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利用人體的電流感應進行工做的。電容式觸摸屏是是一塊四層複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內表面和夾層各塗有一層ITO,最外層是一薄層矽土玻璃保護層,夾層ITO塗層做爲工做面,四個角上引出四個電極,內層ITO爲屏蔽層以保證良好的工做環境。 當手指觸摸在金屬層上時,因爲人體電場,用戶和觸摸屏表面造成以一個耦合電容,對於高頻電流來講,電容是直接導體,因而手指從接觸點吸走一個很小的電流。這個電流分從觸摸屏的四角上的電極中流出,而且流經這四個電極的電流與手指到四角的距離成正比,控制器經過對這四個電流比例的精確計算,得出觸摸點的位置。
內容
投射電容的觸控技術主要有兩種:自我電容(self capacitance)式和交互電容(mutual capacitance)式。
自我電容:又稱絕對電容(absolute capacitance),它把被感應的物體(如手指)做爲電容的另外一個極板。當手指觸碰屏幕時可在傳感電極和被傳感電極之間感應出電荷,從而被感受到。
交互電容又叫作跨越電容(transcapacitance),它是經過相鄰電極的耦合產生的電容。當被感受的手指靠近從一個電極到另外一個電極的電場線時,交互電容的改變被感受到,從而報告出位置。
根據兩種電容技術的原理不一樣,設計出的投射式電容觸摸屏的架構也不相同,造成多點觸控的方式也就不一樣。
與自我電容相關的是手勢的辨識追蹤與互動(Gesture interaction),也就是僅偵測、分辨多點觸控行爲,如縮放、拖拉、旋轉等,實現方式爲軸交錯式(Axis intersect)技術。它是在導電層上進行菱形狀感測單元規劃,每一個軸向須要一層導電層。以兩軸型式爲例,在偵測觸控行爲時,感測控制器會分別掃描水平軸和垂直軸,產生電容耦合的水平/垂直感測點會出現上升波峯,這兩軸交會處即爲觸控點。
其實,軸交錯式電容式觸控技術,就是筆記本電腦觸控板上使用的技術。電腦觸摸板採用X、Y軸的傳感電極陣列造成一個傳感格子。當手指靠近觸摸板時,在手指和傳感電極之間會產生小量電荷,此時經過運算,便可肯定物體的位置。固然,觸控板與觸控屏幕最大差別在於,前者是不透明、後者是透明的。
不過須要指出的是軸交錯式雖能實現多點觸控手勢辨識功能,但若要定位多點觸控的正確位置仍有困難。由於在進行兩個軸向的掃描時,兩個觸控點分別會在X軸與Y軸各產生兩個波峯,交會起來就產生4個觸點,其中兩個點是假性觸控點,這會使系統沒法進行正確判讀。解決的辦法是增長軸向,提升可辨識觸點位置、數目,每增長1軸向可多辨識1點(如3軸可辨識2點、4軸爲3點);不過,每增長1個軸向,就要多1層導電層,這會增長設計的觸控面板厚度、重量與成本,都不是以手機等便攜式產品爲主要應用的觸摸屏廠商所樂見的。
複雜觸點可定位式(All point addressable)技術也能達成多點觸控功能,且能辨別觸控點確切位置,能夠說是理想的多點觸控解決方案,iPhone便是採用此種觸控技術。它主要架構爲兩層導電層,其中一層爲驅動線(driving lines),另外一層爲感測線(sensing lines),兩層的線路彼此垂直。運做上會輪流驅動一條驅動線,並量測與這條驅動線交錯的感測線是否有某點發生電容耦合現象。經逐一掃描便可獲知確切觸點位置。
可是,要實現此種技術在,不管是導電層規劃、佈線或CPU運算,難度都提升許多,須要採用更增強大的處理器。以iPhone爲例,它就是以兩顆獨立芯片分擔這項工做,一顆感測控制器,將原始模擬感測信號轉爲X-Y軸座標;另外一顆則是ARM7處理器,專門用來解讀這些信息,辨識手指動做,並作出相應的反應。
此外,複雜觸點可定位技術還會面臨一些設計上挑戰,如須要供應高電壓才能獲得較好的信噪比表現,不適合在大尺寸
面板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