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需求表達方式,用戶接受嗎?

產品經理們採起不一樣的策略,來源於他們本身的思惟習慣:他是基於本身表達的本能在打造產品,仍是基於用戶表達的需求在打造產品。算法

從產品便是慾望那篇文章開始,我談到人人都有一種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需求。這種需求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小程序

昨天偶然間和朋友聊起這個話題,突然有靈感,嘗試把一些咱們本能的需求再多思考一點點,這篇先從「表達」的需求提及。後端

表達,不只僅是說話。微信

1、給生活場景裏的表達貼標籤

身邊時常有人一旦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下來,你若要是搭一句話,他便要回復你十句話。咱們會說這是一個話癆,他的表達欲太強了,傾盆而出的表達,想必他以爲充滿成就感。我將這一類表達打個標籤:話癆式。測試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文字聊天,天天盯着屏幕把本身埋在和好友文字互動裏。你若給他打電話,他沒兩句就掛了,轉一會又會和你文字互動很久。文字的表達,想必讓他充滿樂趣,可是明顯熱衷單一通道。我將這一類表達打個標籤:單一式。設計

喬布斯發佈蘋果III的時候,執意要求將參與設計的工程師名字刻在機器內部。用戶不會察覺,但這一舉動讓每個參與產品設計的的工程師心裏充滿成就感。cdn

喬布斯認爲那些看起來不善言辭的工程師們,也是有表達的需求,這個精心打磨的產品纔是他們最好的表達,一種無言的表達。我將這一類表達打個標籤:隱蔽式。blog

但不是全部的產品都渴望被發現的。產品

好比明朝修長城時,永樂皇帝爲了保證長城每一塊磚的質量,要求將工匠的名字刻在上面。若是質量不過關,會被殺頭。致使每個工匠變得更加兢兢業業,絲絕不敢怠慢。這類非得烙印上我的屬性的表達,我貼上:強迫式。it

以上這些標籤,也是我對這個話題的表達。標籤化,讓我多了一點觀察者的距離,我給本身這種表達貼上標籤:觀察式。

還有病態式,好比xxx由於童年的陰影對社會有仇視,非要經過某些病態手段來表達本身的仇恨情緒。還有迂迴式,好比xxx貪官總會用很迂迴的方式,經過製造各類小動做來達到暗示的目的。這些都太負面,和咱們作產品的場景稍微有點遠。

我以上的分類是沒法窮舉各類表達場景的,非要窮舉不就是讓我陷入強迫式表達了嗎?

可是這以上五種標籤:話癆式、單一式、隱蔽式、強迫式、觀察式,足夠我今天來談談產品場景裏的形態了。

2、給產品場景裏的表達貼標籤

花一分鐘揣摩一下咱們本身,向外表達是否是一種本能需求?

好的產品經理,都會敏感這種需求。這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產品經理本身表達的需求,一個是產品得知足用戶去表達的需求。

咱們看如今不少APP產品,老是不斷的通知提醒,短信推送,這就是碰到了一羣話癆式產品經理。別看消息這麼多,他們每一條推送也是精心設計了的,好比精緻的文案中置入巧妙的營銷,帶上推廣連接。

很遺憾,話癆式的產品總被用戶反感。推送的信息多了,會被加入攔截列表。

人人都有表達的需求

Uber打車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上線了一個用戶反饋通道。

有趣的是:這個通道只能經過郵件反饋。

這下可急死中國用戶了,反饋一個問題訂單,非得用一封郵件文字描述問題。讓那些習慣經過電話給客戶宣泄不滿的用戶們,非常憋屈。Uber這種單一式的表達方式,贏得了那些習慣郵件的白領們,失去了更廣大的打車羣體。

選擇單一式表達的產品經理們,想必是得意的,他們準備着教育一番市場,也被市場給教育一番。

咱們已然熟知今日頭條APP的產品邏輯,靠的是一套後臺的算法精準給用戶推送個性化的內容。

算法層,用戶是看不到的,隱藏在產品的後端,抽象的,不斷的智能演化。埋藏的越深,越不容易被直觀感知。

早先頭條的算法還比較單一,只會盲目推送用戶相關性強的內容,好比我點開過一次高曉鬆的話題,那一直會被推送高曉鬆相關的內容。這讓用戶信息接收面太單一,以至於感受頭條的內容沒新鮮點。

我還記得曾有一個政治經濟學者呼籲用戶卸載頭條,他認爲頭條讓用戶活在本身臆想的世界裏:你看到負面的世界,頭條給你推送的消息就一直是負面的;你看正面的世界,頭條給你一直推送積極陽光的。這讓你失去了全面的判斷。

後來頭條推送的算法愈來愈智能了,它再也不單一性推送,而是打開了更多隱蔽的關聯性信息,因而也愈來愈獲得用戶承認。這類智能算法式的產品表達方式,即是典型的隱蔽式了。

越是大牌的產品,越喜歡隱蔽的表達,正所謂越強大越謙遜。

好比微信指數首次上線時,微信都沒有直接入口,藏在微信搜索裏。須要你搜索:微信指數,才能體驗到它背後的數據魔力。

儘管它藏的那麼隱蔽,但在它一上線的同一天就火爆了互聯網圈。現在它順利歸位成一個普通的小程序產品。

人人都有表達的需求

在個人小區內超市旁,放置着一個立式的體脂稱。人赤腳站上去,握着把手兩分鐘,就會智能算出你的各項體脂指標。評測是免費的,但是測出來的結果,你須要掃碼關注,還得綁定手機號才能看到。
我看到不少人興奮的上去測試,但是後來發現還得通過這麼繁瑣的綁定註冊流程,就不耐煩的離開了。

我有一個作產品的朋友也體驗過一次後,很生氣的在朋友圈上配圖發文:

這是我特別糟糕的一次產品體驗,作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必定是腦子進水了。他就不會讓那些體驗過的用戶都能看到一部分簡版體測結果,而想看到更全面信息的用戶,再選擇註冊嗎?

他碰到了一個強迫式的產品表達,強迫式的產品是很讓人惱火的。

這類產品在社交類電商APP產品上愈來愈多。

可能因爲這類產品的營銷策略,必須經過上下線發展的方式來進行裂變式社交傳播,因此讓全部註冊用戶必須輸入邀請碼。若是沒有邀請碼,就沒法讓用戶進入這個上下線的分銷鏈條。這種強迫式表達邏輯,具備很強勢的排斥感。

人人都有表達的需求

產品經理常常會故意拉高用戶門檻,從而培養忠誠度更高、粘性更強的用戶。越強勢,越忠誠。只是強勢過了,就沒有用戶了。

如前文邏輯,像我這樣的人,寫一篇產品相關的文章分享出去,選擇將以上場景進行各類標籤化的方式,就是典型的觀察式表達了。

而相似這種表達方式的產品,在市場上也充斥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教育類、社羣類、培訓類產品了。好比XXX運營入門課程,XXX產品升級之道,這類知識性產品,即是用一種觀察式的方式,評析指點各類產品形態、發展路徑,包裝成爲課程,進行分發。

3、在表達需求下的產品思惟

讓產品成功觸達到用戶,這是產品經理們都渴望的表達。

有些產品經理就像一個話癆,喜歡口若懸河的供應各類功能,推送各類消息。想必他很得意,不在意用戶的感覺。有些產品經理喜歡單一交互邏輯,如Uber,最終失去大量普通用戶。

有些產品經理喜歡隱蔽式的表達,作一個靜悄悄的美男(女)子,如微信指數。有些習慣了強勢霸道,他蠻橫的挑用戶,用戶也無情的挑他。有些則是做壁上觀,扮演一副觀察家的模樣,而後封裝出付費的知識產品。

產品經理們之因此採起這類策略,來源於他們本身的思惟習慣:他是基於本身表達的本能在打造產品,仍是基於用戶表達的需求在打造產品。

好比話癆式、單一式、強迫式,就是更基於本身的表達本能;而隱蔽式就會更考慮用戶的表達一些。觀察式的產品,取決與他如何平衡了。

產品本身是不會主動說話的,等着你去啓動它。當用戶觸摸它、把玩它時,它想表達的都等着你去發現。產品,表達了人性和洞鑑,這種表達要比面對面的交流要隱性不少。

在產品未順利觸達用戶前,產品須要知足用戶本身表達的需求。

好比有不少產品設計出來之後,必然上線一個用戶反饋的入口。或者立刻上線一個社羣空間,讓用戶直接的暢所欲言。就像MIUI早期起步的時候,MIUI社羣就打出「用戶參與感」的口號,隨着產品快速的響應他們提出的需求,很快俘獲了大量的忠實粉絲。

到底該站在哪邊,場景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

在明末時期,蘇州有一個琢玉巨匠陸子岡,其琢玉技巧高超絕倫、巧奪天工,名聞天下,也深得皇帝賞識。

但他有一個習慣,喜歡在本身的做品上刻款,就像畫家喜歡在本身做品上落款同樣。

在民間,對普通用戶來講,名匠刻款,天然如獲珍寶。然而,來到皇室,他服務的一個皇帝,是一個不喜歡玉器落款的人。

皇帝好幾回都赦免了他自做聰明的落款需求。有一次,皇帝命他製做一件玉雕,他又忍不住落款了。此次是將本身的名字刻在了雕頭上,皇帝終於忍無可忍,把他拉出去殺頭了。

真是寧肯被殺頭,也忍不住表達呀!


做者:曹濤,產品經理,互聯網追風人。微信公衆號:互聯網追風人。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