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同理心

       在《應需而變——設計的力量》這本書中,做者實際上一直在圍繞着一個問題展開,什麼是同理心,如何培養同理心?
       書中指出,「同理心即知道、感受到、代入式地體驗其餘人的感受、想法、經歷,而本身並無這些真實的感受、想法、經歷。」
       簡單理解,同理心就是一種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方式。這如古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出一轍。
    
      設計必須知足人們的某種目的,因此,設計師須要去理解人們如何與你設計的產品互動。設計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什麼人、在什麼樣的環境 下、要作什麼、爲何要作、他們會怎樣去作、會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應該是設計師在整個設計過程當中不斷思考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咱們須要不斷的告誡自 己「I Am Not The Target  User」!
       從人口細分和市場統計學的角度已經不足以讓咱們徹底瞭解咱們的用戶,同理心的培養與運用則可以幫助咱們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更加真實的、深入的瞭解用戶和他們的能力、需求、指望,而後提出優雅、漂亮的解決方案。
       首先,同理心與同情心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概念。同情心意味着憐憫,這會讓咱們與他人或者小組產生距離,而且缺乏尊重,甚至還會造成一種優越感;同情心會失去客觀性,形成當局者迷的情形。
       而同理心就像必定程度的好奇心,讓咱們更深刻的理解咱們的用戶。他經過代入式地體驗來理解一我的或者一羣人的主觀經歷,這種代入很天然的避免了距離感,同時也保證了客觀性。

       呃,寫到這裏,我發現本身寫不下去了 :)。由於這個話題忽然讓我想到了09年伊始UCD大社區的話題:
裝不裝用戶
       在裝不裝用戶這個話題上,Keso和白鴉其實是說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並不矛盾。
       從設計的角度上看,咱們須要裝用戶,而且是代入式的思考,這是在避免以自我爲中心的設計。本位思考、自覺得是和經驗主義是目前我見過的最多的錯誤作法,他 們基本不會看數據也不會去管產品針對的用戶是初級網民仍是高級用戶,他們老是以「我以爲用戶在完成這步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或者「以我多年的經驗來看,這 個地方應該怎樣怎樣」來決定某個頁面、某個流程最終該如何去設計,而且不會去測試,也不會去收集反饋,由於,他們壓根也沒有觀測數據這個作法,他們更加不 知道該找一些什麼樣的目標用戶進行訪談,或者找與用戶緊密聯繫的部門,如客服等收集信息。他們老是把本身做爲一個設計者,一個製造者,並非去關心用戶是 怎麼使用的。
       從結果的角度看,不管怎麼裝,咱們都不是目標用戶(I Am Not The Target  User)。
       可是,這並不妨礙咱們將同理心帶入設計之中。換位的思考讓咱們知道咱們的哪些作法是錯誤的,同時咱們也可以瞭解到用戶的哪些想法是錯誤的,而這些錯誤的想 法是如何產生的?因而,咱們知道該如何去引導用戶避免這種錯誤的作法,從而產生良好的用戶體驗,讓用戶不斷的喊出「啊!原來是這樣的,這個設計師比我想的 還要周到」。
       永遠想在用戶的前面,給用戶製造驚喜,引導用戶發現並接受這些驚喜,這應該是每一個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有點跑題,繼續。
       關於如何培養同理心,做者使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說這個問題。大致是認爲,單純的定量研究使得最終數據僅僅成爲了一堆廢紙同樣的擺設,設計師們都不肯意去看那些枯燥的數據,研究報告的厚度與他的效果成反比。
       結合定性的研究,而且使整個團隊都具備同理心的意識,才能最終建立真正有用的交付物。真正可靠的交付物應該包含三個特色:清楚,直截了當;能吸引讀者;講述故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