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程 CSM 課程中體驗線上工做坊

轉載自 諾普博客微信

4.11 日週六,我參與了由 [Bob 老師]組織講授的一期 Certified Scrum Master(即 CSM)課程,從中收穫頗豐,特記於此,與君分享。網絡

CSM 一般是現場授課,但本次因爲疫情的限制致使人們不得不盡量減小外出。而 Bob 老師也適時地將本來現場的授課改成了遠程的方式。吸引我參與此次課程的,正是這種遠程授課的安排。由於正是受制於目前的困難狀況,我所在的紅帽開放創新實驗室的很多活動也難以高效開展。因此參與本次課程的目的,除了學習 Scrum 以外,我還想了解一些遠程引導的技巧並觀察與我一同參與課程的其餘同窗的狀況。工具

本覺得可能很多人會出於對遠程授課效果的擔心而不傾向於參與遠程課程,但臨到開課前組織的微信羣的參與者竟達 30 多人,着實使人意外。在開課以前,Bob 老師還在微信羣裏發來了次日上課用的 Zoom 會議連接,並提醒你們提早裝好 Zoom 軟件。post

CSM 課上的敏捷

課程於 4.11 日早九點開始,一共兩天。第一天主要討論了敏捷和 Scrum 的基本概念,並介紹了 Spotify 大規模敏捷的實施案例,第一天結束時 Bob 老師給你們留了家庭做業;次日以回顧各位的家庭做業開始,以後咱們逐個探討了 Scrum 的各類角色和事件等關鍵內容。做爲練習,你們還以分組、迭代的形式製做了一個 Scrum 視頻,成爲了課程的意外收穫。課程結尾時,Bob 老師給你們講解了 CSM 考試的註冊流程和注意事項,並祝願你們得到好成績。學習

下面我嘗試從"線上課程引導"、"課程內容呈現"和"課程準備工做"等幾個維度來解析這兩天的課程。測試

線上課程引導

第一天早上九點開始後,一開始 Bob 老師就向你們介紹了兩天的時間安排,以及 CSM 課程對出勤時間的要求。後續他採用了一些方法來確保你們確實有效地在關注課程內容。首先,你們在微信羣裏,使用 Zoom 軟件提供的"註釋"功能,在屏幕上寫下了本身的名字。對於不少以前沒用過此類功能的同窗來講,是個新奇的體驗。從截圖來看,你們玩的不亦樂乎:設計

簽名

接着是自我介紹。因爲是課程在週末,出於隱私和網速等方面考慮大多數人並無開啓本身的攝像頭,這給自我介紹憑添了"一屏幕的距離"。Bob 老師很快利用 Zoom 軟件的"小組會議"的功能將你們分紅了 6 個小組。這樣每一個小組就只有 五、6 人,介紹起來輕鬆自如。同時,自我介紹環節限時 6 爲分鐘,平均到每位同窗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在我所在的第 6 小組就出現了因爲某些同窗花的時間太長,致使後面的同窗時間不足的狀況。調試

在中途某個時間,我發現 Bob 老師溜進了咱們小組,但他並無出聲。這種狀況與現場討論時,講師處處"偷聽"的情形卻是很相似。這一環節快結束時,在 Zoom 聊天框裏能收到講師發來的時間提醒,同時屏幕開始倒時一分鐘;倒計劃結束時,全部小組討論自動結束、全部人回到"主會場"。視頻

分組討論

這個短短六分鐘的自我介紹環節,讓我倍感欣喜。雖然以前我使用 Zoom 會議軟件已有幾年經驗,卻歷來沒有使用過"分組討論"的功能。因爲參與者衆,若是每人輪流給全部其餘人介紹本身,估計很快你們就難以保持專一。同時,因爲額外的"一屏幕距離",也會讓大規模的自我介紹難見成效:相互看不到其餘人、人數又衆多,結果就致使全部人都記不住別人是誰、他說了什麼。恰是這種分組討論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這一狀況。blog

同時,事實還證實分組討論在接下來兩天的課程裏確實功不可沒。在後面的環節中,Bob 老師儘可能確保咱們儘量被分到第一次分組時相同的小組。這樣,你們能夠在兩天的時間裏一個模擬小團隊的方式持續工做。

通常來講,CSM 這類課程在現場講授時,會設計各種互動性很強的環節。這些互動環節有助於增長現場人員的參與感:學員在沉浸式體驗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各種引導技巧。這對於敏捷教練來講無疑是十足珍貴的附加值。線上的課程則自然存在交互難的問題。但課程在線上的狀況下,受限於空間的隔絕和各種工具功能的約束,人們之間的交互能力十分有限。不過,若是從學員的角度來考慮,線上參與課程顯得沒有現場那麼"近距離",對於有些同窗來講這也算得一種"保護"。我相信有些同窗若是在現場參與或許沒那麼活躍,但坐在電腦前、隔着網線來表達和互動,壓力反而小了很多。

久坐在電腦面前開會看起來不累,但身體的感覺卻很誠實。在線開展長時間的活動必定要注意時間節奏。這一點 Bob 老師作的很好。每一個半天,都安排了一到兩次休息時間,每次 10 分鐘左右。在休息開始以前,明確與你們商定課程繼續的時間。

爲了確保你們的參與度,Bob 老師還要求每一個半天進行一次線上簽到。有時候,講師在提問時,或者分配一個小組任務以前,會點名指定特定的學員回答或者重複他分配的任務。這種方式既能確保學員準確理解了當前任務,又能確保學員們持續關注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呈現

參加過各種線下現場培訓的朋友必定對現場各種白板、手繪和便利貼印象深入。相比於現場課程的形式多樣的交互與可視化方法,線上課程在這方面則自然顯得拘束了許多。整體來看,兩天的 CSM 課程裏你們的討論多數都是以上面介紹的"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的。同時做爲線上課程,講師在呈現課程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理論講解比動手實踐和小組討論顯得篇幅多了一些。儘管如此,得益於講師的周到準備及現場的有序引導,課程內容各環節的呈現也可謂秩序井然、豐富多彩。

首先,Bob 老師準備了一塊小型的物理支架式白板,藉助馬克筆能夠隨時寫寫畫畫,這至關於結合現場引導時的優點來提升效率。同時,在支架白板前架設另外一個攝像頭(再登陸一個 Zoom 設備)並使用話筒收音,以防止出現串聲的狀況。這個設計很是聰明。若是大部分參與者(學員)須要書寫、繪畫的狀況不是不少,那麼提升主持人(講師)本身的書寫效率是遠程課程或會議成功的關鍵;不然,總體效率都將受到牽連。

支架白板

在課程講述過程當中,Bob 還與你們透露他的電腦外接了另外一個顯示器,以幫助他查看"演講者視圖"和備課筆記等內容。這樣確保他能夠從容地掌握電腦上太多的窗口,並控制哪些內容是要分享給上線的學員們。在前段時間,在我本身的課程基於 Kubernetes 的 DevOps直播時,對雙屏幕帶來的便利我感覺很是真切。

在知識點講解過程當中,講師老是利用"註釋"工具在學習材料上作一些要點標記,在繼續到以後的頁面以前將標記後的屏幕截取下來,在微信羣分享給你們。

講解時註釋

次日下午,咱們以小組的形式模擬開展了兩個 Scrum 迭代,根據講師要求,嘗試"開發"一個講述 Scrum 的視頻。講師提出了三個要求,基於這些要求咱們練習分析、計劃、實現、演示和回顧等各個迭代環節和 Scrum 事件:

  • 視頻用於宣傳 Scrum
  • 時間不超過 3 分鐘
  • 發佈到小視頻平臺

在分析和計劃環節,各個小組被要求制定產品待辦列表以及迭代待辦列表,並據此製做迭代看板。不一樣的小組使用了不一樣工具,我從中見識到了各組同窗的創造力!咱們第 6 組使用的是騰訊旗下的 TPAD 協做工具。在同組小夥伴的幫助下,我也順便學習了一下這個工具的用法。有的小組是使用的是 Trello,下面是他們製做的迭代看板的一部分:

image

下面是我所在的第 6 組所產出的視頻做品:

若是說線上學習最大便利的話,就要屬記筆記了。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是一個喜歡隨手記錄的人。線上學習時,全部內容都是在屏幕上展示的,於是能夠隨時截圖保存下來。結合一些筆記軟件"識別圖片內容"的功能,能夠輕鬆實現標記和搜索等能力。

課程準備工做

成功的現場表現都來自於完善的事先準備。爲了這次課程的成功舉辦,我相信 Bob 老師必定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就我關注到的內容來講,講師準備工做至少包含:

  1. 設置並調試好線上 Zoom 會議
  2. 測試好網絡和聲音
  3. 物理支架白板
  4. 計時器
  5. 課程期間將使用的各種材料
  6. 學員簽到和反饋表單

Zoom 會議系統無疑是優秀的,雖然最近在國外受到一些質疑。Zoom 的免費帳號只能開 40 分鐘的會議,所以須要提早準備好付費帳號。學員們可能提早對這類視頻會議軟件不必定熟悉,講師要提醒他們提早完成安裝、測試,以避免課程開始後有學員反映沒法上課的問題。對於像 CSM 這樣的付費課程來講,一個學員沒法正常完成課程,都會須要額外的成原本應對。

網絡和聲音,很容易理解的問題。對於在線會議來講,相當重要。

這裏特別提一下計時器,可使用電腦上顯示的網頁計時器。計時器不光能夠幫助講師本身掌握時間(尤爲是休息時間),更能夠經過會議軟件把倒計時放出去讓全部學員都瞭解時間的狀況。

後記

兩天的 CSM 課程對於我來講,不光是重溫 Scrum 知識體系,還學習、演練了一整套遠程引導技巧,接識了一批對敏捷有興趣的同窗,真是一次至關不錯的體驗!在這裏要感謝 Bob 老師的精心準備與圓滿演譯。

當以遠程的模式開展工做時,各種活動雖然受限於空間因素,咱們難以享受現場互動帶來的直觀感覺;反過來,卻能享受網絡鏈接帶來的可觸及性便利。以往咱們一般爲記錄和同步看板內容發愁,但藉助在線協做工具卻容易作到即時記錄並更新。

也能夠說,這正是敏捷"擁抱變化"的具體體現。

延伸閱讀

本文首發於 Bob Jiang的博客 ,轉載請聯繫 Bob Jiang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