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d-set 和 Open-set 人臉識別的對好比下,git
兩張人臉圖像,分別提取特徵,經過計算特徵向量間的距離(類似度)來判斷它們是否來自同一我的。選擇與問題背景相契合的度量方式很重要,人臉識別中通常有兩種,歐氏距離和餘弦距離(角度距離)。github
訓練階段和測試階段採用的度量方式要一致,若是想在測試階段使用歐氏距離,天然在訓練階段就要基於歐氏距離來構造損失進行優化。網絡
實際上,不一樣度量方式間存在着必定的內在聯繫,app
可對不一樣損失函數按度量方式進行劃分,函數
先從最基本的Softmax Loss開始。學習
交叉熵損失,也稱爲softmax損失,是深度學習中應用最普遍的損失函數之一。測試
其中,大數據
特徵\(x\)經全鏈接層的權重矩陣\(W\)獲得與類別數相同的\(n\)個\((-\infty, +\infty)\)實數,相對越大的實數表明越像某一個類別,Softmax的做用是將\((-\infty, +\infty)\)的\(n\)個實數經過指數映射到\((0, +\infty)\),而後歸一化,使和爲1,以得到某種機率解釋。優化
指數操做會將映射前的小差別指數放大,Softmax Loss但願label對應的項越大越好,但由於指數操做的存在,只須要映射前差別足夠大便可,並不須要使出「全力」。
在人臉識別中,可經過對人臉分類來驅動模型學習人臉的特徵表示。但該損失追求的是類別的可分性,並無顯式最優化類間和類內距離,這啓發了其餘損失函數的出現。
Contrastive Loss由LeCun在《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by Learning an Invariant Mapping》CVPR2006中提出,起初是但願降維後的樣本保持原有距離關係,類似的仍類似,不類似的仍不類似,以下所示,
其中,\(\vec{X}_{1}\)和\(\vec{X}_{2}\)爲樣本對,\(Y=\{0, 1\}\)指示樣本對是否類似,\(Y=0\)類似,\(Y=1\)不類似,\(D_W\)爲樣本對特徵間的歐氏距離,\(W\)爲待學習參數。至關於歐氏距離損失+Hinge損失
類內但願距離越小越好,類間但願越大越好(大於margin),這恰與人臉識別特徵學習的目的相一致。Contrastive Loss在DeepID2中得以使用,做爲Verification Loss,與Softmax Loss形式的Identification Loss構成聯合損失,以下所示,
這種Softmax Loss + 其餘損失 構成的聯合損失比較常見,經過引入Softmax Loss可讓訓練更穩定,更容易收斂。
Contrastive Loss的輸入是一對樣本。
Triplet Loss的輸入是3個樣本,1對正樣本(同一我的),1對負樣本(不一樣人),但願拉近正樣本間的距離,拉開負樣本間的距離。Triplet Loss出自《FaceNet: A Unified Embedd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and Clustering》。
損失函數以下,
該損失但願在拉近正樣本、拉開負樣本的同時,有一個margin,
Softmax Loss最後的全鏈接層參數量與人數成正比,在大規模數據集上,對顯存提出了挑戰。
Contrastive Loss和Triplet Loss的輸入爲pair和triplet,方便在大數據集上訓練,但pair和triplet挑選有難度,訓練不穩定難收斂,可與Softmax Loss搭配使用,或構成聯合損失,或一前一後,用Softmax Loss先「熱身」。
由於人臉表情和角度的變化,同一我的的類內距離甚至可能大於不一樣人的類間距離。Center Loss的出發點在於,不只但願類間可分,還但願類內緊湊,前者經過Softmax loss實現,後者經過Center Loss實現,以下所示,爲每一個類別分配一個可學習的類中心,計算每一個樣本到各自類中心的距離,距離之和越小表示類內越緊湊。
聯合損失以下,經過超參數\(\lambda\)來平衡兩個損失,並給兩個損失分配不一樣的學習率,
但願達成的效果以下,
以上損失在歐氏距離上優化,下面介紹在餘弦距離上優化的損失函數。
L-Softmax 即 large-margin softmax,出自《Large-Margin Softmax Loss fo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若忽略bias,FC+softmax+cross entropy可寫成以下形式,
可將\(\boldsymbol{W}_{j}\)視爲第\(j\)類的類中心向量,對\(x_i\),但願\(\left\|\boldsymbol{W}_{y_{i}}\right\|\left\|\boldsymbol{x}_{i}\right\| \cos \left(\theta_{y_{i}}\right)\)相比\(\left\|\boldsymbol{W}_{j}\right\|\left\|\boldsymbol{x}_{i}\right\| \cos \left(\theta_{j}\right), j \neq y_i\)越大越好,有兩個影響因素,
L-Softmax主要關注在第2個因素 夾角上,相比Softmax,但願\(\boldsymbol{x}_i\)與\(\boldsymbol{W}_{y_i}\)靠得更近,因而對\(\cos \left(\theta_{y_{i}}\right)\)施加了更強的約束,對角度\(\theta_{y_i}\)乘上個因子\(m\),若是想得到與Softmax相同的內積值,須要\(\theta_{y_i}\)更小,
爲此,須要構造\(\psi(\theta)\),需知足以下條件
文中構造的\(\psi(\theta)\)以下,經過\(m\)調整margin大小
當\(m=2\)時,以下所示,
二分類狀況下,結合解釋以下,
爲了梯度計算和反向傳播,將\(\cos(\theta)\)替換爲僅包含\(W\)和\(w_i\)的表達式\(\frac{\boldsymbol{W}_{j}^{T} \boldsymbol{x}_{i}}{\left\|\boldsymbol{W}_{j}\right\|\left\|\boldsymbol{x}_{i}\right\|}\),經過倍角公式計算\(\cos(m \theta)\),
同時,爲了便於訓練,定義超參數\(\lambda\),將\(\left\|\boldsymbol{W}_{y_{i}}\right\|\left\|\boldsymbol{x}_{i}\right\| \psi\left(\theta_{y_{i}}\right)\)替換爲\(f_{y_i}\),
訓練時,從較大的\(\lambda\)開始,而後逐漸減少,近似於用Softmax「熱身」。
A-Softmax即Angular-Softmax,出自《SphereFace: Deep Hypersphere Embedd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L-Softmax中,在對\(x_i\)歸類時,會同時考慮類中心向量的模和夾角。
A-Softmax的最大差別在於對每一個類中心向量進行歸一化,即令\(||W_j|| = 1\),同時令bias爲0,在分類時只考慮\(x_i\)和\(W_j\)的夾角,並引入和L-Softmax相同的margin,以下所示,
當\(m=1\)時,即不引入margin時,稱之爲 modified softmax loss。
Softmax Loss、Modified Softmax Loss和A-Softmax Loss,三者的決策面以下,
可視化以下,
AM-Softmax即Additive Margin Softmax,出自論文《Additive Margin Softmax for Face Verification》,同CosFace 《CosFace: Large Margin Cosine Loss for Deep Face Recognition》,CosFace中損失名爲LMCL(Large Margin Cosine Loss)。
與A-Softmax相比,有2點變化,
相比Softmax,但願得到更大的類間距離和更小類內距離,若是採用的是餘弦距離,意味着,要想得到與Softmax相同的\(y_i\)對應的份量,須要更小的夾角\(\theta\),爲此須要構建\(\psi(\theta)\),如前所述,須要
前面構建的\(\psi(\theta)\),始於\(\cos(m \theta)\),\(m\)與\(\theta\)是乘的關係,這裏令\(\varphi(\theta)= s(\cos (\theta)-m)\),
\(\cos(\theta) - m\):\(m\)變乘法爲加法,\(\cos(m\theta)\)將margin做用在角度上,\(\cos(\theta) - m\)直接做用在餘弦距離上,前者的問題在於對類中心向量夾角較小的狀況懲罰較小,夾角小則margin會相對更小,同時計算複雜,後者能夠當作是Hard Margin Softmax,但願在保證類間「硬」間距的狀況下學習特徵映射。
\(s\):將\(x_i\)也歸一化後,至關於將特徵嵌入到單位超球上,表徵空間有限,特徵和權重歸一化後\(\mid \boldsymbol{W}_{j}\|\| \boldsymbol{x}_{i} \| \cos \left(\theta_{ij}\right)=cos(\theta_{ij})\)的值域爲\([-1, 1]\),即\(x_i\)到每一個類中心向量的餘弦距離,最大爲1,最小爲-1,Softmax 指數歸一化前,各種的份量差別太小,因此要乘個因子\(s\),將特徵映射到半徑爲\(s\)的超球上,放大表徵空間,拉開各份量的差距。
ArcFace Loss 即 Additive Angular Margin Loss,出自《ArcFace: Additive Angular Margin Loss for Deep Face Recognition》。
AM-Softmax Loss將margin做用在餘弦距離上,與之不一樣的是,ArcFace將margin做用在角度上,其損失函數以下,
把margin是加在餘弦距離(CosFace)仍是加在角度(ArcFace)上,在《Additive Margin Softmax for Face Verification》中有這樣一段分析,
ArcFace中並無求取arccos,因此計算並不複雜,而是把margin加在了角度上,但優化的還是餘弦距離。
還有一點須要注意的是,不管margin是加在餘弦距離上仍是加在角度上,單純看示意圖,很容易看出減小了類內距離,那類間距離增長呢?
文中,給出了類內距離和類間距離的數學描述,以下:
\(W\)是待學習的參數,特徵\(x_i\)也是經過前面層的權重學習獲得,在訓練過程當中\(x_i\)和\(W\)都會發生變化,都會被梯度驅使着向Loss減少的方向移動。margin的引入有意壓低了類標籤對應份量的值,去儘可能「壓榨」模型的潛力,在softmax中本來能夠收斂的位置還須要繼續降低,降低能夠經過提升類標籤對應份量的值,也能夠經過下降其餘份量的值。因此,\(x_i\)在向\(W_{y_i}\)靠近的同時,\(W_j, j\neq y_i\)也可能在向遠離\(x_i\)的方向移動,最終達成的效果就多是\(x_i\)儘量地靠近\(W_{y_i}\),而\(W_j, j\neq y_i\)遠離了\(W_{y_i}\)。
這裏,再討論下爲何對\(W\)和\(x\)的模進行歸一化,主觀思考偏多,未經驗證。
在文章爲何要作特徵歸一化/標準化?中,咱們提到,
歸一化/標準化的目的是爲了得到某種「無關性」——偏置無關、尺度無關、長度無關……當歸一化/標準化方法背後的物理意義和幾何含義與當前問題的須要相契合時,其對解決該問題就有正向做用,反之,就會起副作用。
特徵\(x\)與\(W\)每一個類中心向量內積的結果,取決於\(x\)的模、\(W_j\)的模以及它們的夾角,模的大小和夾角的大小都將影響內積結果的大小。
對\(W_j\)歸一化:若是訓練集存在較嚴重的類別不均衡,網絡將傾向於把輸入圖像劃分到圖片數量多的類別,這種傾向將反映在類中心向量的模上,即圖片數量多的類別其類中心向量的模將偏大,這一點論文One-shot Face Recognition by Promoting Underrepresented Classes中有實驗驗證。因此,對\(W_j\)的模歸一化至關於強迫網絡同等看待每個類別,至關於把同等看待每個人的先驗作進網絡,來緩解類別不均衡問題。
對\(x\)歸一化:對某一個具體的\(x_i\),其與每一個類中心的內積 爲 \(x_i \cdot W_j = |x_i||W_j|\cos \theta_{ij} = |x_i|\cos \theta_{ij}\),由於每一個類別的內積結果都含\(x_i\)的模,\(x_i\)的模是否歸一化彷佛並不影響內積結果間的大小關係,但會影響損失的大小,好比內積結果分別爲\([4,1,1,1]\),模同時放大1倍,變成\([8,2,2,2]\),通過Softmax的指數歸一化後,後者的損失更小。在卷積神經網絡之卷積計算、做用與思想中,咱們知道模式蘊含在卷積核的權重當中,特徵表明着與某種模式的類似程度,越類似響應越大。什麼樣的輸入圖像容易獲得模小的特徵,首先是數值尺度較小的輸入圖像,這點能夠經過對輸入圖像作歸一化解決(若是輸入圖像的歸一化不夠,對特徵進行歸一化可能能夠緩解這個問題),而後是那些模糊的、大角度的、有遮擋的人臉圖像其特徵的模會較小,這些圖在訓練集中至關於困難樣本,若是他們的數量很少,就可能會被簡單樣本淹沒掉。從這個角度看,對\(x\)進行歸一化,可能可讓網絡相對更關注到這些困難樣本,去找到更細節的特徵,專一在角度上進行判別,進一步壓榨網絡的潛能。有點Focal Loss思想的感受。
網絡會利用它可能利用上的一切手段來下降損失,有些手段可能並非你所指望的,此時,經過融入先驗、添加正則等方式抑制那些你不但願網絡採起的手段,修正網絡進化的方式,以此讓網絡朝着你指望的方向成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