錄中第offset個命令 -n<filename>:讀取指定文件
歷史命令會被保存到用戶家目錄中的「.bash_history」文件中。Linux系統中以點(.)開頭的文件均表明隱藏文件,通常會是系統文件。
cat ~/.bash_history
history 默認會保存1000條執行過的命令,若要修改可直接編輯/etc/profile文件的HISTSIZE值。
!+歷史命令編號,可直接再次執行該命令,例如
9. sosreport命令用於收集系統配置並診斷信息後輸出結論文檔,格式爲:sos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