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SAP 開發工程師十餘年的技術寫做之路回顧

這是 Jerry 2021 年的第 31 篇文章,也是汪子熙公衆號總共第 307 篇原創文章。前端

本文目錄

  • 汪子熙公衆號的風格定位
  • 爲何我會開始在微信公衆號上書寫技術文章
  • 個人寫做素材從哪裏來
  • 堅持了長達十餘年的技術寫做,我最大的三個收穫

Jerry 從 2018 年正式開始在微信公衆號平臺寫做,至今已經整整三年半了。到 2021 年 4 月 30 日爲止,總共輸出了 306 篇原創文章,得到了 10000 個粉絲。程序員

雖然我深知,這一萬個粉絲朋友,在整個數以億計的微信用戶羣裏,只是極其小衆的一個羣體,不過我開啓公衆號技術文章寫做的初衷,絕非是「在 XXX 時間段內,粉絲數達到 XXX 個」。所以,對於公衆號的粉絲數,以及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點贊個數,我也採起很佛系的態度去對待,一切順其天然。編程

當今這個自媒體時代,天天都有新的微信公衆號涌現。然而可以被你們記住,常常保持關注和閱讀的,只有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公衆號無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小程序

申請這個公衆號之初,我就對其有着清晰的定位,而且堅持到了如今,那就是:嚴謹,專業。後端

爲了作到嚴謹,這 306 篇原創文章,篇篇書寫的過程我都是字斟句酌,在發佈以前本身也會重複讀幾遍,確認思路是否清晰,行文邏輯有無問題,文章裏描述的 SAP 知識點,力爭作到 100% 正確。除此以外,我也會檢查語句是否通順,是否存在錯別字。微信小程序

爲了作到內容的專業,我有三不寫。微信

  • 和 SAP 不相關的技術不寫。
  • 本身理解得似是而非,不夠深刻的 SAP 技術不寫。
  • 雞湯文不寫。

由於持續發表技術文章,我也被邀請加入了一些微信公號主羣。認識了一些同仁,他/她們會琢磨和分析比較受歡迎的的文章類型,寫做方式和標題命名方式等特徵,而後模仿進行創做,也能得到不錯的吸粉效果。然而採起這種方式打造出的文章,已經和我對本公衆號的定位產生了較大的誤差,所以我沒有選擇去模仿,從此仍是會一如既往堅持本身的寫做風格。架構

幾乎天天都有人在公衆號後臺聯繫我,詢問我是否有興趣進行商務合做,即在這個公衆號上發一些課程的推廣文章。然而我以爲這些課程(好比人工智能學習課程)的受衆,和本公衆號的粉絲相差很大,所以也沒有接受此類合做的請求。前後端分離

爲何我會開始在微信公衆號上書寫技術文章

這要從我 2009 年還在作 SAP Business ByDesign 標準開發提及。當時我負責這個產品的 Form 和 Field Extensibility 話題,從 2007 入職開始 已經作了兩年多了,也習慣把本身對兩者的一些理解和技術分析,寫到公司內網 wiki 上。另外我平時喜歡用 ABAP 寫一些小工具,能讓本身平時工做中少作些體力活。好比手動在 SAP GUI 裏點擊完成一個流程,須要十幾步的操做,可是寫一個 ABAP 報表,而後 F8 執行,一步便可完成。我把這些小工具的名稱,所在系統和使用方法也寫到了公司內網 wiki 上。堅持一段時間後,我會不時收到一些其餘同事的郵件,有的是感謝我寫的 wiki 幫助他/她們澄清了工做中的一些疑問,同時就 wiki 內容提出了新的諮詢;有的則是以爲我寫的小工具很實用,可是和他/她們的使用場景還有差距,詢問我能不能再加強一下給他/她們團隊使用。編程語言

下圖是我在公司內網 wiki 寫做的一個例子,寫於 2010 年 11 月。

在公司內網 wiki 寫做的習慣,我一直保留到了 2013 年,此時我已經從 SAP Business ByDesign 開發團隊轉到了 SAP CRM 團隊。在一次員工和上級的例行談話時,我不經意向個人老闆,就是後來 SAP 成都研究院的吳院長(詳見 我與SAP成都研究院吳院長的二三事 ),提到我寫的 wiki, 在公司內部仍是有挺多同事在看的。吳院長就說, "這很好啊。你能夠試着在 SAP 社區上寫,這樣能讓更多的人看見。" 我心想這提議不錯, 加上我也挺樂意在工做中嘗試新的方式方法,因而就開啓了我在 SAP 社區上的寫做之路。

從 2013 年到 2018 年,我總共在 SAP 社區上寫了 631 篇英文博客,其中 SAP UI5 & Fiori 221 篇,SAP CRM 198 篇,ABAP 197 篇。

常年在 SAP 社區寫做,我也得到了一千個社區粉絲的關注,其中大部分是老外。

由於我寫的這些社區博客,以及我在社區上回答 SAP 從業者的問題,我也成爲了 SAP 社區導師和 SAP 社區的技術大使。

2017 年得到的 SAP Mentors Program Excellence & Dedication 的 一個 Award:

SAP Technology Ambassadors 的衣服:

到了 2017 年末,由於我本身持續關注了一些微信技術公衆號,從中獲益匪淺,因此萌生了本身也申請一個號而且使用中文進行技術輸出的念頭。因而就有了如今這個公衆號。

個人寫做素材從哪裏來

這個公衆號的絕大多數文章都取材於個人每日工做。當我在 SAP 標準產品開發團隊從事產品交付工做時,這個崗位對開發人員的技術要求是精而深,因此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技術積累。同時感謝 SAP 對員工以人爲本的培養方式,使得我有機會前後在不一樣的 SAP 產品團隊工做,能接觸到不一樣類型,不一樣技術架構,不一樣編程語言實現的 SAP 標準產品。隨便舉一些例子:

我最近在 SAP Commerce Cloud 開發團隊從事 Angular 前端開發時寫的一些文章:

我在 SAP Cloud for Customer 產品開發團隊工做時,團隊同事們和我寫的文章:

SAP 成都研究院 S4CRM 開發團隊的同事們和我寫的文章:

分享我在 SAP CRM Fiori 開發團隊時所學知識的文章:

2018 年到 2020 年 4 月底這三年,我在 SAP 成都研究院數字創新空間團隊工做,基於 SAP C/4HANA 產品線作一些概念驗證和原型開發。若是說 SAP 標準產品交付團隊對開發人員的要求是精而深,那麼作原型開發,概念驗證,配合售前同事打單,從事這些工做的開發人員,就得作到廣而博,即在最短的時間內,用當下業界流行的技術,完成可以進行演示的原型。

這三年裏,個人團隊同事們和我也將完成的不少原型開發,以文章和視頻的方式分享了出來,好比:

以及 SAP 成都研究院的同事們和個人職場之路分享:

因爲篇幅限制,本文羅列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所有的 306 篇原創文章,能夠從下面的連接得到:

固然我也試圖在技術文章中添加一些趣味性,讓它們顯得不那麼枯燥:

堅持了長達十年的技術寫做,我最大的三個收穫

收穫頗多,這裏只說三點。

1. 梳理和完善了本身的知識體系。

技術人員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狀況,認爲本身掌握了一個知識點,但當試圖將其用語言或者文字講解給別人聽時,發現事實並不像本身想象得那樣。本身認爲已經透徹理解的知識點,其實卻領悟得似是而非。

我在技術寫做時也偶爾會遇到這種情形,而後只能中斷寫做過程,從新查閱 SAP 幫助文檔,閱讀源代碼,單步調試,思考,直至我有足夠的自信,已經 100% 理解了該知識點,而後纔敢繼續往下寫。

在經歷過多個 SAP 產品的標準開發工做後,經過寫做,我可以有意識地去分析這些不一樣產品的一些共性,好比 SAP 產品在發版以前都必須確保知足的可擴展性 (Extensibility) 這一非功能性需求,因而有了這篇文章:

SAP產品加強技術回顧

不少 SAP 產品都容許 Key User 進行字段加強,好比 SAP CRM,SAP Cloud for Customer 和 SAP S/4HANA. 這些不一樣產品的字段加強方式的 UI 雖然有差別,但設計思路卻有相通之處:

SAP 不一樣類型的 CRM 解決方案的橫向比較:

一些 SAP 不一樣產品中某一特性的橫向比較:

以上都是知識體系梳理的例子。知識體系的完善,個人理解是:將看似割裂獨立的一個個知識點,串成一個網狀或者樹狀結構。

知識體系造成和完善後,再進入新領域學習時,就能靈活運用本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到觸類旁通了。

知乎上安曉輝老師有一篇文章:那些很厲害的人是怎麼構建知識體系的,值得一讀。

安曉輝老師對於知識體系的觀點我很是認同:

知識體系是結構化的,知識點之間彼此關聯,有無數迴路,四通八達。這樣的好處是,咱們遇到一個問題,就會觸發某個知識點,咱們捕捉到這個知識點,就能夠沿着知識體系的無數關聯和迴路,快速找到相關的其餘知識的點,組合起來,造成針對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就表現出專業水準,就當得起「領域專家」之稱。

2. 擴大了本身的交際圈,認識了不少朋友。

三年半的寫做,讓我結識了不少 SAP 中國研究院其餘部門的同事,以及 SAP 生態圈的客戶和合做夥伴們。很多也是圈內深受從業人員尊敬和承認的成名人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從這些朋友身上也學到了不少。

我本身還建立了一個技術交流羣,裏面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國內外的 SAP 從業者們,羣內的技術交流氛圍濃厚,裏面討論的話題也給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做素材。

3. 在持續寫做過程當中,找到了本身的短板和不足

每逢寫做過程當中卡殼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本身對該領域的理解還存在問題。技術寫做讓我能發現本身的技術短板,從而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寫做過程當中,要回復讀者在文章內的留言,和粉絲互動,不可避免就須要和人進行互動。有一種說法認爲,好的程序員邏輯思惟能力強,沉浸於代碼的海洋中游刃有餘,可是每每不擅長和人打交道。而我經過技術寫做創建起來了一我的脈圈,我須要和圈內不一樣背景的朋友打交道:SAP 同事,客戶,合做夥伴的開發顧問,合做夥伴的管理人員,SAP 自由職業者,學生等等。我很珍惜這種可以與 SAP 生態圈內各類類型的從業者交流的機會,以此彌補我和人交流溝通方面的不足。

以上就是本公衆號關注者達到一萬之際,我對過去十餘年來技術寫做之路的一個覆盤。我也但願本身的身體情況,能支持我將技術輸出繼續進行下去。

感謝你們一路的支持和陪伴。

更多Jerry的原創文章,盡在:"汪子熙":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