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公衆號以後,我常常會收到粉絲提問。不少問題答過就忘了,但一年前的一個提問,到如今我還會時不時地想起。學習
那個粉絲的問題其實稀疏日常,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他的年齡。對象
他問我,他應該繼續工做,仍是辭職考研?問題是,他已經三十多歲了。按照年齡算,他上小學的時候,我還沒學會走路。究竟是什麼讓他的心智如此晚熟,以致於到了而立之年還不知道本身到底想要什麼?事件
是由於認知,是由於對某些基礎問題的認知模糊不清。資源
公衆號請辯的創始人蔡壘磊在新書《認知突圍》裏說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他也常常從公衆號後臺收到粉絲提問,他發現這些提問雖然五花八門,但老是有許多共性,老是指向一些基礎的概念。效率
他認爲:「大多數人對於某些問題就是無能爲力,這種無能爲力背後是人們對影響人生關鍵的某些概念認識不清,從而老是沒法作出正確的決定。」後臺
回顧我遇到的那些迷茫的提問者,不管是面臨情感抉擇仍是人生規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遇到問題習慣問別人怎麼辦,而不是問本身怎麼辦。他們身體成年了,心理卻依然是一個茫然無措的孩子。基礎
他們老是寄但願於別人給他指條道,寄但願於別人能提供一條能夠直接複製模仿的生活路徑,寄但願於別人能給他一個清晰的、現成的、能解決他生活問題的快捷方案。請求
他們就像巨嬰同樣,沒法獨立地思考,沒法堅決地作選擇,沒法清晰地評估風險和機會。一些基礎認知沒有創建起來,他們就永遠都是一個茫然無措的孩子。經驗
但生活不會一直容許他們當一個茫然無措的孩子。25歲大多數人已經大學畢業並工做一兩年了,25歲以前你能夠義正詞嚴地迷茫,25歲以後有些事情拎不清,社會對你就不會那麼寬容了。英語
早已成年卻依然茫然的人,須要一場認知突圍。而這些認知最好在25歲以前,就創建起來。
1
關於將來: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條既定的跑道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贏在起跑線」成了一句深刻人心的口號。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句話有個很大的問題,它讓人產生有種錯覺,誤覺得人生有一條既定的跑道。
高考之前,某種意義上,咱們和同齡人確實很像在一條跑道上。一羣人循序漸進地讀完幼兒園讀小學,讀完小學讀中學,在這個階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因此只要努力爭上游就好,不須要作什麼選擇。
迷茫一般是從高考後報志願開始的,從那一刻開始,人生的選項就不斷地遞到你的手裏:
去哪一個城市?報哪一個專業?選擇哪一個大學?讀完本科要不要繼續深造?回三線城市的老家仍是待在大城市發展?工做要選擇什麼行業?哪一個公司是更好的平臺?和誰度過一輩子?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何時買房?在哪兒買房……
咱們和同齡人浩浩蕩蕩地一同出發,而後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開。
這個時候,你纔會發現,真實的人生並不存在一條既定跑道,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小徑分叉的花園。每一個人都須要去找到本身的路,找到本身要去的地方。
在小徑分叉的花園裏,每一條路都有本身的風景,根本沒法像跑道同樣簡單地比拼出輸贏。
因此,人生的成功並非比別人成功,而是找到本身喜歡且擅長的事,按本身喜歡的方式安排人生。
完全想明白這一點有什麼好處?
想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把本身和其餘人放在一個假象的跑道上比較輸贏,你最關心的再也不是所謂的跑贏人生,而是找到本身想去的地方、找到到達那個地方的路徑。
你會一頭扎進本身的人生,而不是環顧左右,成天由於誰誰賺得比較多,誰誰混得比我好而焦慮。
你會專一地作屬於本身的事情,再也不羨慕也再也不盲從,再也不由於別人出國而出國,由於別人考研而考研,由於別人跳槽而跳槽,由於別人考公務員而考公務員。
你會開始追隨你本身。
2
關於生命:閱歷是由生活的密度決定的
人們對年齡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爲活得長,見識就長,懂得就多。年長的人喜歡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但是我一直以爲,閱歷並非由年齡決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決定的。
就像《認知突圍》裏說的:「單純地計算經歷過多少日出和日落,並不能徹底反應出時間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記。有些人只須要幾年就能走過一些人一生走過的路。」
當記者的時候,這種體會特別深,那個時候常常一天不止跑一條新聞,上午去的地方、接觸的人、採訪的新聞事件和下午可能徹底不一樣,生活事件密集地發生,以致於過了一天像過了好幾天。
我也迅速地沉穩練達起來,那段時間是我畢業後成長最快的時期,我甚至以爲一年的記者閱歷頂得上其餘人的五年。後來轉行過起了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生活彷彿從乾飯變成了稀粥。
人生是短暫的,每一個人終有一死,這是命定的結局,死亡一旦來臨,全部獲得的最終都會失去。因此重要的根本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過程就是獎勵。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體驗,是選擇一成不變地過一輩子,仍是在短暫的一輩子裏,儘量地看更多風景、認識更多有趣的人、經歷更多的不一樣的事?
至少相比安穩,我更想要體驗更多。
人生觀是指導咱們的人生選擇的底層代碼。我畢業以後去報社當記者,以後辭職進入新媒體,接着辭職開始自由職業,我不多以爲迷茫,由於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過這一輩子,面臨形形色色選擇的時候,我內心就和明鏡似的。
同時還會得到一種不計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氣:反正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我盡情體驗就行了,得失並無那麼重要。
3
關於金錢:想實現財務自由,要靠資產性收入
實現財務自由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但是怎麼樣才能實現財務自由呢?很殘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數高薪羣體,大多數上班族靠每月的死工資,根本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對於金錢也須要認知突圍。
咱們應該從新認識金錢,普通的收入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資產性收入,即利用現有資本自己帶來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權分成、版稅收入等等;另外一種是勞動性收入,即利用勞動換來的報酬,一旦停工就沒有收入。
財務自由指的不是錢夠用,而是指長期不勞動換取報酬,也充裕。
財務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須要爲了工資而工做,再也不被工資捆綁。你能夠選擇你本身真正喜歡作的事,而不是爲生活所迫地作那些你不樂意卻又迫不得已要作的事。
靠停工就沒收入的勞動性收入是沒法實現財務自由的,因此在金錢方面,25歲以後要努力慢慢從純勞動性收入,過渡到有必定比例的資產性收入,甚至徹底靠資產性收入實現財務自由。25歲以後,除了升職加薪,還要學會投資理財。
4
關於人脈:一直施恩才能維繫的,叫勞動性人緣
小學的時候有個同窗,常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討好同窗,結果他有好吃好玩東西的時候,你們圍着他轉,一旦他沒有好吃好玩的,你們對他就一會兒冷了下來。而另一個同窗學習好、有什麼難題問題問他,一準給你說得明明白白。雖然從未試着去討好同窗,你們卻都喜歡和他玩。
相似這樣的狀況,成長的過程當中碰到過不少。之前不明白這是爲何,後來隱約以爲這兩種人社交效率徹底不一樣,卻沒有清晰的思路說出二者的區別。
《認知突圍》做者的分析讓我一會兒豁然開朗。他沿用了資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的概念,把人緣分爲資產性人緣和勞動性人緣。
勞動性人緣須要時刻維持在勞動狀態,也就是得一直處於施恩狀態。他在大部分狀況下十分被動,所維繫的關係也十分脆弱。看似擁有許多人緣,但是一旦他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者中止施恩,前期的積累也就跟着煙消雲散了。
資產性人緣創建在我的的吸引力,來自於潛在的受益指望,哪怕你什麼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緣在。
這種資產,能夠是財富、權力、名氣、美貌,也能夠是才華、品味、性格魅力、甚至有趣程度。資產性人緣,人人都想跟你創建關係、交換資源,和不和一我的「建交」,主動權掌握在本身的手裏。
除了那些含着金湯勺出生的人,資產性人緣須要前期積累。
25歲以後要慢慢提高本身的我的價值,靠本身的我的價值吸引資產性人緣,成爲別人想認識的人,不能一直是一個不起眼、不重要的邊緣人,總靠施恩維繫人脈,老是擡着頭仰望優質人脈。
5
關於能力:普通的人找工做,稀缺的人被工做找
在其餘人焦頭爛額找工做的時候,永遠有一羣人不愁工做,他們在職的時候是公司的重用對象,一離職,獵頭擠破頭地給他打電話。
是什麼讓他們在僱傭市場取得主動地位?是稀缺性。普通的人找工做,稀缺的人被工做找。
《認知突圍》的做者問了一個問題,環衛工人的工做十分辛苦,對城市來講又極其重要,爲何他們的收入如此之低呢?
這是由於咱們的報酬,不是按勞動的辛苦程度來算,也不是按工做的重要程度來算的。單位時間的勞動價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咱們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來拿報酬的。
環衛工人的工做門檻低、可替代性強,就是工做內容辛苦、工做性質重要,也沒法拿到高報酬。重要和稀缺是兩回事,辛苦程度和創造的價值也不必定成正比。
物以稀爲貴,人也是以稀爲貴。因此想找到高報酬的工做必定要修煉稀缺的能力。在能力發育的過程當中,永遠問本身:我是否掌握了通常人不會的技能?
橫向上,看一下哪一個領域,缺口大,就業人員少?選門檻高、可替代性弱、經驗值錢的專業學。
好比當醫生,隨着積累,經驗會很是值錢,但是若是是辦公室文員,經驗就不太值錢,稍微一兩年就是天花板。
縱向看,一樣的技能,我是否比別人專研得更深、完成得更有效率?
爛大街的「經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固然比不上「能夠用英語流利地交流」,折騰一夜只能作個平平無奇的PPT固然比不上一個小時就能作出讓人驚豔的PPT。縱向的稀缺,就是把一件事作到極致。
6
關於工做:格局小的精明,會毀掉一我的
職場里老是有一羣愛橫向比較、愛計較的人:同事偷懶,我爲何不能偷懶,同事拖拉,我爲何不能拖拉?一個辦公室上班,憑什麼我多作事?這不公平!老闆就給我這麼多工資,我爲何要多作事?拿固定的工資,少作點事,我就是佔了老闆的便宜了。
這是一種格局特別小的精明,當你發現同事裏都是這樣的老油條,最好趕忙離開這個公司。這種對價值的計算實在太目光短淺。
不少人把工做當成計件獎賞、計時獎賞,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摺合方式。格局大的人,不會這樣算,格局大的人着眼於本身的成長,着眼於本身的能力發育。那種和同事和老闆看似精明的鬥智鬥勇,實際上是職場的慢性自殺。
聽說,如今每一個人一生平均要換8-10份工做,也就是你已經很難在一個公司待一生。
每一個公司都只是你成長的一個階段,請儘量地從每一份工做裏汲取營養,儘量地成長,爲下一次出發積蓄力量。
7
關於努力:別再拿「我懶」當遮羞布了
《認知突圍》的做者蔡壘磊問過不少人:「你認爲本身懶嗎?」結果90%都認爲本身懶。認爲本身懶,背後的意思實際上是:我能夠變得更好,只不過我懶。
他認爲,懶的根源其實也在於認知能力受限。就拿學習來講,由於認知不足,因此搞不清楚學習有什麼用,因此看不清接受教育和將來本身想要的結果之間的強聯繫,因此沒有作出正確的決定。
我聽過一句反雞湯的減肥語錄:別老說減肥減肥,說得好像你瘦下來就不醜了。關於懶,這裏也有一句反雞湯:別老說本身懶,老把什麼都歸結爲本身懶,說的好像勤快就能怎麼樣似的。
「懶」更像一塊遮羞布,就像一些差生的家長喜歡說本身的孩子:「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懶,不願用功。」因此就算孩子只考了十幾分,也仍然能夠繼續當一個聰明的孩子。孩子到底聰不聰明,咱們不知道,但咱們知道孩子接下來的人生,都要爲不願用功承擔後果。
由於懶、不願用功因此學習差,聽起來比很用功但仍是學習差,彷佛更體面一些。因此懶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若是扯掉這塊遮羞布,真實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5歲以前你能夠義正詞嚴地迷茫,25歲以後有些事情拎不清,社會對你就不會那麼寬容了。這些道理,你越早明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