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12

基於軟件體系結構的軟件開發過程

軟件開發過程通常分爲如下6個階段數據庫

1、計劃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整體定義,包括瞭解用戶的要求及現實環境,從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等3個方面研究並論證本軟件項目的可行性,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對可供使用的資源(如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開發進度做出估計。制訂完成開發任務的實施計劃。編程

2、需求分析

軟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作什麼的問題。它是一個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正確理解,而後把它用軟件工程開發語言(形式功能規約,即需求規格說明書)表達出來的過程。本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和用戶一塊兒肯定要解決的問題,創建軟件的邏輯模型,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並最終獲得用戶的承認。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結構化分析方法、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字典等方法。本階段的工做是根據需求說明書的要求,設計創建相應的軟件系統的體系結構,並將整個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或模塊,定義子系統或模塊間的接口關係,對各子系統進行具體設計定義,編寫軟件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說明書,數據庫或數據結構設計說明書,組裝測試計劃。分析階段用到數據流圖數據字典等工具數據結構

3、設計

軟件設計能夠分爲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階段。工具

詳細設計是從DFD圖導出初始的模塊結構圖,而後通過改進初始的模塊結構圖獲得最終模塊結構圖。在系統分析階段,咱們採用結構化分析方法獲得了由數據流圖、數據字典和加工說明等組成的系統的邏輯模型。如今,可根據一些規則從數據流圖導出系統初始的模塊結構圖。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流圖一般也可分爲兩種典型的結構,即變換型結構和事務型結構。變換型結構的數據流圖呈一種線性狀態,它所描述的工做可表示爲輸入、主處理及輸出。事務型結構的數據流圖則呈束狀,即一束數據流平行流人或流出,可能同時有幾個事務要求處理。這兩種典型的結構分別可經過「變換分析」和「事務分析」技術,導出「變換型」和「事務型」初始的模塊結構圖。這兩種方法的思想是首先設計頂層模塊,而後自頂向下,逐步細化,最後獲得一個知足數據流圖所表示的用戶要求的系統的模塊結構圖,即系統的物理模型。性能

4、編碼

軟件編碼是指把軟件設計轉換成計算機能夠接受的程序,即寫成以某一程序設計語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單」。充分了解軟件開發語言、工具的特性和編程風格,有助於開發工具的選擇以及保證軟件產品的開發質量。當前軟件開發中除在專用場合,已經不多使用二十世紀80年代的高級語言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對象的開發語言。並且面對象的開發語言和開發環境大都合爲一體,大大提升了開發的速度。開發工具

5、測試

軟件測試的目的是以較小的代價發現儘量多的錯誤。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設計一套出色的測試用例(測試數據和預期的輸出結果組成了測試用例)。如何才能設計出一套出色的測試用例,關鍵在於理解測試方法。不一樣的測試方法有不一樣的測試用例設計方法。兩種經常使用的測試方法是白盒法測試對象是源程序,依據的是程序內部的的邏輯結構來發現軟件的編程錯誤、結構錯誤和數據錯誤。結構錯誤包括邏輯、數據流、初始化等錯誤。用例設計的關鍵是以較少的用例覆蓋儘量多的內部程序邏輯結果。白盒法和黑盒法依據的是軟件的功能或軟件行爲描述,發現軟件的接口、功能和結構錯誤。其中接口錯誤包括內部/外部接口、資源管理、集成化以及系統錯誤。測試

6、維護

維護是旨在已完成對軟件的研製(分析、設計、編碼和測試)工做並交付使用之後,對軟件產品所進行的一些軟件工程的活動。即根據軟件運行的狀況,對軟件進行適當修改,以適應新的要求,以及糾正運行中發現的錯誤。編寫軟件問題報告、軟件修改報告。一箇中等規模的軟件,若是研製階段須要一年至二年的時間,在它投入使用之後,其運行或工做時間可能持續五年至十年。那麼它的維護階段也是運行的這五年至十年期間。在這段時間,人們幾乎須要着手解決研製階段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同時還要解決某些維護工做自己特有的問題。作好軟件維護工做,不只能排除障礙,使軟件能正常工做,並且還可使它擴展功能,提升性能,爲用戶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然而遺憾的是,對軟件維護工做的重視每每遠不如對軟件研製工做的重視。而事實上,和軟件研製工做相比,軟件維護的工做量和成本都要大得多。編碼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