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關注微信:zhihuidi微信
淨空法師:
我經常勉勵同修,用什麼方法達到咱們真正修學的目標?讀經。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決定不能違背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與三學相違背的,決定不是佛法。你讀誦這部經,不但三學在其中,三慧、三資糧也在其中。難以想象!咱們的身心都不清淨,用其餘的方法要達到清淨,是很是困難的。用這個方法;通常在讀誦開始,若是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以後就見到效果。有許多同修,我教他這個方法。他去作,過了半年來跟我講,頗有效果。若是念的部數多,效果就更殊勝。因此如今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不少。在本省、在國外、在大陸都有。若是他得不到好處,他怎麼肯學?
有許多同修告訴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個轉捩點。過了這一關以後,身心自在、信心清淨! 讀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裏的忍辱,可見讀誦正是修忍辱。忍以後纔有精進。精進以後心定了,就是禪定。定了以後開慧。咱們用這個方法,六度齊修。讀經的時候,放下萬緣,是佈施。讀經的時候,不起惡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齊修。三學、六度、三慧、三資糧都在其中。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因此,煩惱重、業障深,運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那些煩惱、業障、習氣會很是明顯的減小。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你有收穫了。由此可知,咱們心不清淨,有妄想的時候,心煩惱,展開經典讀誦。若是讀得很熟,能背誦了,沒必要展開經本。妄想一塊兒來,讀經把妄念止住。念幾句,或者念幾章,念一遍,煩惱、妄想就沒有了,就念掉了。這是真修!因此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讀經是爲本身斷除業障、煩惱、習氣,恢復本身心地的清淨平等覺。目的在此。
我跟同修們在前面說過,如今第一個步驟是作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唸到能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功夫作成了,經能背得很熟了,而後起修依教奉行,纔是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要對治惡行、煩惱、習氣。怎麼對治?天天唸經。若一部經還沒念完,就打妄想,這一遍就不算,要從頭再念起。必須唸到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部經念圓滿,一個妄念也沒有。這一部經念熟了,只須要半小時。半個鐘點裏沒有一個妄念,功夫是否是成就?給諸位說,只剛剛及格,沒什麼了不得。你想一想看,人家唸佛堂裏唸佛,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還會起5、六個妄念,3、五個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你半個小時不起妄念,算什麼!因此先求這個,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而後再增長,念二部,念三部。若是能連續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說老實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穩妥當當,沒問題了。要這樣幹才行!心清淨到這樣程度,能夠不要再讀經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由此可知,讀經的目標是恢復到心地的清淨。是要把妄想、煩惱、染着給念掉。目的是這個。
清淨心念佛,句句相應,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咱們今天佛號不相應,是由於心不清淨,因此你們要認真努力去作。煩惱、染污、垢穢,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只要把這個控制住了,惡行就不會有了,才能真正達到『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的保證。《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清淨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就法門來說,「一」就是持名唸佛。唸佛法門就包括了全部一切法門。咱們在前面也講過,未來講到經文還要討論。你認識了,確定了。若是本身求生西方,一句佛號,一本《無量壽經》就足夠了。年歲大的人,記憶力衰退了,《無量壽經》太長沒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彌陀經》也是同樣的。用小本《阿彌陀經》,像我剛纔講的讀誦方法,把煩惱、習氣、妄想、執着念掉。這是中年以上記憶衰退,採起小本《彌陀經》。年輕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讀誦的時間長。長時間不打妄想難;短期容易。《彌陀經》背一遍,幾分鐘不打妄想還容易。《無量壽經》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不打妄想很難。調衆生就是幫助衆生斷煩惱。咱們淨宗所用的方法是讀經。
讀經的目的在「調伏身心」,不是在求解。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學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唸經的時候,內心一個妄念都不生,諸惡就不做了。不但身不做惡,口不做惡,內心也沒有壞念頭,心也不做惡。身、 口、意三業都不做惡,「諸惡莫做」就圓修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因此讀經便是「衆善奉行」。戒律具足了。
唸經時,一心專一讀經,毫不去想經的意思。一心讀誦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唸錯,沒有念漏 ,沒念顛倒,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經,天天讀一 個小時,就修一個小時的戒、定、慧;讀兩個小時,就修兩個小時的戒、定 、慧。「戒、定、慧」同時圓修。因此,讀經決定不能求解。一面讀,一面想經文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世間的讀書,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結果,戒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因此,老實去讀,千萬不要去想意思。當你讀時,突然有意思現前了,不是想來的,那沒有關係,這是相應,有悟處。雖然有悟處,也不要理它,仍是老實念下去。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意思很好,趕忙寫下來,那又打妄想,又錯了 。根本不去理會,就是老老實實一直念。
固然經文愈長愈好。好在那裏?修「戒、定、慧」的時間長。可是現代人生活很是忙碌。經典太長了,找不到這麼多時間。經典過短,像《般若心 經》,二百六十個字,唸的時間過短了,無論用,薰修的力量太薄弱。一天只修幾分鐘的戒、定、慧,很不容易成就。因此,咱們選擇《無量壽經》, 這部經典長短很適中。要是念得很熟,從頭至尾念一遍,只要半個小時。千 萬不要覺得半個小時不長。天天認真修半個小時的戒、定、慧,離念離相不 打妄想,就很受用。對於工做繁忙的人來講,很是適當。若是你退休了,不須要再去工做,則修行時間愈長愈好。這部經天天能夠念十遍,甚至於念十幾遍。念三年五載,人心就定了;定了之後就會開悟。《金剛經》上說得很 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開悟。到開悟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一切都通達,一切都明瞭。
這是諸佛菩薩,祖師 大德教咱們一條修行的道路。從讀誦下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下手的方法不少,譬如禪宗從「參究」下手,或者參話頭,或者觀心。教下多半用「讀 誦」。淨宗除「讀誦」以外,也有不讀經的,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行。密宗用「持咒」。可見得方法雖然不少,目標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 執着舍掉,恢復到心地清淨,這就是「調衆生」。 從今然後,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我經常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唸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想 。爲何勸你把本經念熟?念熟了,能夠經常想。念不熟,想不起來,想的都是胡思亂想。本身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不行的。因此,經要念得愈熟愈好,幫助你憶念,排除一切妄想、執着,真正使你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我經常勸同修們,咱們學佛要依據經典。中、下根性的人離開經論,什麼都談不上,必定要依靠經論。
獲得經論,怎麼入門?第一是熟讀。先念熟 ,唸到很熟很熟,唸的遍數愈多愈好。這是下手入門之處,先把心定下來, 妄想雜念少,心就定了。這是用唸經的方法修持,一是熟、一是心清淨。心清淨以後就開智慧,而後進入第二步。第二是求解,就是對經典要深刻研究 。開頭不要研究,由於你研究獲得的,都是胡思亂想,你把經裏的意義想錯了,不是佛的意思,是你本身的意思,是邪知邪見。因此,先修定,定以後開智慧;智慧現前再求解,解要圓。由於圓解就沒有障礙。
咱們依這一部經典,跟其餘經典還發生障礙,隔隔不入,此是看法不圓,纔有這些怪現象。 真正有堅決清淨的信心,聽了以後確實永遠不退,此生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尤爲是經念熟了,沒必要看經本,行住坐臥內心都在默唸,在背誦 。不是默唸經文,就是稱揚名號,這就是憶佛唸佛,心開意解,即證不退位 。有工做的時候就把功夫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佛號馬上提起,不礙事,決定沒有妄想雜念。因此,「不退位」是現前能夠證得的。一切法門,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出三界。法執不斷,決定不能見性。唸佛法門方便,不須斷妄想執着,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麼方法控制?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內心憶念決定不能中斷,由於一中斷,妄想、執着就起現行。這話提及來容易,真正作到也很難。難,仍是要作;不作就不能出三界。咱們要警 覺,難行仍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懼怕。一面唸佛,一面有妄想、煩惱,沒關係,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內心經常想着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再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鍊。練到妄想、雜念不起做用,便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 。想何時走,就何時走;想怎樣走,就能夠怎樣走,爲所欲爲。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爲所欲爲。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能夠。由此可知,不須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唸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熟,無須再說。
一我的能自在往生,還會生病嗎?生病就是本身對於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否則誰願意生病。一我的對於本身身體能主宰 ,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個病,能夠生幾天病。這很自在,是什麼力量控 制生理?心性的能力。馬鳴菩薩教咱們,讀經、聽經要「離言說相」,不要着相;「離名字相 」,「名」指佛教中的術語,不要執着這些;「離心緣相」,不要看着經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義。這樣讀經、聽經,才能消歸自性,就有受用了。你在這裏聽經,你不執着音聲,不分別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便是在修唸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動。聽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沒有分別、執着、妄想,這是修定。你這一個半鐘點是真正在作功夫。佛菩薩是這樣教咱們的,但是咱們怎麼作?聽講經是一面聽,隨着言語打妄想;看經是隨着文字打妄想。老是在那裏打妄想,因此 經裏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是談何容易!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還自覺得是。這怎麼得了! 學習
這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是怎麼修學的。咱們要明瞭,要儘可能去學習。把握住他們修學的原理原則,咱們如今就來學,就開始,未來到西方 極樂世界就很是適應,進步就快速。
ui
淨空法師 : 讀經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養spa
讀經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養。
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依經典的理論、方法作,就是皈依、親近、學習阿彌陀佛。
讀經也是念佛,讀經是念自性佛,一切諸佛的本體就是自性佛。
讀經唸佛就是把本身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清淨平等覺是本有,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本性。
修淨土的方法、綱領。怎樣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經上,安在一個佛名號上。淨土五經你喜歡哪一部,專持這一部。五經都好,我都持,是好啊,心散亂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經偶爾讀一讀能夠。心安住在一部經、一個名號,永遠不變了,永遠不動了,心固然就定了。
有善根,才真的有福德。咱們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每天親近佛菩薩,惟一的親近方法是讀經,明理,依教奉行。
菩薩讀經絕對沒想經裏的意思。讀經時一個念頭不起,無知。起做用時,展示你無比的智慧,這叫無所不知。
讀經是修定。讀經有兩種讀法,兩種目的。
第一種,求根本智,那種讀法,恭恭敬敬,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錯,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懷疑,這種讀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咱們修無知。讀經想一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段怎麼解釋,就壞了,讀經的目的破壞掉了。讀經是修定,讀一小時,修一小時定,修定的方法不少,淨宗是用讀經、唸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通通是修定。
第二種方法,隨文入觀,已經獲得根本智、獲得定,纔有這種能力,把經裏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本身的心融合成一體。那是高境界,心跟經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還有懷疑,遇到境界還會動心,就要聽經、讀經。
讀經的目的是在學道,應該怎樣學?一部經,從一部經下手。若是沒有得定,沒開悟,絕對不看第二部經。自古以來祖祖相傳,歷代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凡是失敗的人都是自做聰明,不願遵照老祖宗的舊規矩。
「一門深刻,長時薰修」,一門深刻是修定,長時薰修是從定裏開慧。
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同樣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間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刻,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獲得以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不會曲解、錯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看經不理解,聽講意思也錯會了。關鍵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若是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徹底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讀經真正的做用,是用它來修正咱們的思想、看法、言行,決定不是念這個經佛菩薩喜歡,念給他聽。今天造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消你的罪業了,那是自欺欺人。
把你日常內心思想憶念的,通通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具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經,讀經就是思想憶念依正莊嚴,讀就是憶念,憶念就是讀誦。不要一面念着經一面去想。咱們用讀誦持名的方法,把全部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初學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必定要從讀誦下手,讀誦不但能修定,同時能開慧。念久了,自天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讀。你想,這個念頭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讀,讀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這個覺觀慢慢就細,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達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高,就是一心不亂。
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逐漸逐漸感受這個境界就在眼前。這時你對往生充滿了信心,你的生活很是自在、快樂、法喜充滿。能預知時至,不生病的往生。往生還有病苦,是你的妄想沒斷乾淨。
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是戒學,依規矩去念,規矩就是持戒;以真誠心、恭敬心讀,一個妄念沒有。跟唸佛同樣,不能夾雜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就是修慧。唸經最忌諱的是夾雜,唸了,想這一句什麼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學所有破壞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唸經文,意思本身出來了,不要理會,無論它,繼續念下去。千萬不要怕忘掉,趕快記下來。爲何?這一次有一點悟處,念第2、第三遍,遍遍有悟處,不用記它。唸經聲音大小、速度快慢,隨本身歡喜就好,必定要念到心平氣和、全身舒暢,就得受用。默唸、出聲均可以,最好出聲,出聲的功德比不出聲大不少,念給別人、無形衆生聽。出聲,要讀得字字分明,音聲悅耳。讓人聽了生歡喜心,聽後會覺悟。默唸,本身、鬼神得受用。咱們身心微細的震動,通常人不能發現,鬼神行,默唸他都能聽見。讀誦不能圖快、圖遍數多。有的同修讀得很快,一部《無量壽經》半小時念完,讀的模糊不清,這樣讀,只利己,不利他。讀誦時要有利益衆生的心。讀時不能草率,必定要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一心專一。
讀經必定要作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部經要一次讀完,分幾段讀效果就低,就差不少不少。讀經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擾。在家讀經最好把電話拔掉,用清淨心讀才能收到效果。讀經若是經常有干擾,經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是練習階段,沒什麼大做用。讀經要求不夾雜、不間斷,等因而跟打仗同樣,這不是練習,必定要求獲得真實的功德效果。
馬鳴菩薩教咱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文字、名字、心緣相。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個意思。佛意叫咱們不要執著。惟有離名字、言說、心緣相,才能體會大道。一落在名、言裏,內心有念頭在思維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永遠跟你隔絕。
讀經,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徹大悟。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沒用處,心要恭敬,會有悟處。
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沒有思想。因此佛經不能夠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可以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讀經絕對不能思維經中的意趣。用思考來學佛,永遠不會成就。
研究用心意識,佛法講參究,參究不用心意識,用的是真心,會開悟。用心意識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會開悟。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
天天讀誦,聽阿彌陀佛教誨,如同在阿彌陀佛身邊,現前的一切時、一切處,決定得阿彌陀佛護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真彌陀弟子,每天要受阿彌陀佛灌頂,天天讀經,念一遍,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念兩遍受兩次灌頂,一天念三遍,就得諸佛如來三次灌頂,你的福報還有誰能比得了?《無量壽經》太長,不要緊,念《阿彌陀經》也同樣,念一遍,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十遍,天天佛給你灌十次頂,你還能不開悟嗎?
爲何教先念經,不教先念佛?唸經,收心。內心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讀經目的在收心、斷惑。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了,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信願纔會懇切,信願纔有力量,讀經就是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讀掉,而後就牢牢抓住一句佛號,那就成功了。
用讀經的方法先把染污洗掉。讀經比唸佛有效,由於唸佛只有一句佛號,佛號念久了,唸到滑口了,有口無意了,口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內心照打妄想,感到佛號沒有力量,壓不住妄想。讀經,一打妄想經就念錯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錯了行,因此你必定把精神集中在經本上,用這種方法離開妄想、分別,容易攝心。我勸你們一天至少將《無量壽經》念三遍,念滿三年,古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從讀誦,時間限制五年,五年讀誦,縱然不能背誦,都很熟了,平常生活中用得上。如今人沒耐心,因此我把五年減成三年。再減小一點不行了。念三年,滿三千遍,念熟了,能夠背誦。常背經文,在平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間,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否是這樣教的,起念、說話、作事,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三千遍念下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要再念經了,專念名號,他心定了,那個名號會有很大的做用。
重要的是要專要精,其餘一切經論法門通通放下,這三年功力徹底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只是口唸,必定要把經裏的教訓時時刻刻記住,把它變成本身的思想行爲,這才叫讀誦。天天念,愈念得多,體會愈深、愈廣,你才發現經的義理無有窮盡,用這個經來啓蒙,來奠基三資糧的真實基礎。
爲何要提倡《無量壽經》?過去提倡《阿彌陀經》,民國之前,人很老實,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唸佛,《彌陀經》足夠了。如今人不老實,每天胡思亂想,《彌陀經》經意很深,他要不瞭解一點道理,怎麼能接受?
《無量壽經》講的圓滿,事理、因果面面都說到了,份量很少,現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如今衆生的根機。
這部經不看註解,也能懂,依經典教訓,你真作,能信、能願、能行,你解得深淺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通通都念到了。
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本身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本身的功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念一部《無量壽經》,沒一個妄想,一定跟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讀經必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
天天必定要念一部《無量壽經》。
佛光在哪裏?《無量壽經》經本就是。這個經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
《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門深刻。「一經通,一切經通」,學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經都是釋迦佛從自性般若裏流出來的,因此每部經都通自性。堅持在一部經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
比如鑿井,在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豐富。
天天念一部經,3、五個月心獲得清淨,若同時看不少,3、五年得不到清淨心,沒用處。祕訣就是「專精」。
學的經太多,縱然很如法,沒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現前。
《無量壽經》天天讀誦,不定何時無量壽三昧現前,在這裏成就戒定慧三學。得三昧後,確定開智慧,經裏的意思,正確的理解,不用研究。
大乘經滅罪功德很是之大,只念經題就能滅千劫極重惡業。況且讀所有經文!
《無量壽經》上經題有阿彌陀佛名號在,這裏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題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這個經,經首的題目,滅罪功德難以想象。現代人,現代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很是快速,很是有效。
念這三年中,你聽不聽經不要緊。這三年修學的目的是修清淨心,把咱們的身心污染,洗刷一番,恢復清淨心。第二階段,就認真聽經,探討經裏的義理。
對極樂世界瞭解不透徹,惟一的辦法多讀經,多聽講,聽一遍不行,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能夠不聽了,專心念佛了。聽經是幫助你瞭解事實真相,明白後對佛法世法不再懷疑了。你心如止水,不管什麼境界現前,一念不生,這時能夠不聽經了,徹底迴歸到自性。
聽經能提高善根福德。
聽經開智慧,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是廣度衆生,是真實供養三寶。
每天聽經,增加信心,增加願心。
天天聽《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溝通,直接接觸。
聽經可不能想,不想用清淨心聽,一想就把悟門堵塞了。佛法修學要用直覺,決定不能落在思維想象裏頭。一想就變成死東西了。聽經如是,聽懂了你就悟,悟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意思全都想錯了。不斷重複聽能夠,不斷的接觸,但願在長時間熏習。聽經不寫筆記,寫筆記分心,又在搞妄想執著了。
心清淨容易開悟,心不清淨,聽一生都不能開悟。一分清淨有一分悟處,十分清淨有十分悟處。因此學佛第一個階段,必定要修清淨心。第二階段,求悟處。第三階段,就是證果,得道了。那要真功夫,這功夫就是一句佛號,專持這一句佛號。前面讀經、聽經,都是作基礎功夫,而後這句佛號才得力。咱們今天唸佛不得力,緣由是基礎沒有奠基。
單靠唸佛,靠修定,就比如須要十年才能明心見性。若是能聽經、研教,可能3、五年就開悟了。由於唸佛,貪嗔癡慢用佛號壓了,壓到飽和點壓不住就爆發了。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是你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沒有了。
《了凡四訓》好,咱們也曉得好,爲何不得受用,不能像了凡先生那樣把整個命運改過來,真正能一輩子中有求必應,他求財得財,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他命裏沒兒子,求兒子得兒子,他壽命只有五十幾歲,壽命也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有求必應。爲何你念《了凡四訓》還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若是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就曉得在平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修。修爲所欲爲、有求必應。你如理如法的求,沒同樣求不到的。若是想取巧,天天在佛前燒幾支香、磕幾個頭、供幾個香蕉水果,一求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blog
淨空法師:讀經也有妙訣
讀經也有妙訣,會的,有受用,並且很快速,不會的,那就難了。會的是什麼?一門深刻,長時薰修,長時薰修他得箇中三昧,三昧是定,清淨心現前。由於你每天想它,你沒有工夫去想其它的,你就把世間拉拉雜雜的東西全放下了,你內心裝的就同樣,《大乘無量壽經》,你就這同樣。裝久了,煩惱習氣天然就斷掉,煩惱斷了,三昧現前,再時間久了,你會大徹大悟,你在《無量壽經》上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講無量大法,你全通了。爲何?不離自性。你把能生能現能變都找到了,所生所現所變的你沒有同樣不通達,全明白了。這個信息好,這個信息很難遇到,咱們遇到了要相信,相信你就有福了。爲何?相信你真就想學,如法修行,那你真得利益。你要不相信,你學習的意願發不出來,在佛家講,菩提心發不出來。因此信解行證,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不可以透徹理解、正確的理解,你怎麼修法?你修學都是錯誤的,再用功、再努力收不到效果,最後對佛法喪失信心。若是喪失信心,生起懷疑,再毀謗佛法,那造的業就更重,那不如不學。這是學佛同修,不管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的。真正想學,紮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你沒有根,再努力也是枉然。像種樹同樣,沒根,你怎麼種它也活不了,根重要。在中國古時候,學佛的人四個根,因此世世代代都有證果的、有開悟的,得定的就太多了,得定是得清淨心。開悟、證果,平等心、正覺心都現前,正覺就證果了。這四個根,要知道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之後,再也不用小乘紮根,以前是小乘,有成實宗、俱舍宗。唐朝中葉之後,咱們的祖師大德提倡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因此儒釋道變成一家。咱們今天要紮根,用咱們老祖宗教誨行,由於這一千七百多年來成就的人太多了。咱們用儒家的《弟子規》、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用佛法的《十善業道》,這是三個根,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四個根,你的成就才殊勝。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七集)2010/7/22 檔名:02-039-0087入門
淨空法師:怎樣讀經才受益?class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六十五集)2010/6/22 檔名:02-039-0065基礎
咱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在哪裏獲得這個信息?在經典裏面獲得的。因此咱們這也叫悟,這個悟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咱們本身煩惱」。因此無所不知從哪裏來的?從無知來的。咱們如今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知道,到最後怎麼樣?有所原理
不知,由於你有知。因此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無知,才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無所不知是覺悟的心,那個覺從哪裏來的?覺從清淨平等裏面出現的,你心不清淨、不平等,你哪來的覺!習氣還沒放下,無論用。若是是證悟的話就管用,證悟管什麼用?事事無礙,這個用處太大了,事事無礙。解悟事事仍是有礙,仍是有障礙,理事仍是有礙,不過雖然是有礙,咱們對於往無礙的道路上走有了信心,有信心你就不會退轉,你會勇猛向前。用什麼方法?繼meta
續用老辦法,老辦法就是讀經。讀經要知道懂得方法,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跟禪、跟密沒有兩樣,一樣一個道理。讀經怎麼讀法?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不要想經的意思,從頭至尾一直念下去,這一部經兩個小時念完,你修兩個鐘點,修什麼?戒定慧一次完成。什麼是戒?依照佛講的規矩。不著就是決定不分別、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不要去想它的,這叫戒律,這叫持戒。兩個小時來讀這部經典,就兩個小時在修持戒。這東西通通都不執著,你念這部經的時候,內心面意念上全是經文,沒有一個雜念,這叫修定。定裏頭有慧,慧是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起做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因此無所不知從哪裏來的?從無知來的。咱們如今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知道,到最後怎麼樣?有所不知,由於你有知。因此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無知,才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無所不知是覺悟的心,那個覺從哪裏來的?覺從清淨平等裏面出現的,你心不清淨、不平等,你哪來的覺!
淨空法師:如何讀經纔有受用?
「轉讀」,關鍵在「轉」,咱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麼呢?轉咱們本身的境界。沒有讀經以前,咱們不少想法、見解、說法、做法,全都錯了,如今展開這部經,讀了以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同樣,這叫「轉」。
「轉」這個字簡單來說是指「轉變」。日常咱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這個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聖,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地藏菩薩,那還得了?因此經要常讀,每天讀,每天轉。你不讀,你怎麼個轉法?因此淨業三福裏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每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因此經典展開有的人會讀,有的人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本身不相干;會讀的是讀給本身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本身的境界。
《壇經》裏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之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每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這叫作「轉讀」。法達給咱們作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何時你能轉經,而不被經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可以轉經,你在經裏面開悟,悟了以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爲衆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因此讀經是否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
古德教咱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着佛所說的,咱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了,這是真修,圓修圓證。「隨文入觀」,隨着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咱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仍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裏,念念仍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裏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
問:第一個問題,老法師說佛經沒有意思,但用起來倒是無量義,讀經不要想意思;又說讀經要會轉經,要依教奉行。請問讀經不想意思,如何依教奉行?
答:讀經不想意思很難,那叫真正會讀經,因此真會讀經的人很少。讀經不想意思是什麼回事情?是真修行。修什麼?戒定慧一次完成。若是一想意思,你就把戒定慧所有都破掉了;就是用讀經的方法來修定、來開悟,那叫真會念。真的唸到一心,人就開悟了,智慧就現前。因此通常人一面唸經,都在那裏研究這句什麼意思?這段什麼意思?那個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是你本身的意思。爲何?佛沒有意思。因此佛的經,你看看古人的註解你就曉得,你看《金剛經》有幾百種註解,《楞嚴經》也有將近一百多種註解,每一個人注的都不同。若是要是有意思,應該都同樣的,怎麼會不同?因此它沒有意思,深的人看看得深,意思看得深,淺的人看的意思淺,經的妙處就在此地。
由於經,咱們知道是佛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自性裏頭哪有意思?怎麼樣才能見性?你看大乘,咱們如今學《華嚴》,《華嚴》講得不少,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你就明心見性。佛的一切經,都是從心性流露出來的,因此它沒有意思。讀經的人隨著你的程度,凡夫讀經是凡夫的意思,阿羅漢讀經是阿羅漢的意思,菩薩讀經是菩薩的意思,佛讀經就是佛的意思,你必定要懂這個道理。經上教咱們,你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思維,意思會天然起來,那就是你的悟處。你若是一想,想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你一想一執著就落在乎識裏頭去了,那真的就不是佛法,佛法就變成世間法。
佛教咱們怎麼作法?實在講千經萬論,落實在生活行爲上,就是十善業道,那是基礎!即便是阿羅漢的四諦法,落實在生活上仍是十善業道。菩薩的六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大家諸位想,若是沒有十善業道,他就不能落實,他都是空的,都變成玄學,這個要懂。儒家的全部一切學問落實就是《弟子規》,表如今平常生活當中就是這樣的;道家理論雖然高深,落實也就在《太上感應篇》。因此這幾樣東西你要是真正把它作到,這叫聖學。作到怎麼樣?你就是聖人的樣子。你雖然境界沒有達到聖人那麼高,但是你在平常生活一舉一動確實像聖人,道理在這個地方。
因此咱們不能不重視儒釋道三家基礎的課程,很是重要,這個東西是初學,也是究竟圓滿。儒達到究竟圓滿就是這樣的,理通了,事都是同樣。佛到究竟圓滿仍是十善業,十善業的究竟圓滿就是成佛,這個道理咱們必定要懂。咱們今天煩惱習氣太多,障礙了本身的悟門,不開悟!可是認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那就是持戒;一心專一就是定,定到一個階段天然就開智慧。也不要每天想著:我怎麼尚未開智慧?那你永遠不能開智慧。爲何?那就障礙!
有不少唸佛人來跟我說,「法師,我念了這麼多年,怎麼尚未獲得功夫成片?」我說你這一輩子別期望,絕對不會得功夫成片。他說爲何?由於你有個妄念在此地障礙住。你什麼都不求,天然就獲得。你求的那個心是個妄心,是個障礙,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真的要用清淨心念,清淨心不要打妄想,老實念下去,天然就有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