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手KWP3以來,卻是抽出很多時間閱讀。在寫這篇筆記的時候,我已是第二次拜讀此書。與這本書的邂逅是暑假在微博上看到李開復老師推薦此書,正好金山網絡的曹欽學長要我幫了一個小忙,硬說要謝謝我,辭讓不成就和他說送我這套書吧,他爽快的答應了。html
拿到書後看到學長寫在前頁的敘言,很受鼓勵,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巴不得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給個人感受就是:眼前一亮!看這本書的整個過程,充滿了震撼和驚喜,這是在這之前看任何一本書從未有過的。web
吳軍老師從一個我從未登上的高度,生動地描繪了整個IT行業的發展脈絡,感受之前總耗着本身大腦CPU以及內存的許多毫無連續的思路,忽然清晰地被聯繫了起來。就像學到某個強大的數學公式或物理定理,把你以前學的零散的、片斷的知識點全都聯繫了起來,今後能夠不變應萬變的感受同樣。 安全
公司的發展史就如同生活同樣,不少事別無選擇,只能向前走。這本書中蘊含着一種狂熱的力量,在一次次浪潮之中,洗刷着年輕的心。正如站在這風口浪尖,一次是一種掙扎,一次是一種蛻變。網絡
提及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即AT&T公司,在美國乃至世界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性能
該公司由電話之父亞歷山大.貝爾創立於1877年,AT&T的興起感謝於美國的反壟斷法不斷地強迫公司作着技術革新,幫助公司修枝剪葉以刪除掉那些無用的業務,而衰敗一樣是因爲反壟斷法使公司不得不作着不理智的拆分從而使一個巨型帝國迅速的滑落.網站
當一個公司到後期被投行以及他人所大量持股,而創始人逐漸喪失公司的決策權時,公司就必將不在有着理智的長遠的發展眼光,而愈來愈側重短線投資和大量套現,從而使公司走向滅亡.操作系統
這個世界壞掉的部分確實不少,但仍有不少無缺無損的存在,從不叫人失望。翻譯
從IBM看騰訊,IBM的成功之道在於保守,他不會盲目地對技術作大步的革新,由於任何一個失敗均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股價,發展,戰略等. 因此不少大公司,好比IBM該作的不是盲目的創新,而是在其餘公司創新後作出快速反映即便跟進.設計
而小公司,好比曾經的蘋果,一直沒有被IBM所擊敗,而如今太多的中國公司紛紛職責騰訊在抄襲,是由於蘋果公司不是知足於當前的用戶羣體,而是即便地把握到用戶的更大的需求和動態,從而持續創新,用反映速度來擺脫大公司的糾纏,而後讓本身步入一個靈活變更的大公司的行列.htm
另一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IBM在金融危機先後,並無受到特別大的打擊,與他的公司定位「服務型公司」是密切相關的. 因此我對XaaS這種概念炒做一直嗤之以鼻,卻很同意「軟件即服務」這種理念,在我看來,不管是行業軟件,仍是互聯網,都是一種變相的服務行業,只有遵循了這一點,才能讓一個公司,或者一個網站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知曉將來,洞悉命運,真的有意義麼?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如今應該作什麼?
水果公司的成功在於始終把任何一個產品作到完美,作到極致. 他們和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不同,不少互聯網爲了擴大用戶羣體,一直信仰的一點是,咱們要把用戶當成傻子去看待,可是水果公司是把每一個他的用戶都當成藝術家,而後讓這部分人再帶動更多的人.....其實也不失一個好戰略.
此外,不少PM在蘋果興起後,在作不少產品時都多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用戶不知道本身要什麼」,須要咱們來引領,但是不要忘記:
1. 蘋果自己是第一個創造出"Windows"的,這本就爲他們積累了很多的用戶口碑
2. 蘋果所說的不知道用戶要什麼,只是說「用戶想象不到原來還有如此美妙的展示方式」,而並不是「用戶不知道本身想要他已知的A仍是B」
1. 摩爾定律是有實效期的,摩爾本來認爲實效期是10年,但是隻今已通過去了近50年,隨着技術的發展遇到瓶頸,集成度不可能再像原來同樣指數型的提升,咱們目前能期待的只是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來讓整個計算機世界發生一個質的飛躍,而現在,摩爾定律的失效只能讓咱們愈來愈多地寄望於多核程序設計了.
2. 反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若是今天和18個月前賣出一樣多的,一樣的產品,那麼他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
這個翻譯成反摩爾定律好奇怪....其實這個應該說是摩爾定律的一個推論更合適一些. 因而這就強迫着IT公司進行技術革新.....
在PC時代,Intel的統治地位無須多說,他完全擊垮了Moto,而後爲了反壟斷留下了一個不足以成爲競爭對手的AMD.
可是Intel已經佔據了PC市場的以後,從外界看來卻有些忽略了移動端的市場,因此將來若干年的發展,若是不及時憑藉本身的規模口碑和影響力去搶佔這一塊,前景堪憂.
MSRA是我一直的夢想,因此我把全部的用戶名後都加上了ms的後綴,對微軟的歷史已經再熟悉不過了.
從微軟利用MS-DOS起家,到僱傭阿爾欽和卡特勒研發Windows(《觀止》),再到以後的x-box. 一直關注着C#的我,更是深入體會到.NET的強大和微軟一統天下的野心.
只是微軟在互聯網的表現一直讓人失望,不管是Bing,仍是微軟以前力推的Silverlight,在我看來,微軟不是因爲過於龐大而喪失靈活性,固然,這也是其中的一個緣由. 而是微軟的基因中歷來都缺乏創新的靈魂,一直都是靠着Windows打天下,而再互聯網行業,微軟便沒有了Windows的優點可利用,而追在別人後面,只能說是別人的市場已經成熟了,微軟就很難侵佔了.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爲吳軍博士的分析可能仍是有些不到位把......
Yahoo最大的貢獻應該在於他開創了一種免費,開源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而Yahoo也至關於一手創造了當年的互聯網泡沫.
Yahoo最大的失敗一點:
Yahoo在我看來一直都是一我的力密集型公司,而不是一個技術型公司,由於他的排名,乃至聚類都是人來完成. 而在互聯網行業,這樣的模式是很容易被複制的.
可是這也怪不得Yahoo,由於Yahoo一直都是以一個傳統媒體的思路來經營互聯網,甚至包括以後的幾位CEO,這就決定了在互聯網的浪潮中,對Google戰鬥的完敗.
惠普和Moto同樣,都是屬於一個以硬件爲主要盈利模式的公司,也包括現在的Dell.
可是從目前來看,隨着硬件的價格愈來愈低,也包括無數的「中國製造」的衝擊,硬件的利潤已經愈來愈小.
惠普愈來愈多的市場都是投在了打印機上,豐富打印機的生產線,可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個仍然很難維持惠普一個大公司的興起. 而Moto做爲無線通訊的主要生產商,也已經成爲了沒落的貴族.
現在看來,若是這兩個公司,甚至包括其餘的硬件廠商,若是不及時地擴展業務模式,或者是與軟件,與服務相結合,必然衰敗甚至倒閉.
創業幾乎是每一個IT人的夢想,至少我身邊的人都是這樣,沒有人甘心爲人打工一生.
可是每當他們跟我說出想法時,我給他們的打擊老是多於鼓勵和支持,他們給個人理由無外乎某某人作了一個什麼什麼樣的東西,而後這我的就成功了. 我每每都會說,那是由於剩下99%沒有成功的人你不知道而已.
書上給出了一個小公司想成功的理由: 1. 創始人不只僅是夢想家,而要是一個實幹家. 2. 僅僅有一個好的團隊和技術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商業頭腦,以及能夠找到盈利的商業模型. 此外除了領導力,判斷力以外,也許更重要的是運氣了. 我讀過茅侃侃的關於創業的一本書,雖然書寫的不怎麼樣,可是有的觀點我仍是很認同,創業的路是異常堅信的,不少人都看到了成功的結果,而忽略了成功的過程. 硅谷天天上千的公司成立,可是同時也有上千的公司關門,血本無歸.
此外,我身邊的好多人除了創業以外,更多的就是和我說,你看誰誰誰每月多少多少錢,你看看哪一個哪一個方向(好比移動開發)每月多少多少錢,你看某某行業(最多的是金融和銷售)每月多少多少錢.
我老是說的觀點有幾個,每一個公司都不是傻子(固然我如今愈來愈感受傻子還真很多),能給他比你多的工資,必然有他的辛勞之處,太多人看到百度的人工資翻着番的數,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百度人日益稀少的頭髮和大量的情侶分手數.
某個方向的工資很高,無外乎幾個可能,第一,這個方向門檻很高,第二,這個方向是個泡沫. 好比web開發,世紀初隨便會寫個html都能拿到高額的年薪,而如今web開發卻成爲了低端的代名詞,以致於前公司你們見面都會說,「靠,你丫的是套頁面的把?」「滾!大家去安全家都是套頁面的!」 . 而這種現狀徹底能夠應用於當今的移動(Android和IOS開發),泡沫而已,何須耗費心思呢.
某個行業工資很高,我能說的只是,那是你看到出來炫耀的都是成功人士,卻不知那些每月只有幾百塊底薪的銷售,和「四大」公司裏天天累得快吐血的白領人士呢.......
硅谷的「硅」——半導體制造業已經隨着時代的發展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生物科技和高新技術,而這些終有一天也會隨着時代而消亡,而硅谷之因此長盛不衰,留下的,只有他的創新精神,而這個,正是中國沒有硅谷的最大緣由之所在把.
若是說微軟一直是個人夢想的話,那麼Google歷來都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一個神聖的地方.
1. Google至於Yahoo等公司當然有技術上的巨大優點,而從財政上講,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他們沒有着急上市,也在融資時注意本身手中的股份,避免被過分稀釋,這樣就保證了公司創始人的決策權,而不是受華爾街影響.
2. Google和微軟之爭好多人評價說是技術的勝利,或者決策的勝利等等,但是在我看來,更大因素仍是由於微軟沒找到一個合理的辦法把操做系統和互聯網捆綁這個關鍵因素,不然Google的失敗也是無可避免.
3. Google的人才政策,Google信仰我的英雄主義. 那天吃飯我問女友說,你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仍是英雄創造的. 成績優異的她果不其然地說人民. 但是我卻對於尖端行業的「團隊主義」一直抱有質疑,舉個最粗俗的例子,一萬個女人生一個孩子同樣須要十個月. 那麼說若是是裝配行業,外包行業,10000我的的產量大於10我的沒問題. 但是對於一些技術性行業來講,我卻歷來都對「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說法嗤之以鼻. 在我看來,與其讓我和三個「臭皮匠」工做,還不如讓我一我的安安心心地工做來得更合適,因此我喜歡精英主義的公司,而對某些大規模不分青紅皁白擴招的公司躲得遠遠的,寧缺勿濫是我一貫的格言. 因此每次和別人聊天談起某某公司多少多少人的時候,我都說,三我的足夠了把......
4. 關於研究部門. 我一直以爲把研究部門和開發部門分開是不太合理的,好比傳說中的MSRA不寫代碼,天天負責的只是研究,結果致使的是很難讓研究部門真正開發出真正的產品,若是我組建一個公司,研究部門能夠研究某一個具體方向,可是研究區間不得超過一個月,而一個月後他須要的是,進行研究報告,而後若是經過接下來須要申請一個工程團隊將這個研究迅速轉變成產品,哪怕是實驗室項目.....這樣才能不會讓研究成爲單純的研究.
5. 「殺雞也用牛刀」,這個在我看來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這樣會損耗掉大量的人才,也會讓大量的人才逐漸趨於平庸,並且牛刀殺雞是否是更好還有待考證. 另外,這樣很是不利於控制公司的成本.
6. Android. Android無非是近年來智能手機的一個創舉,超過多年的老品牌Symbian,更是將IOS和WP遠遠甩在身後,可是在我看來,若是Android不解決如下幾個問題,必然成爲迅速隕落的流星.
A. 版本更新過快的問題. 十天的時間,九天都在討論要不要刷系統明顯是個很不成熟的狀況.
B. 亟需一個行業約定標準. 這個是Android和IOS最大的差距之所在. Google一貫的作事風格就是聯合各大廠商而後來狙擊一個巨頭,之前是聯合電腦製做商,互聯網公司來狙擊微軟,今天是聯合各大手機制造商來狙擊Apple,可是這一套明顯在手機操做系統時代行不通. 各大手機都有着不一樣的硬件標準,這樣每一個公司都須要對Android作一個定製,而各大n公司的水平更是參差不平,這就致使了整個系統的混亂,尤爲是對手機應用開發者更是痛苦,缺少了應用的智能手機更是雞肋了.
C. 效率問題. 太多Android粉都辯解着Android的手機不慢,但是從技術的角度說,Android這種基於虛擬機的效率低於IOS是毋容置疑的,而打開性能監視器更是能夠看到GC回收個沒完沒了.....
7. Google的商業競爭這句話我最喜歡,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不要怕失敗,努力地去向那些所謂的權威質疑把!
1. 在我看來,web2.0應該是無干涉的,公司只須要打造一個平臺任由用戶自由發揮,從這個意義來講,因爲天朝獨有的審覈制度,使國內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web2.0. 做者在書中給出了這樣幾個web2.0必備的特徵.
A. 必須有平臺能夠接受並管理用戶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是網站的主體.
B. 這個必須是個平臺,容許用戶開發本身的程序.
C. 交互性. 交互通訊和信息共享.
D. 非競爭性和自足性.
2. 關於web2.0的盈利. 我一直對web2.0不足夠看好,若是說web1.0是單對多,web2.0是多對多,那我更願意相信web3.0是一種基於語義,基於上下文等等的徹底個性化定製,那麼若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web2.0只是web3.0的一個過分,就如Vista同樣,只是一個過分產品而已.
評價一個網站,一個公司的好壞只有一個標準,是否盈利,財務報表是否足夠漂亮,那麼web2.0明顯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我曾經幫別人修改一個商業計劃書裏寫,這個網站我只能制定一個最終的目標,可是不能肯定其產品表現形式,我更不會爲了作社區而去作社區,由於在我看來,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內,都是一個失敗的產品,由於他們直到如今都沒有找到足夠好的盈利模式,尤爲是Twitter.
曾經有人問我新浪微博怎麼樣,個人回答是,微博這樣的產品表明了當今社會的浮躁,在宣揚一種快餐文化,可是微博直到如今都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成熟的盈利模式,惟一可能進行的也不過是一些熱門帳號的軟廣告,以及廣告精準投放而已,而咱們知道,靠廣告生存的公司的空間愈來愈小. 因此我對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盲目追隨Twitter, 投資微博感受很是不理解,更對點點這類還宣揚「輕微博」的網站感到可笑,由此也是對開復老師創新工廠的投資眼光表示質疑. 而新浪微博的前景,我更願意相信這只是新浪想用來拆分上市而後大佬一筆的中間產品而已.
若是說web2.0的盈利渠道,只能個性化,再個性化,而後經過個性化進一步作廣告精準投放以及商品推薦,以及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而後收取中間費用(在這一點上人人作的應該是很好的). 可是這個已是偏向於web3.0的概念了.
此外,好多人跟我聊天時候說創業的點子,我說,從前,咱們作網站是努力把線下生活搬到互聯網上,讓人們能在網上真實模擬平常生活,形成這個的緣由是互聯網行業的不成熟. 而隨着互聯網的日益成熟,咱們該想的是,如何把線上生活搬到線下,打造這樣一個實體店,讓用戶在平常生活中像在網上同樣. 如此往復循環,線上線下彼此促進,纔是將來互聯網的趨勢.
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的。對我的來講,看清楚浪潮,遇上浪潮,便不枉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