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強東的反思看互聯網競爭 - 知乎

2020年5月19日,劉強東發表了「京東是誰」爲主題的內部全員信,這是劉強東今年發佈的第二封信,6000多字的長文中,劉強東覆盤了京東17年的歷史,有總結,更多的是反思。微信


劉強東過往信件幾個特色:第一,開篇必須是「兄弟們」;第二,句子或段落結束,必定要感嘆號,最高紀錄是800多字的信件用了40個感嘆號;第三,結尾必定是「大家的劉強東」。學習





我曾給提過意見,少用感嘆號,這不算高級的表達。這篇6000餘字的信件,劉強東只用了一次感嘆號,是在第二部分,總結京東2014年至2018年曆史結尾時那句,「誰在青春期沒有叛逆的時候,浪子回頭金不換,咱們無怨無悔!」。微信支付


劉強東將這幾年形容爲京東「青春期的煩惱」,京東「一度慾望代替了邏輯」,也有了2018年的「至暗時刻」。代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若是沒有2018年明尼蘇達州事件,或許,也沒有劉強東的反思和此次「京東是誰」的定義。這個感嘆號,想必也是劉強東心有塊壘難平,不吐不快。視頻


這篇公開信也是劉強東迴歸京東更多管理的標誌。blog


看完劉強東通篇,若是要給意見的話,只有一條:之後寫信把「兄弟們」,改爲「兄弟姐妹們」。京東女性高管很少,但女性員工很多,女性購物者也應該不是少數。遊戲


關於京東到底是誰,我這不作討論,我想沿着劉強東的反思,作進一步的闡述:劉強東把京東「青春期的迷惘」,劃定在2014至2018,首尾兩個節點性事件,2014年是京東上市,2018年是明尼蘇達事件。京東迷失本身的表現,是「京東開始跟着別人背後什麼都學競爭對手。京東開始迷失了本身」。事件


在我看來,京東迷失自個人起點不是京東上市,實際上是騰訊入股京東。支付寶


劉強東說的,競爭對手,毫無疑問是阿里。仔細翻閱劉強東和京東過去幾年的發言,大都是針對阿里的。京東的迷失自我,是太過關注阿里,但京東和劉強東的「自我膨脹」,起點不是京東上市,倒是騰訊入股京東,京東承擔着騰訊電商代理人身份。資源


商業競爭,須要一個假想敵,即使號稱「無邊界遊戲」的王興,也把美團點評的敵人錨定爲阿里。其實,騰訊的假想敵也是阿里,騰訊在2013年開始它在國內互聯網的投資,幾乎都有「遏制阿里」的動機。「遏制阿里」的動機,馬化騰最高成就應該就是2017年烏鎮大會上,他如願坐上了中國互聯網盟主位置,左膀右臂是京東劉強東和美團點評王興。





樹立一個切實強大的假想敵,能夠激活企業,但太過關注對手,也容易形成自個人迷失。京東是例子,騰訊其實也是例子。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京東太過關注阿里,而迷失自個人例子,必須談到拼多多。拼多多的創業,始於2015年,騰訊是在2014年投資京東,而且把微信一級入口給了京東,爲何京東沒有吃透社交電商的紅利,倒是京東?答案或許就是,京東太過關注阿里,電商領域京東在2016年開始與天貓鏖戰,作了「電商超市」品類之戰,此後又在2017年效仿阿里「新零售」,作了「無界零售」,還有它與永輝超市、惟品會的協同。


2017年,劉強東信心滿滿地說,五年內超越阿里,卻不想沒能超越阿里,京東反倒被拼多多超越了。


我在以前描述騰訊系遏制阿里的聯盟中,說「王興是劉強東2.0」,王興是全面進化且升級的劉強東,美團點評雖然也是掛名「騰訊系」,也把阿里看做假想敵,但王興其實更多時候都更聚焦在美團點評的業務邏輯,而非追趕超越阿里的慾望上。


王興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美團點評的使命,Eat Better,Live Better。劉強東應該向王興學習。從劉強東的公開信來看,經歷了2018年,我的和京東的「至暗時刻」後,這樣的反思也卻是及時。


騰訊太過關注阿里,迷失自個人例子,必須談到字節跳動。應該說,從2013年開始,騰訊和阿里的軍備競賽,它與阿里的長期對峙,也是有收穫的——PC時代,你們言必稱BAT,如今你們只有騰訊和阿里。騰訊自誇本身的優點是「資本+流量」,投資策略,既有把苦活累活交給京東、美團等來作,最大化騰訊流量價值,也有遏制阿里的意圖,與此同時,在內容領域,如遊戲、文學、新聞、音樂,騰訊倒是本身來作。咱們看到騰訊幾乎買下了國內和國外好的遊戲資源,掌控遊戲上下游,也在其餘內容領域,堅壁清野。但騰訊卻並無作好短視頻。圖文方面,騰訊推出每天快報,還能勉強跟進,但短視頻領域,騰訊倒是兵敗如山倒,騰訊沒有預料到抖音的崛起,或者說是不屑。


抖音迅速上量的時候,騰訊在作什麼?答案極可能是,騰訊那時候在跟進阿里的「新零售」,作本身的「智慧零售」,四處買買買,微信支付也在忙着跟支付寶線下廝殺,還有就是,騰訊也沉寂在「王者榮耀」的喜悅中。


必須認可,騰訊公司一直頗有憂患意識,抖音崛起後,騰訊前後推出衆多短視頻與之抗衡,就是例子。如今的問題是,騰訊是否是有些矯枉過正,太過關注於字節跳動,而迷失自我呢?這個問題或許要若干年後纔會有答案。


幹掉諾基亞的,不是手機公司,是Google安卓系統;

京東的勁敵不是阿里,卻成了拼多多;

騰訊沒能遏制阿里,卻被字節跳動突襲後院;

陳歐街電與唐永波小電科技在街頭血戰的時候,卻不想美團王興會成爲共享充電寶們最大的勁敵;

PC時代,微軟的敵人是Google,卻不想如今它的敵人變成了亞馬遜;

……


互聯網的競爭是非線性的,市場永遠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與其聚焦在競爭對手,不如更多關注自我,想清楚,我是誰,我想作什麼,我能作什麼。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