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是我學習吳軍老師《谷歌方法論》第一封信職業天花板來自認識的侷限性的學習筆記框架
不少人和企業憂慮在信息時代落伍,他們所缺失的每每是一種新的思惟,這個思惟伴隨着計算機出現,咱們稱它爲計算機思惟。iphone
計算機思惟與常人思惟有很大區別,今天首先來看一個方面,也就是這兩種思惟對數量級的理解。咱們人類生活的環境決定了咱們對大數字是無感的,而計算機倒是專爲海量數據設計的,1946年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時,每秒能進行5000次運算,雖然這個速度只有iphone計算速度的一百萬分之一左右,但已經比人快的不得了了。當時科學家們用它來計算長程火炮炮彈的軌跡---這實際上是發明電子計算機的原始目的,炮彈還沒落地,計算機就算出了軌跡,以致於在場的蒙巴頓元帥看的目瞪口呆,說,真快呀,簡直是電的腦,「電腦」一詞就是這麼來的。工具
咱們會認爲圍棋的變化數量是數不清的,這個數量能有多少呢?咱們用數學方法分析一下,棋盤上每個點能夠是黑子、白子或者空位三種狀況,而棋盤有361個交叉點,所以圍棋最多能夠有3^361約等於2*10^172,這個數值很是很是大,約爲2後面跟了172個零,這麼大的數字,人類對它是無感的。不過,在物理學中,整個宇宙不過纔有10^80~10^82個基本粒子(質子、中子或者電子等等),也就是說宇宙中全部的基本粒子的數量也沒有圍棋棋盤的各類變化總數大。可是對於計算機來講,3^361這個數再大也是一個有限問題,是一個能夠計算的問題。性能
計算機思惟和人類思惟的另外一個不一樣在於進化速度,世界上最先的農業大約始於1萬年前,人類最先的計算工具(在獸骨上刻上劃痕計數)也始於那個年代。從原始部落的酋長認識3到咱們認識到1個億,大約經歷了一萬年時間。平均每十年進步千分之八,不到百分之一。計算機進步有多快呢?咱們知道摩爾定律讓計算機每十八個月性能翻一番,這大約至關於每五年漲10倍,或者每10年進步一百倍。若是咱們往將來看,今天若是要開發5年以後的IT產品,就必須假設在今天10倍資源的框架下進行設計。可是讓今天不少搞IT的人考慮擁有了10倍資源之後,怎樣才能更好的服務大衆,他們是缺少這種想象力的。咱們過去感嘆喬布斯像神同樣,由於他擁有計算機思惟,能有想象幾年後的世界。相比之下,當時嘲笑他的諾基亞前CEO奧利拉的思惟仍是常人的思惟。學習
咱們常說今天是後信息時代,或者即將進入智能時代。不少IT從業者的思惟方式並無跟上這個時代,這是他們在這個行業裏很難突破天花板的根本緣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