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三板斧:關於技術規劃、管理、架構的思考

阿里妹導讀:實踐須要理論的指導,理論從實踐中來。做爲技術工程師,要不斷地從事件中反思經驗、總結規律,才能避免踏入同一個坑,才能更高效地完成 KPI ,甚至是晉升。今天的文章來自阿里巴巴高級技術專家畢嘯,從五個方面總結工程技術的核心要點,相信對你能有所啓發。網絡

大約半年前,開始總結本身關於工程技術的一些核心要點,關於規劃、技術管理以及架構,三個方面的一些心得。結合本身團隊的現狀、本身對於周邊作得比較好的同窗的觀察,因而有了文中的這幾張圖。架構

1、關於技術規劃三板斧

技術規劃規劃作得好,能起到比較好的正向引導做用,我的及團隊的總體目標感會好不少,分爲三個部分的內容:框架

第一部分是全局分析,這須要溯源歷史,思考將來,要對將來有必定的預判。可以基於數據,基於專業,基於客戶價值,同時結合頂層的戰略、公司的戰役狀況和組織的現狀作分析。模塊化

第二部分是定目標。這一部分很是關鍵,定義好目標以及非目標,哪些事情是不要作的也要講明白,而且確認目標的實現路徑,作好拆解。spa

最後一部分是以終爲始,從最終結果的角度,來溯源開始。從技術支撐業務發展、平臺能力輸出或者賦能、平臺研發效能以及技術數據驅動業務等不一樣的角度審視結果。3d

另外,關於創新,能夠有幾個不一樣維度的方法,例如經過上下左右的比較,用比較思惟法來獲取信息;例如移花接木,經過不一樣行業的分析來完成方案的嫁接;例如第一性思考,深度分析業務以及技術的場景,產出最後的方案。blog

2、關於技術管理三板斧

這裏的管理,不是團隊管理,是指技術自己的管理。其實最近一年多,一直在倡導一件事情,就是技術的微觀化管理,技術和其餘的事務不太同樣,一旦宏觀化管理,不能 Deep Dive 細節,就很是容易引起各類各樣的問題。例如,在研發質量中體現爲研發效率下降,架構孵化。整體提供三個方面的建議:事件

首先,把控核心細節。軟件工程這些年,本質是沒變的。不論是偏互聯網的部分仍是偏企業級的部分,關鍵細節是須要嚴格把關的。事務

另外,就是數據化度量。經過數據驅動研發體系的重建,經過質量風險文化的宣導以及核心指標的跟進,起到督導的做用。get

最後,就是清單革命。清單革命是一本書的名字,這裏借用過來,合適是 checklist,不論是代碼規約、應用規範仍是穩定性治理等,都容易因爲不重視或者不 check 而逐漸孵化。這時候,一個好的 checklist 很是關鍵重要。

3、關於技術架構三板斧

關於架構,其實講架構模式、TOGAF 架構、互聯網架構等的書很多。架構自己有一些通用的方法的,可是方法一旦通用,就會偏虛無縹緲。這裏總結了三個部分:

第一,是多元多維。這個概念來自窮查理寶典,由於架構須要良好的上下文輸入,須要思考時間和空間維度,須要思考組織人才和 KPI ,須要思考目標過程和結果,這些和架構自己關係不大,可是關聯到架構是否可以良好地落地。

第二和第三是相輔相成的,核心是分而治之,各個擊破。架構自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太複雜了,只能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怎麼分?利用金字塔原理,不遺漏、不重複,重點在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同時在數據化上作思考,以後按照架構主題作拆分。怎麼擊破?分層架構和模塊化架構,是比較通用的兩個方法,業界有架構模式的參照,也能夠用一些移花接木的方法。另外,關鍵架構主題和架構模式,也能夠有checklist,方便在作架構的時候,經過清單對照不會漏掉重要內容。

4、關於賽車、賽道、賽手三段論

去年六七月份,針對市面上已有的物流機器人公司,作了一個全局的分析。在分析公司上,是有一些方法論的,正當嘗試總結的時候,正好看到「獲得」的一個專欄,一名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分析如何快速搞懂一家公司。因而,作了總結:一個前提,就是分析宏觀背景,例如經濟形勢。接下來是三部分:賽道很容易理解,就是這個行業發展的狀況,賽道夠不夠寬,賽道夠不夠長;第二個就是賽車,公司有沒有核心的商業模式以及核心競爭力;第三個就是賽手,公司的人和文化,這個也很是重要。

5、關於點線面體的思考

曾鳴老師的智能商業,是比較有深度的講解互聯網的一本書,中間有一篇文章是講點線面體的,內容很不錯。公司戰略和我的發展戰略,均可以從點、線、面、體的角度來思考。這裏作一個引用:

點線面體,是一種全新的戰略定位思考方法。這些年,不少人來找我討論,公司的下一步應該怎麼作。討論多了我慢慢發現,傳統的戰略理論框架不少已經不適應如今新的環境了。戰略的最核心是定位,不少人都耳熟能詳。定位最傳統的理論框架是波特提出來的成本領先、差別化和利基市場的競爭戰略。雖然在將來這種定位仍是你們須要去思考的,但實際上在網絡時代有更重要的問題要先回答。
曾鳴《智能商業》


原文連接 本文爲雲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容許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