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網絡

動態路由是與靜態路由相對的一個概念,指路由器可以根據路由器之間的交換的特定路由信息自動地創建本身的路由表,而且可以根據鏈路和節點的變化適時地進行自動調整。動態路由是基於某種路由協議實現。
路由信息協議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是內部網關協議 IGP中最早獲得普遍使用的協議。RIP 是一種分佈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RIP是應用層協議。使用UDP(520端口)數據報傳送。java

動態協議是根據度量值選擇相應的路由路徑網絡

常見的度量值有跳數、帶寬、負載、時延、可靠性、成本分佈式

而RIP是隻根據距離矢量,也就是跳數(由於每通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 1。這裏的「距離」實際上指的是「最短距離」)來做爲度量選擇路徑ide

「距離」的定義 :
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鏈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爲 1。
從一個路由器到非直接鏈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爲所通過的路由器數加 1。學習

RIP 容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 15 個路由器。「距離」的最大值爲16 時即至關於不可達。可見 RIP 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測試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net

根據從源網絡到目標網絡所通過的路由器的個數選擇路由(跳數)
2.常見的矢量協議有: RIP、IGRP、 EIGRP——思科私有協議(2013已公有化)。高級距離矢量路由協議orm

RIP的幾個特色blog

ü: 按期更新30s,使用UDP協議的520端口接口

ü: 鄰居(相鄰的兩臺路由器運行同一個動態路由協議,就造成了鄰居關係)

ü:以廣播的形式更新

ü: 全路由表更新(發送更新包含了全路由表)

ü: RIP協議只根據跳數做爲度量值選擇路徑(最高15跳)

RIP路由表裏的Metric(度量值)能夠觀察到跳數

rip還有一個水平分割機制:從一個接口學習到路由信息,不在從這個接口發送出去(爲了防止路由迴環)

路由表的創建

1.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做時,只知道到直接鏈接的網絡的距離(此距離定義爲1)。
2.之後,每個路由器也只和數目很是有限的相鄰路由器交換並更新路由信息。
3.通過若干次更新後,全部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絡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RIP實現起來也是特別簡單:下邊作一個小實驗
用三臺路由作個小示範,首先配各自端口ip地址

而後啓用RIP並宣告

而後用R1測試是否ping通R3

是能夠ping通的,而後查看路由表
路由表有這麼兩個條目:
C ———— 表示直連網段
R ———— 表示RIP
————————————————
版權聲明:本文爲CSDN博主「空空如也13」的原創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接及本聲明。
原文連接:https://blog.csdn.net/A1057076935/java/article/details/84635331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