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4個小時演講全文:天天有1億人教我作產品(上)

張小龍4個小時演講全文:天天有1億人教我作產品程序員

你們好,我是張小龍。小程序

沒有想到這麼寒冷的天氣,還坐滿了人。我在後臺的時候有朋友在說,今天晚上特別冷,你可能要多穿一點。我雖然沒有帶這麼多衣服,但若是你們都很冷的話,我也願意跟你們一塊兒冷。瀏覽器

剛剛我在下面看了一下,一些吐槽我以爲特別好。由於我天天都在聽到這樣的聲音,都已經習慣了。我以爲在中國來講,天天都有五億人在說咱們作的很差,天天還有一億人想教我怎麼樣作產品。我以爲這是很是正常的一個事情。可是我來這裏不是爲了教你們怎麼作產品的,我是但願跟你們進行一個交流。微信

後來我用一個理由說服我本身,今年我要過來參加一下。若是連續好幾年參加,忽然中斷了,有一點像把一個行爲藝術給忽然中斷的感受。有時候我確實以爲這更多像一個行爲藝術,由於很難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裏面,表達清楚特別多想法,而且讓別人可以知道。網絡

特別是今年這樣一個時間點,我以爲很特別。若是是去年的話,七年,你們會說七年之癢,我只能總結出怎麼樣癢的。微信公衆平臺

今年是八年,而且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微信的DAU超過10億,我以爲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由於這多是國內互聯網歷史上第一款APP可以有10億的DAU數量級。這個數量咱們也沒有公佈過,由於可能在咱們本身看來,這只是哪一天達到的一個問題。工具

對一個作互聯網產品的人來講,應該說仍是一個很值得慶祝的事情。最近咱們發佈7.0版本,固然有5億人吐槽,1億人要教我怎麼作產品,而且還有8億人看不懂那一句話」因你看見因此存在」,到底什麼意思。相信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嗎?看懂的舉一下手讓我看一下好嗎。謝謝你們,謝謝這麼多知音。竟然有10%的人勇敢的舉手了。這句話能夠從不少層面理解,像我在朋友圈裏面發了一段王陽明的心學,並非只一個維度,我以爲能夠從不少維度。我並不但願在這裏跟你們作一個解釋,我以爲留一個神祕特別好,但願每一個人有本身的解讀這是最好的。學習

全部可以說出來的未必可以被人所理解,可是每一個人按本身理解會更好一些。像這麼多年微信啓動頁面一直是一個是一我的站在地球前面。網站

記得剛發佈時,特別多人問我說這個圖案到底什麼意思,爲何一我的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我的站在月球的前面。這個你可能須要頗有想象力。翻譯

對於這一個點,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本身的理解。由於咱們沒有標準答案,因此這麼多年以來,每一次當你看到微信這樣一個啓動頁面,可能都會有一個想法,這我的到底在幹什麼,他爲何要站在地球的前面。可能過了一年這個想法又會變一點,再過一年又會變一點。正是由於這樣,我以爲這纔是一個特別好的啓動頁面。由於它把想象的空間留給了每個用戶本身,這樣十億用戶會有十億個不一樣的理解,他會本身找到可以打動他的那一個點。因此看起來不少的APP都在把本身的啓動頁面變來變去,微信這個不會變,而且我相信未來也不會變。

看起來微信有不少跟別的APP不同的地方,像有一個朋友一次在朋友圈裏面說微信是一個互聯網界的異類。所謂的異類就是跟其餘全部的產品都不同。

我看了這一句話,當時以爲很驚訝,但同時我也以爲挺自豪的。自豪的是一個異類,表示不同凡響的。我看過來,不同凡響通常是優秀的代名詞。我比較驚訝的是,微信的不同凡響並非想一些特別的辦法去不同凡響,而是它守住產品的底線就不同凡響了。由於更多的產品並不把本身的產品當作一個產品來看待,或者說也不把他的用戶當作用戶來看待。而微信只是作到了這樣一些基本的點。

在天天使用微信的過程中,確實看到微信有不少不同的地方。像如今春節很快就要到了,要刷起一波春節運營大潮流,會看到不少的APP,甚至全部APP的圖標都會換了,把紅黃攙和在一塊兒,像番茄炒蛋的圖標。過一段時間大家看屏幕上面會有不少番茄炒蛋的。但微信這麼多年來歷來沒有變過。

不少人會問咱們,微信爲何要這麼堅持。

這裏面其實我就發現,我和咱們團隊,以及用戶,包括在座全部人來講,你們對微信其實仍是有不少不少不一樣的理解,或者說是一些誤解。可能我看過來是一些常識的東西,在不少人看過來,以爲是難以理解的。

因此這一次的公開課,我把時間放到晚上,其實還有一個緣由是若是認真準備一個東西跟你們分享的話,我頗有可能會超時。可能晚上這個超時的空間是很大的。因此我先跟你們預警一下,由於這一次我仔細準備了一些內容,昨天晚上我把內容列出來的時候發現,可能我真的會超時。你們若是要提前離場或者上廁所就請便。

之因此這一次會認真準備這麼多,由於在以前每一次公開課,我說老實話準備得有一點倉促,隨便想一兩個點拿出來,針對一兩個點講一下。可是我以爲到今天,微信到了10億DAU,到了八年的時候,我以爲下一步它應該開啓另一個八年,在這樣一個點上,我更願意花必定的時間,從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質這些方面來更加全面的講解一下微信背後到底咱們在想什麼。

關於設計原則

有的時候很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以爲什麼樣的產品是一個好的產品。

是說它有不少的用戶?是說它讓人上癮,仍是什麼樣的?

對於我本身來講,互聯網界像我這麼老,經歷這麼多的這樣一個老牌的產品經理是不多的。因此對於一些產品的理念我並不認爲全部人都已經知道了。

我記得在不少年之前,當咱們在用蘋果手機,咱們會研究蘋果爲何可以設計出這麼好的產品出來。而後當時看了不少的書,我當時也特別推崇,說喬布斯他到底從哪裏學習了這些,而後發現蘋果產品的設計,不少時候來自於博朗(BRAUN)的首席設計師Diet Rams——十大設計原則的理念。

我能夠把十個原則念給你們聽一下,你們作一下對比什麼是好的產品——

第一條,好的產品是有創意的,它必須是一個創新的東西;

第二條,好的產品是有用的,必定要對人有用;

第三條,好的產品是優美的,它必須有美感,很美麗,你會喜歡它;

第四條,好的產品是很是容易使用的,不難用,沒有說明書,一看就會了;

第五條,好的產品是含蓄的,並不招搖的,含蓄的你們體會一下什麼是含蓄的;

第六條,好的產品是誠實的,咱們常常說咱們要對用戶很誠實。那你們可能更容易理解一個APP怎麼樣是誠實的,可是要知道這個原則是對於硬件產品,一個硬件產品怎麼樣對用戶保持誠實;

第七條,好的產品會經久不衰,它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亡掉;

第八條,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第九條,好的產品是環保的,或者說他是不浪費太多資源的;

第十條,好的產品會盡量少的體現它的設計,或者說少便是多。

這是當時對於硬件產品十個設計的原則,我只是把它偷換一下概念,轉變成通用的或者軟件產品它什麼樣是一個好的產品,我認爲套過來照樣適用。只不過可能在目前的互聯網來講,你們更關心的是流量,是變現,因此你們可能好久不會去想什麼是好的產品。像你們如今微信裏面作小程序,更多想象的是微信能不能給我推一些提醒,推一些通知,怎麼樣讓可以把用戶繼續的拉過來。

可是你們可能都沒有想一個問題,提到這些也是幫助你們理解,爲何微信辭典裏面沒有剋制這個詞,咱們一直追尋好的設計,好的產品的原則。若是咱們變一下,咱們以爲破壞好的產品的設計,會以爲這個是不美的,咱們不會作它,僅此而已。而並非咱們作了什麼創造。

可是我觀察到特別多的業界產品經理,好比說不少人畢業之後,就會被本身公司誤導。由於不少公司的目的要作流量變現,你們的KPI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

一旦圍繞這樣一個目標,你們的工做就已經不是作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獲取流量而已。因此不少人會在微信這裏碰壁,由於你的目的只是在微信這裏獲取流量的話,這並非咱們倡導的一個原則,咱們更倡導要作出好產品出來,分享給咱們的用戶。

在這一點上,我要特別感謝我本身的經歷,由於可能二十多年之前我用PC時,我知道PC裏什麼是好的產品,當時我一我的作FOX,哪怕我本身作,也要把它作的像微軟產品同樣好,我挺感謝微軟的,由於經過它一系列的產品教會我什麼是好的產品。

咱們在Web時代作QQ郵箱時,我知道Web上什麼是好的產品,手機時代咱們用微信,經歷了不少,因此咱們骨子裏面知道什麼產品是好的產品,什麼樣是很差的產品。

舉一個例子,一次我問一個同事說PC時代,瀏覽量最大的是哪一個頁面?是谷歌的頁面仍是哪個頁面?這是翻譯出來的嗎?哎呀,沒想到這裏有翻譯,由於我普通話並很差,這樣會顯得咱們的翻譯水平比較差。

PC時代,其實瀏覽量最大頁面是IE瀏覽器404的頁面。用過瀏覽器的人可能都知道。

我就問你們一個問題。既然這個頁面的PV量特別大,微軟爲何不在這裏放一個廣告。由於這樣廣告不光是一個巨大的海量,對呀,爲何微軟不在這裏放一個廣告呢?咱們的同事們回答不出來了。

對呀,微信的啓動頁爲何總是一我的看着地球,爲何不放一個廣告呢?因此這是一個一樣的問題。爲何啓動頁不放廣告,你們是否是以爲應該看一個廣告這樣舒服一點?我以爲有可能的,由於天天看廣告看習慣了,一旦沒有廣告看你會以爲很不舒服,人是會適應的。

最近你們也看到7.0發佈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大的調整。先不說功能,設計上面你們也看到,整個UI忽然變白、變得刺眼,很是多人來吐槽,說不習慣。其實每一個大的改版都會帶來不少人不適應。特別是微信這樣一個十億用戶量級的產品來講。

當咱們認識到這一點,任何一個改動都會有五億人站出來,說不滿意的時候咱們就知道咱們不可以按用戶投票來決定。若是用戶投票咱們可能什麼都不能改了,咱們只會按照咱們本身的專業的判斷,以爲咱們應該往哪個方向去作。

就像微信的7.0的新版,咱們試用了很長時間,我本身一直兩個版本之間不停的切換。而後當我用兩個月以後,我發現我不肯意切回到舊的版本去,我知道這個應該是咱們的用戶也能夠接受,也許他們一會兒以爲不能接受,可是我相信他們適應過來之後,也會接受的。

重要的是,咱們必需要讓咱們的產品不停地往前去適應這個時代,而不是說咱們由於懼怕用戶的抱怨,咱們就不去改變它了。


關於微信的起源

前面這一部分我簡單講解了一下什麼是好的產品,爲何微信有這麼多看起來很古怪的,固然在我看來正常不過的產品的一些理念。不少人會說微信是由於這麼大了。我常常說一番話,你們說站着說話不腰疼,由於微信有這麼大了,因此你怎麼說均可以。

但我本身並不這麼認爲,由於微信第一天起咱們就這麼認爲,而不是說當咱們有不少用戶了纔會這樣去作。因此在這裏我也願意花一點點的時間來回憶一下咱們的歷史。

不少人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我給Pony寫一個郵件說開微信這個項目,這個是真實的。後來想起來有不少不認識的,好比說我去了某某寺廟,並且這一種不真實我沒有辦法去澄清的。因此包括我身邊不少朋友都問我,你真的去了?我當時怎麼不知道。

因此有的時候我後來跟同事們回憶說,如今想起來以爲有一點後怕,後怕什麼?其實當我寫郵件那個晚上,若是跑出去玩,出去打桌球或者幹什麼去,我可能就忘了這個事情,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固然也有多是另一個團隊作出另一個微信出來,但就不是這樣子的東西了。

有時候會發現不少想法看起來突如其來的,卻每每是上帝安排的。我以爲你們要珍惜每個忽然來臨的一個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個靈感,我也不以爲是一個忽然的靈感。可能上帝做爲一個程序員編好一段程序,合適時會把合適想法放在你的腦殼裏面去。其實並非說在這裏等着就能夠,上帝會放一個靈感在大家的腦殼裏面。

記得微信上線前的一兩年,咱們團隊作另一個事情,當時QQ郵箱咱們已經作到國內第一名。以爲沒有什麼好突破,我本身帶一個團隊大概一年多時間在郵件裏面作一個東西叫作閱讀空間,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沒有人用過閱讀空間的?在閱讀空間裏面,其實當時嘗試特別多新的想法,最先閱讀空間裏面是閱讀,當時博客很流行,咱們能夠在裏面訂閱一些博客,在裏面看文章。推特出來時,我以爲推特這個模式特別好,因此咱們在閱讀空間裏面還作一個廣播,其實比新浪微博還早,就是能夠寫本身的一個微博類的一段文字的地方。天天能夠在裏面看到別人推薦的文章出來。

可是因爲閱讀空間只是郵箱裏面一個子功能,當時用戶量並無作的很大。當kike出來時,我以爲這多是表明一個機會。在當時來講,當時剛開始用智能手機,溝通上面我也不怎麼用QQ,對我本身來講其實沒有一個好的工具可讓我跟別人發信息,溝通聊天。當時想法也很簡單,作一個給少數人用的這樣一個適合本身用的一個溝通工具,僅此而已。

恰好咱們有一個團隊正在作QQ郵箱的手機版叫作手動郵,咱們這個團隊湊了10我的作這個,兩個安卓開發,兩個iPhone開放,兩個塞班開發,加兩個後臺,加一個UI,加我本身,加一個產品的DSN,大概十我的,通過兩個月的時間作出第一個版本,這是WeChat的起源。

當時你們很忐忑,由於不知道這個東西會怎麼樣。今天朋友圈裏面曬它是微信的大概第10天的用戶的人,我以爲都挺厲害的。由於當時微信用戶量特別少。在長達半年時間裏面,微信的用戶量都特別少。

特別少的一個緣由是對於一個新產品來講,你要讓別人一會兒接受它,其實並不容易。可是咱們當時堅持一點,一個原則,若是一個新產品沒有得到天然增加的曲線,咱們就不該該推廣它。

因此前五個月裏面,我記得咱們基本沒有本身推廣它的,咱們只是想看微信這樣一個產品對用戶有沒有構成一個吸引力,用戶願不肯意自發傳播它,若是用戶不肯意,咱們怎麼樣去推廣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記得從微信2.0開始時,咱們看到曲線有了一個增加。雖然還不是很快,可是它是天然往上走的。這時候咱們才知道,咱們能夠推它了。

在當時來講,咱們其實挺懼怕的一個狀況。就是微信在當時對於運營商構成一些壓力。由於那是一個短信的替代方式。因爲這一種壓力,使得咱們並不敢獲取手機通信錄去得到好友。

其實當時來講經過手機通信錄得到好友是更好的一種方式,由於它很直接,而且能夠從裏面挑選一些真正的好友。但咱們不能這樣作,只好說從QQ的好友通信錄裏面挑選好友。但咱們並不但願它成爲第二個QQ,咱們只把它當成一個好友來源,說用戶能夠從QQ好友裏面挑選這個好友過來成爲本身微信好友。

我特別慶幸當時咱們作了幾個如今看起來很正確的決定:第一個是咱們沒有批量的導入某些好友,包括手機通信錄或者QQ的好友,沒有導入關係,而是經過用戶本身手動地一個個的挑選;第二個咱們沒有在一個產品尚未驗證它是可以產生天然增加時就去推廣它。

這兩個事情作對之後,雖然這個時間會花得長一點,可是這樣使得它真正開始起飛的時候是很健康的。剛纔說的只是微信最先一個起源,後面的一系列的經歷我不會再展開。

對於我本身來講也特別幸運或者以爲很慶幸,由於可以和這樣一款產品一塊兒從0到如今,終於看到它到了一個10億日活的階段。


微信的兩個原動力

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我從另一個角度回顧一下,微信在這八年裏面,到底咱們的出發點是什麼,咱們對於每個領域的思考是什麼樣的。我想這樣可能會幫助你們去理解,微信爲何是如今這樣一個產品,微信將來又會怎麼樣演化。

我在這裏想先講一個話題就是微信的初心是什麼,這是我第一次講「初心」這個詞。由於我以爲這是一個很庸俗話的一個詞,我歷來沒有講過初心這個詞。可是我怕你們聽不懂,因此我先把它拋出來,而後我會用另一個詞來代替它。

我把它叫作一種原動力,你能夠理解爲初心,可是由於初心太氾濫了,你很容易找到一個初心,我認爲真正的初心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

我把它替換爲原動力,就是你作一個事情的原動力是什麼。我認爲原動力應該是你心裏深處的一種很深的認知或者但願。它很強大,以致於說它能夠堅持好久,而且你克服不少困難都要去作到它。這樣講多是跟初心有一點點區別的,也就是說是你更深層次的一種指望可以達成的一種理想或者目標。

我本身有的時候也會想,由於可能咱們在無心之中一直這樣作,可是若是把它總結出來的話,我把它總結爲兩點。若是說微信的原動力是什麼的話,我把它總結爲兩點。

第一點是微信做爲一個工具來講,微信但願本身一直是作成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工具性的產品。我對於工具這個詞提過不少次,可能你們仍是理解不到它。猶如我本身的一種偏執或者說我對工具特別熱愛,熱愛到什麼地步,能夠想象一下,當我剛畢業的時候,我會親自拿代碼寫整個的Foxmail,寫完時特別有成就感,由於親手把它從每一塊磚頭開始堆,最後堆成一個產品,一個外殼,親自寫說明書,幫助文件,而後把它作成一個安裝包,這樣是你親手作一個工具的感受,會有很強的一個成就感。因此作一個好的工具,對於我來講,我以爲是能夠而且值得癡迷的一個事情。

對於微信來講,微信從第一個版原本說,我剛剛說要作一個咱們本身可以用的很好的工具。它就是一個工具,工具自己已經頗有挑戰,而且是很難作的一個事情。特別好的工具,讓咱們本身很滿意的工具,其實會給本身設立目標更高一些。

爲何你們不會想去作那麼好的工具,如今不少人確實不這麼想了,緣由是我以爲跟咱們的用戶有關。我本身很清楚,其實中國有十幾億用戶,其實大部分的用戶已經習慣了一種很糟糕或者被強迫的一種用戶體驗,像若是說微信出一個開篇廣告,可能你們過一段時間就適應了。因此你們會認爲不少東西都是正常的,好比說以爲開篇廣告是正常的,系統推送的一些營銷消息是正常的,或者誘導你點一些連接也是正常的,這樣的案例特別多。

若是你們回到短信的時代,你們回想一下,其實如今也有,回到短信時代會發現短信裏面全是垃圾,垃圾信息必定比你正常的信息要多。可是我以爲垃圾信息多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我認爲最可怕的事情是會認爲這是正常的,而事實它是不正常的。

假如咱們本身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很差的,那咱們固然就不會把一些很爛的東西放在這個產品上。因此對於微信來講,咱們會有這樣一些底線,要作一個好的工具,並且能夠陪伴你不少年。對於用戶來講這個工具應該是像它的一個老朋友同樣,咱們並不肯意破壞這個老朋友跟你之間這一種關係。

什麼是與時俱進的?由於微信畢竟不是一個硬件產品,買回來放在這裏用十年、八年。微信必需要變化,由於互聯網的迭代速度特別快,哪怕是一個電器,你們也不多用它十年、八年,你們知道微信有一個口號,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考你們一個問題,爲何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有沒有人勇於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爲何是一個而不是一種。我不知道你們對這個有沒有一種感受,咱們說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話,意味着它是一個普通的一句話,它對你不會有任何的印象。到咱們故意把它變成一個的時候,你會記住它而且以爲這個很特別,爲何是這樣來講。它不是普通的一句話,它會變成微信專有的一句話,但我不是學習品牌學的,並不理解這裏面奧妙,只是直覺以爲應該把它定位爲一個而不是一種,這樣語法上來講它多是有問題的。

當咱們說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的時候,其實微信還不是一個生活方式。它只是一個通信的工具。可是若是在當時,咱們只是定位爲微信是一個溝通工具的話,我認爲牽制了微信未來的想象空間。當時我以爲有一個念頭,是若是微信可以深刻到每個人溝通裏面去,他好友都在裏面,可以跟好友天天頻繁的交互。那麼他應該能夠深刻到一我的的生活裏面去。咱們其實會影響一我的,他怎麼樣跟朋友溝通,怎麼樣社交的,怎麼樣打發它的時間的。

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咱們應該引導一種潮流,就像當時微信作了一些很大膽的突破,我認爲它並非一個功能的突破,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突破或者一點潮流的突破。就像當你掃一掃得到信息,去支付時,實際上是一個生活方式,一個支付的方式。當你經過搖一搖,搖到一我的,它也是一個接觸到一我的的方式。

還記得當時咱們發佈附近的人的時候,其實咱們本身心裏裏面特別忐忑不安,由於在微信以前,並無什麼樣的一個工具能夠幫你一會兒看到周邊有哪些人在,咱們有一種恐懼,恐懼是什麼呢?就是你不知道這個功能放出去之後,全部用戶忽然發現原來周邊人像站在你面前同樣,能夠當即跟他打一個招呼,不知道能夠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由於這是一種對於未知的恐懼。

可是另一個角度來講,微信由於生長在手機端,它是伴隨人的。因此能夠作到不少PC時代作不到的事情,好比找到附近的人。它必然會貫穿到一我的生活裏面去。

因此我很慶幸當時可以把咱們的標識定義爲它是一個生活方式。固然更加慶幸是後面這些年裏面,微信真的開始捲入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裏面去。

因此咱們會看到你們會用它羣聊,會有朋友圈,會有紅包,會有公衆號、小程序等。我以爲從這個角度來講,微信把本身的定位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工具,這樣是比較合適的。

這是工具層面來講的,可是本質上微信仍是一個工具。

咱們後面又作了公衆號、小程序這樣一系列的東西。我以爲這是我要提到的微信的第二個原動力。我先不說它是什麼,公衆平臺微信在第二年就發佈了,作公衆平臺的時候就想微信能夠作更多的事情。

公衆平臺出發點是什麼樣的?作完第一個版本大概一年多的時候,就想到一個問題,咱們會取代短信。它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咱們又擁有了一個新的市場,就是當年的SP時代,它留下了一個各類廠商須要跟用戶發短信這樣一個機會。若是咱們只是取代短信那樣一個通信市場,可以經過信息,收到一些服務通知,這會變成一個空白。

但我知道短信、郵件,由於是能夠不受控地羣發的,這帶來的反作用你們都知道。因而想,若是微信提供一種基於訂閱的模式,即避免用戶被騷擾和欺詐,也讓服務能夠可控地給須要的人發信息,實際上是作一個C端和B端的橋樑。我還記得當時構思得差很少的時候特別興奮,跟Pony發消息說這樣一個機制會多麼多麼厲害。Pony說垃圾信息怎麼辦,我說自然沒有垃圾消息啊。

因此從公衆平臺開始,從鏈接人到鏈接服務去擴展之後,微信開始體現平臺化的優點,包括後來的小程序。

作平臺,須要有原動力。不然,咱們可能淪爲當年運營商的SP平臺。可能不少人沒有據說過SP平臺了。

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認爲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能夠造福人的時候,它纔是有生命力的。

當時作公衆平臺的時候,咱們就會想,咱們要幫助到人們解決什麼問題。固然是經過信息觸達來替換掉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端。這是互聯網的優點。舉例來講,傳統的商業,依賴於你要在一我的流大的地方租一個商鋪,但利用互聯網,地理再也不是優點,你的服務質量纔是優點,那麼,咱們要幫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務的人和集體,去觸達潛在的用戶讓客戶更容易鏈接到他們。

當時舉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幫助一個盲人,沒有技能,也可以找到顧客。他應該有公衆號,他的顧客會在關係鏈裏傳播這個公衆號。因此,當時定下來公衆號的slogan是,「再小的個體,也有本身的品牌」。它的公衆號,就是它的品牌。而且,品牌是基於關注和承認的。

這個時候咱們的原動力是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由於微信能夠打破不少的信息不對稱,人們能夠得到更優質的服務。那麼,人們會更多地想辦法去提供服務的質量和價值,這就是微信公衆平臺的原動力所在。

後來作小程序,也同樣。若是咱們不能讓做出優秀小程序的人得到回報,這個生態即使能起來一點點,又有什麼意義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真實案例,是一個朋友在朋友圈裏面發的,他發現有不少個盲人按摩師經過一個小程序找到顧客。看到這個案例我特別開心,由於這和最初咱們反覆地舉例說的場景是如出一轍的。

微信的不少創新其實都來自這兩個原動力。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你們可能會認爲這是對將來的一種洞察。

可是全部專業洞察的背後,我以爲原動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說,一個好的產品是有本身的使命的。

我很慶幸,這麼些年過去了,微信的原動力歷來沒有變過。


作最好的工具與停留時長

針對兩個原動力我展開作一些解釋,關於「作最好的工具」。

堅持着這個原則,我去觀察不少業界的產品,會常常以爲有不少事是違揹我本身的常識的。

舉個例子,好比說這兩年業界的目標變成了全部APP應該儘量多地去抓住用戶的停留時長,這個是違背個人常識的。

一個用戶天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升效率。

好比做爲一個好的溝通工具,必定要高效。因此微信沒有已發送狀態,緣由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發完即走。你不用關心這一條消息有沒有發出去,有沒有發成功,對方有沒有收到,甚至不用考慮網絡是否是有問題。

若是是一種信息資訊類的工具,那麼應該是幫助用戶在儘量短的時間裏面得到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種娛樂類的內容消費,可能時間長一點是沒有關係的,就像我去看一個連續劇,要花不少時間。但連續劇也不能無窮地增長集數,來獲取用戶的時間。

這裏有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是,如今視頻軟件都有兩倍速度播放的功能,不少用戶會選擇用兩倍速看到完整的劇情。這是用戶對強硬但願拖延時間的電視劇的一個用腳投票吧。

停留時長讓我聯想到2000年左右,當時互聯網剛起來,流行的一個詞叫眼球經濟。全部的網站目標都是要獲取儘量多的眼球注意力。因此你們會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不少頁,看了一點點就要翻下一頁,這樣每頁均可以加一個廣告上去,讓它的PV量變高。這種體驗到如今還在延續,以至咱們看到一些網頁,仍是會有一個點擊展開更多。這個看起來是能夠在短時間得到更多用戶的點擊,但我並不認爲它是一個好的產品。

關於時長,還有個頗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從剛發佈到如今,用戶的每一個人的好友可能愈來愈多,理論上裏面的內容也愈來愈多。可是你們可能想不到的一點是,隨着你的好友愈來愈多,內容愈來愈多,每一個人天天在朋友圈裏花的時長卻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鐘左右。當好友少的時候,你會看得更認真一些,更慢一些。當好友多了之後,你會放得更快一些。

用戶其實並不會按照你的內容多少來決定它的時間分配,但我以爲這是很合理的。若是咱們非要停留時間更長的話,咱們固然有不少辦法來作到這一點。可是這隻會讓用戶以爲不爽,由於他的社交效率下降了。若是非要把他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事情延續到一個小時的話,只能表明效率下降。

因此拿一個停留時長衡量一個APP,這個跟我對互聯網的初心的認知是背離的。每一個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互聯網人的使命不該該是讓全部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時間都花在看手機上面。

因此幾年之前微信有個版本,讓用戶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如今這個觀點也沒有變過,微信永遠都不會把用戶停留時長做爲一個目標。相反微信可能關心的是一我的在這裏發一個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筆支付,找到一個須要用的小程序,是否是可以作到最快速最有效,這纔是最好的工具。

咱們爲了提升這種效率能夠想方設法想辦法。舉個例子,我忽然遇到一個困惑,就是咱們要給這我的發一個信息,可是記不住他的名字,由於有一些一會兒想不起名字了,若是咱們有一種更聰明的辦法,就是提供一種聯想能力,讓你經過跟他相關的人聯想到他,也就是幫助你的腦殼短路的時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對於這樣的能力,應該是咱們要去作的特別重要的事情。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