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是指實現單一功能的單元。對於"單一功能"的認定沒有通用標準,單元的顆粒可大可小;能夠是一個算法的實現、一個公共方法或者一個事務等。算法
通常的系統採用基於任務的架構,主要針對兩個問題:1,併發執行的須要;2,定時執行;對於以上兩種場景的分析這裏再也不贅述。我從解耦的角度再深挖一下這種架構模式的優勢和適用場景。提到解耦,經歷過度布式系統設計、開發的同仁都有體會;它是系統容量、性能、可擴展性、可維護性提高的重要基礎。實現解耦的主要途徑是分佈式系統間的接口調用、引入消息中間件、利用DB持久化等方式;這是較大顆粒度的解耦,因爲接口調用、消息、持久化等方式都是物理層面的解耦,因此從軟件實現看:解耦地生硬。多線程
我想更加精細的解耦-採起任務模式的系統架構,將任務間數據的傳遞採用分佈式系統間接口調用、消息、持久化等;而任務間數據的傳遞經過任務執行引擎對任務屏蔽。同步方法調用以下圖左側所示,(分佈式系統間的同步)接口調用也於此相似;過渡到任務模式的系統架構時,調用關係發生了變化:方法間再也不直接調用,而經過任務執行引擎(配合事件或者工做流)組裝了方法調用;任務的運行時能夠利用多線程得到更好的執行效率,也能夠利用執行引擎得到對稀缺資源的軟同步控制。架構
基於任務的系統架構更容易實現分佈式橫向擴展,與面向接口相比,它是面向(任務執行所需的)數據的,不存在接口變更的重構問題,且將數據處理算法封裝在一個獨立執行的單元中。任務的執行有兩種策略:1,由前一個任務執行完後,啓動下一個任務;2,由守護線程根據經過狀態機建立執行任務;這兩種方案我比較傾向後者;本質上差很少,可是後者對於測試有更好的效果。併發
基於任務的系統在TDD、BDD、DDD都有比較好的使用效果;通常意義的TDD是面向API或者接口的,這裏的TDD是面向任務的,明確了每一個任務執行以前、執行以後數據的狀態機;從而爲業務級別的複用奠基了基礎;在BDD的實踐中,任務模式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測試效果,由於BDD就是經過比對數據的值校驗測試結果的。以上兩類測試中,都不用啓動任務引擎,經過任務間的方法調用,就能夠實現測試過程。DDD是從業務級別的封裝,也就是大粒度的任務或者任務組合。分佈式
有利就有弊,與單一應用相比,這樣的系統架構比較複雜;與(接口調用式的)分佈式系統相比,這樣的系統架構也沒法利用語言的靜態檢查。比任務架構更復雜的是基於事件的Actor架構,後者更加精緻,併發性能更好。性能
該系統架構的關鍵在於控制任務的顆粒度。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