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說 是利用無線通訊技術,在必定的局部範圍內創建的局域網。這種定義涵蓋了諸如IEEE802.11系列、Bluetooth等各類類型的無線網絡技術。狹義說是採用了IEEE802.11系列無線局域網標準的局域網算法
站(STA) 指以無線方式接入無線局域網的設備,是無線局域網的基本組成單元。也稱移動主機(MH,Mobile Host)。數據庫
無線介質網絡
無線接入點AP(基站)分佈式
無線接入點AP(Access Point)是無線局域網的重要組成單元,除了具有站的基本功能外,能夠爲其它站提供無線網絡接入服務的設備。它的基本功能有:性能
基本服務集BSS加密
無線局域網的最小構件是基本服務集BSS(Basic Service Set)blog
一個BSS通常包括一個無線接入點和若干個無線終端組成io
全部終端在BSS內部能夠直接通訊,但若要和本BSS外的其它終端通訊則必須通過本BSS的基站(接入點AP)原理
一個BSS所覆蓋的地理範圍稱爲一個基本服務區BSA,BSA一般在100M之內擴展
分佈式系統DS
分佈式系統DS(Distribution System)是用來鏈接不一樣的基本服務區BSA(Basic Service Area)的,能夠是有線網絡(例如採用IEEE 802.3協議的局域網),也能夠是可經過AP間的無線通訊構成的無線網絡。
擴展服務集ESS
無中心分佈式的結構
無中心分佈式結構是一種以自發方式構成的網絡,是獨立的BSS工做模式,簡稱爲IBSS工做模式。在IBSS中,至少擁有兩個站,任意站之間可直接通訊而無需AP轉接但要求每一個結點必須處於一個或多個其它結點的通訊範圍內
有中心集中控制式結構
有中心集中控制式結構中,一個BSS至少包含一個AP。
在上圖中,ESS還可經過叫作門橋(portal)爲無線用戶提供到非802.11無線局域網(例如,到有線鏈接的因特網)的接入。門橋的做用就至關於一個網橋。
IEEE802.11在物理層定義兩種傳輸方式,即無線電射頻方式和紅外線方式,其數據傳輸速率分別是1Mbps和2Mbps,其中無線電射頻方式又分爲
IEEE 802.11b技術使用最爲普遍的一種無線局域網標準,又被稱爲Wi-Fi技術。2.4GHz ISM頻段,此頻段主要是開放給工業、科學、醫學三個主要機構使用,屬於Free License,無需受權許可。
IEEE 802.11a工做在5GHz的免受權國家信息設施UNII頻段。須要注意的是,不一樣國家和地區的UNII頻段範圍並不徹底同樣
IEEE 802.11g標準解決應用普遍的IEEE802.11b標準數據傳輸速率低問題,兼容IEEE 802.11b標準,雖然它們採用了不一樣的信號調製方法(它使用正交頻分複用的多載波信號調製技術OFDM),但它們能夠直接與其數據通訊。
IEEE802.11n無線局域網標準的基本目標是在兼容已有的IEEE802.11系列協議的前提下,提供與主流高速以太網技術同一水平的帶寬、QoS等性能。
剩下的字段看具體的幀類型決定
管理幀是用於建立,維持終止站與接入點之間的鏈接,也被用於肯定是否採用加密,傳輸網絡名稱SSID或者ESSID,支持哪一種傳輸速率,以及採用的數據數據庫。
在咱們手機和電腦上的掃描其實是一個站發現可用的網絡以及相關配置信息的過程,當掃描到一個臨近的接入點事,管理幀會被用於提供必要的信息。
控制幀和幀確認被用於流量控制方式。幀確認有助於發送方知道哪些幀已正確接收。
802.11網絡有支持可選的請求發送/明確發送(RTS/CTS),當啓用RTS/CTS機制的時候,一個站在發送數據幀以前,先發送一個RTS幀,若是對方願意接收額外的流量時,就會響應一個CTS幀,而後發送站就會開啓一個時間窗口(在CTS幀中標識),用於向確認接收站發送數據幀。RTS/CTS交換有助於解決隱藏終端問題。
在無線媒體中,因爲多徑傳播的緣由,信號強度的減小按照距離的指數規律變化。只有在發射機必定距離範圍內的用戶纔可以偵聽到信道上的載波。這種依賴位置的載波偵聽會在協議中產生下列現象:
所謂隱藏終端問題,指因爲地理障礙的影響,使網絡中某些站接收不到其它站發射的信號,從而沒法通訊。
隱藏終端位於準備接收的站點範圍以內,而在發送站點的範圍以外。如圖,對於A來講C就是隱藏終端,當A想B發送數據的時候,C未能偵測到,也向B發送數據,那樣就會發生碰撞。
暴露終端在發射站點的範圍以內但在接收站點的範圍以外
B 向 A 發送數據,而C又想和D通訊。C檢測到媒體上有信號,因而就不敢向D發送數據。若是這時不是B向A發送數據而是A向B發送數據,則當C向D發送數據時就會干擾B接收A發來的數據。
其實 B 向 A 送數據並不影響C向D發送數據這就是暴露站問題
閥值: 通常狀況下,AP會提供一個稱爲分組大小閥值得配置選項,超過這個閥值的幀會致使要給RST幀先於數據幀發送,若是將RTS閥值設置很大,能夠禁用RTS/CTS
爲了解決幀交付出錯問題,802.11採用了重傳/確認機制,對於單播幀和一組幀,會對其進行確認,而組播和廣播幀則沒有確認,防止出現ACK爆炸問題
數據幀顧名思義就是攜帶數據的幀,802.11n支持幀分片和幀聚合。
幀分片:當使用幀分片的時候每個分片都有本身的MAC頭部和尾部CRC,獨立於其餘分片處理。順序控制字段包含一個分片號(4位)和一個序列號(16位),一個幀的全部分片都是同一個序列號值,每一個相鄰的分片的分片號只差爲1,最多隻能分15個分片,最後一個分片將相對應的位設置了0
幀聚合:
聚合的MAC服務數據單元(A-MSDU)
A-MSDU使用一個FCS聚合多個幀
聚合的MAC協議數據單元(A-MPDU)
A-MPDU在聚合每個802.11幀之間使用一個4字節的分隔符,每個子幀擁有本身的FCS,並可使用ACK確認。
802.11標準採用了三種方法控制共享的無線介質:
HCF被歸入了802.11規範,在802.11e中支持QoS它也被用於802.11n
在802.11的MAC層中分爲了兩個字層:PCF和DCF
DCF子層在每個結點使用CSMA機制的分佈式接入算法,讓各個站經過爭用信道來獲取發送權。所以 DCF 向上提供爭用服務。802.11協議規定,全部的實現都必須有DCF功能。
CSMA/CA 協議的原理
虛擬載波監聽讓源站把它要佔用的信道時間(包括目的站發回確認幀所需時間)寫入到所發送的數據幀中,(即在首部中的「持續時間」字段中寫入須要佔用信道時間,一直到目的站把幀確認完爲止),以便使其餘全部的站在這一段時間都不要發送數據 。
「虛擬載波監聽」的意思是其餘各站並無監聽信道,而是因爲這些站都知道了源站正在用信道纔不發送數據。這種好像是其餘站都監聽了信道。
NAV被用與估計介質傳輸時間當前幀所需的時間,以及嘗試下一次傳輸以前須要等待的時間,當一個站偵聽到一個持續時間大於本身的NAV時,它將本身的NAV更新爲這個值。
當本地的NAV不爲0時,介質被認爲是繁忙的,在收到一個ACK後,本地NAV復位爲0
每個802.11PHY規範需提供一種評估信道是否空閒的功能,基於能量和波形識別,這稱爲空閒信道評估(CCA),用於瞭解介質是否繁忙的物理載波監聽功能,常與NAV結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