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讀書無用,那爲何還要讀書

說實話,在寫這篇文章時,個人情緒是很是激動的。當一個道理或方法你看到了,隨之被你忽視或淡忘,而後在實踐中本身慢慢探索出一套,結果回頭一看,發現本身辛苦摸索出來居然就是以前看到過的。這種感受很是讓人興奮和感慨。下面就聊聊在時間管理與工做效率提高上我所經歷的故事,或許對你也有所啓發。事務

讀書無用?

在四個多月前讀了一本書《深度工做》,讀完以後還寫了一篇文章、整理了一份腦圖來梳理書中的脈絡。但在今天以前,我已經徹底忘記了曾經讀過這本書,也幾乎不記得書中的任何內容。若是此刻你向我推薦這本書,我可能會由於不記得而再買一本。效率

這可能跟不少朋友的感覺同樣,讀完了一本書,沒多久就忘記了,那麼書是否是就白讀了?是否是隻有死記硬背書中的內容纔算掌握?曾經我也有這樣的疑惑,但一些巧合讓我深切體會到讀書的做用。搜索

實踐經驗

也就在十天前,我寫了一篇文章《聊聊我是如何同時作三個項目的》,在那篇文章中描述了,如何將時間劃分紅整塊,在整塊時間內只作一件事來提高工做效率和減小焦慮感。在寫那篇文章的時,我自信的認爲:這套方法是我通過一兩個月的探索實踐而來,並且效果很是棒。這也是事實,在沒有總結並應用這套方法以前,焦慮、混亂、效率低下充斥着整個自由職業的過程。方法

但後面發生的一些事,讓我對此有些懷疑,個人確實踐、總結出來了這套方法,但這套方法真的就是本身徹底首創出來的嗎?仍是由於兩個月以前讀了《深度工做》這本書,書中的內容在背後默默起了些做用?若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去實踐是否是會少走不少彎路?經驗

分享的碰撞

在上週的自由職業聯盟組織的分享中有這樣一個主題:「自由職業以後,你是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其中有一位大牛分享了他的時間管理方法:「我採用的時間管理方式,參考了榮格的雙峯哲學。簡單講就是對時間進行分割,把一段時間分紅兩段,一段無打擾的,深度工做,高效率高產出;一段處理浮淺事務,好比與人聊天,聯繫各類事務。這個時間段,可短到一天,可長到一年、十年。」總結

看到他的這段分享,眼前一亮,他居然用的方法和我這麼類似,頓時有一種心心相惜的感受。並且他提到的「榮格的雙峯哲學」怎麼感受那麼似曾相識,但實在是想不起來出處了。項目

點、點、面。頓悟。

我居然也採用了「榮格的雙峯哲學」在管理時間,它究竟是什麼?這個念頭一直在我腦海裏迴旋。爲此專門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也正是對它的進一步覈實,讓腦海和身邊發生的事從一個個的點,造成了一個面。全部的故事都串起來了。分享

雖然不記得幾個月前讀過《深度工做》這本書,但書中的「雙峯哲學」卻留在了潛意識中,所以當再次看到它時,感受似曾相識。同時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就是我和那位大牛都讀過《深度工做》這本書。而後,在以後的某段時間,咱們都使用了書中的一些方法。雖然他是有意識的借鑑,我是無心識的實踐出來的,但事情就是這麼巧合。時間

翻了一下書架,找到了《深度工做》這本書,翻到相關章節,又讀了讀,發現書中居然句句都是真理。解決方案

再次讀的感覺

當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才能讀出別人故事中的故事。當實踐了一圈以後,再讀這本書的章節與當初爲了讀書而讀書時的感覺真是天差地別。

當初讀這本書,只由於別人推薦,感受本身也須要。讀書的過程有那麼點枯燥,純粹是求知慾驅動的讀書。書中的內容就是一堆文字,一堆方法和理論。

當繞了這麼一圈以後,真正體會到這些方法的好處以後,再去讀這本書才發現居然那麼多真理,那麼多有價值的內容。忍不住要再從新讀一遍。

一些啓發

這件事有很大的巧合成分,但讓我更加堅信讀書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做用。 同時,經過「讀書、實踐、分享」等過程的融合,原來不能理解的,不能體會的內容已經被消化吸取,造成本身的技能。就像學會了騎自行車,即便多年不騎,也不會忘記的技能。

純讀書,帶來的做用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讀書以後的實踐能加深感覺和認知,造成經驗;分享的過程又是思想碰撞和迸發新創意的源泉。當通過這幾步,將一個個的點造成面,技能變牢不可破了。

碎片化閱讀

最後再提一下碎片化閱讀,它可以起到必定的潛移默化的功效,但若是記憶的內容都只是一個個的點,沒有相關的內容讓它們造成一個面,造成牢固的記憶結構,那麼效果會大打折扣。碎片化閱讀只是迫於時間碎片化的應急解決方案。若是時間容許儘可能採用系統的閱讀習慣,更不要將整塊時間碎片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