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uskal算法是一種用來尋找最小生成樹的算法,由Joseph Kruskal在1956年發表。用來解決一樣問題的還有Prim算法和Boruvka算法等。三種算法都是貪婪算法的應用。和Boruvka算法不一樣的地方是,Kruskal算法在圖中存在相同權值的邊時也有效。node
1).記Graph中有v個頂點,e個邊算法
2).新建圖Graphnew,Graphnew中擁有原圖中相同的e個頂點,但沒有邊數組
3).將原圖Graph中全部e個邊按權值從小到大排序spa
4).循環:從權值最小的邊開始遍歷每條邊 直至圖Graph中全部的節點都在同一個連通份量中3d
if 這條邊鏈接的兩個節點於圖Graphnew中不在同一個連通份量中blog
添加這條邊到圖Graphnew中排序
圖例描述:資源
首先第一步,咱們有一張圖Graph,有若干點和邊 數學
將全部的邊的長度排序,用排序的結果做爲咱們選擇邊的依據。這裏再次體現了貪心算法的思想。資源排序,對局部最優的資源進行選擇,排序完成後,咱們率先選擇了邊AD。這樣咱們的圖就變成了右圖基礎
在剩下的變中尋找。咱們找到了CE。這裏邊的權重也是5
依次類推咱們找到了6,7,7,即DF,AB,BE。
下面繼續選擇, BC或者EF儘管如今長度爲8的邊是最小的未選擇的邊。可是如今他們已經連通了(對於BC能夠經過CE,EB來鏈接,相似的EF能夠經過EB,BA,AD,DF來接連)。因此不須要選擇他們。相似的BD也已經連通了(這裏上圖的連通線用紅色表示了)。
最後就剩下EG和FG了。固然咱們選擇了EG。最後成功的圖就是右:
對圖的頂點數n作概括,證實Kruskal算法對任意n階圖適用。
概括基礎:
n=1,顯然可以找到最小生成樹。
概括過程:
假設Kruskal算法對n≤k階圖適用,那麼,在k+1階圖G中,咱們把最短邊的兩個端點a和b作一個合併操做,即把u與v合爲一個點v',把原來接在u和v的邊都接到v'上去,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個k階圖G'(u,v的合併是k+1少一條邊),G'最小生成樹T'能夠用Kruskal算法獲得。
咱們證實T'+{<u,v>}是G的最小生成樹。
用反證法,若是T'+{<u,v>}不是最小生成樹,最小生成樹是T,即W(T)<W(T'+{<u,v>})。顯然T應該包含<u,v>,不然,能夠用<u,v>加入到T中,造成一個環,刪除環上原有的任意一條邊,造成一棵更小權值的生成樹。而T-{<u,v>},是G'的生成樹。因此W(T-{<u,v>})<=W(T'),也就是W(T)<=W(T')+W(<u,v>)=W(T'+{<u,v>}),產生了矛盾。因而假設不成立,T'+{<u,v>}是G的最小生成樹,Kruskal算法對k+1階圖也適用。
由數學概括法,Kruskal算法得證。
typedef struct { char vertex[VertexNum]; //頂點表 int edges[VertexNum][VertexNum]; //鄰接矩陣,可看作邊表 int n,e; //圖中當前的頂點數和邊數 }MGraph;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u; //邊的起始頂點 int v; //邊的終止頂點 int w; //邊的權值 }Edge; void kruskal(MGraph G) { int i,j,u1,v1,sn1,sn2,k; int vset[VertexNum]; //輔助數組,斷定兩個頂點是否連通 int E[EdgeNum]; //存放全部的邊 k=0; //E數組的下標從0開始 for (i=0;i<G.n;i++) { for (j=0;j<G.n;j++) { if (G.edges[i][j]!=0 && G.edges[i][j]!=INF) { E[k].u=i; E[k].v=j; E[k].w=G.edges[i][j]; k++; } } } heapsort(E,k,sizeof(E[0])); //堆排序,按權值從小到大排列 for (i=0;i<G.n;i++) //初始化輔助數組 { vset[i]=i; } k=1; //生成的邊數,最後要恰好爲總邊數 j=0; //E中的下標 while (k<G.n) { sn1=vset[E[j].u]; sn2=vset[E[j].v]; //獲得兩頂點屬於的集合編號 if (sn1!=sn2) //不在同一集合編號內的話,把邊加入最小生成樹 { printf("%d ---> %d, %d",E[j].u,E[j].v,E[j].w); k++; for (i=0;i<G.n;i++) { if (vset[i]==sn2) { vset[i]=sn1; } } } j++; } } 時間複雜度:elog2e e爲圖中的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