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微信仍是作APP:兩種創業的不一樣風險

我創業後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看到我在經營微信號,在大互聯網公司任職的朋友每每會問,「你如今改作純內容了啊?」還有之前認識的網友(個人目標受衆),也會問,「大家就這一個微信號嗎?」 言外之意是,你說創業,整老半天就搞一個微信號,有些看不上。微信

  我接觸的另外一批人觀點徹底相反。他們是我的投資者和創業者。投資者和我聊時,不約而同地問,「你的微信號多少個粉絲了?」當我報出粉絲數量後,直咋舌,「你的粉絲太少,得想辦法。」以後便時常扔過來一個作得成功的微信大號讓我參看。網絡

  不少草根創業者也很是重視微信,言之諄諄地說:「必定要重視微信號運營」,「APP是個坑,仍是先作微信吧」。微信公衆平臺

  作APP面臨的問題:容易讓創業陷入泥沼工具

  從個人實際項目經從來說,作APP絕對是一個很是麻煩的事情。咱們設計產品時,定位以移動端爲核心,因而網站(Web)作得很簡單,主要是提供後臺和接口。Web的開發很早就作好了,結果苦等了客戶端幾個月才得以聯調。網站

  客戶端開發是怎麼陷入泥沼了呢?由於我是拿在「大公司」(相對大)的經驗慣性去籌劃,但資源投入卻跟不上。搜索引擎

  咱們找的兼職,時間不太能保證,各家的客戶端開發人員彷佛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產品,加班。再加上APP軟件開發的瑣碎性: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調樣式,作兼容,還涉及到和服務端、Web交互和同步信息就更麻煩了。spa

  等到解決差很少的時候,還要準備上線後的推廣。據作APP渠道的朋友介紹,如今大衆型APP的一個用戶獲取成本,線上差很少是2元錢,線下的成本一般是線上的一倍以上。這樣來的用戶,其中還每每有水分,若是產品對其自己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未來留存也是問題。設計

  產品上線推廣之後,爲了提升留存,必需要不停地改進產品,進行迭代,這也須要有很大的投入。索引

  儘管我和團隊正在逐漸克服上述問題,但若是如今問我該不應作APP的問題,我持謹慎的態度。那麼不作APP,只作微信號行不行?接口

  把寶壓在微信上的四個問題:潛淵中的風險

  在個人項目APP開發遇到前面講的困難時,我以爲不能幹等了,因而這期間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運營上。

  一方面,獲得了一些微信高水位帶來的用戶紅利,感嘆本身微信作得太晚了;另外一方面,也感覺到了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潛淵——能成就你,也可能會淹沒你、迷失你。

  關於前一方面,我就很少說了,你們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後一方面的風險問題,下面我重點說一說(管窺之見,還請你們多指正)。

  風險1:帳號的滅頂之災和牢獄之苦

  作微信公衆號,你首先必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這不是你徹底掌控的地盤,你擁有的只是使用權。你的帳號是有可能因被舉報,或被微信官方認爲違規,而被臨時或永久封禁。

  前不久,個人一個朋友就遇到了帳號被封的問題。這個朋友看到一些帳號搞新年籤活動很火,因而他也策劃了一個相似的活動,就是讓用戶回覆數字進行抽籤,得到內容。他準備了一個多月時間,結果,剛推出不久,他的帳號就被封了。

  一開始的理由是內容存在色情、淫穢等違法信息,被永久封禁。這個朋友急了,他以前就在網站負責過多年的內容審覈工做,怎麼能有色情或者違法信息呢。後來通過他一番努力,申訴,理由改爲了誘導分享,封禁一個月。這個朋友說可能一開始理由寫錯了,真要感謝不殺之恩,由於運營了好幾個月的微信號若是被永久封禁,以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其實,即便被封一個月,也有不小的損失。記得一些大號好比大象公會、鈦媒體也被封過,一篇文章描述大象公會被封后創始人黃章晉的糟糕心情:走神,在網上看看東西,呆了。鈦媒體2014年的年會上還爲致使他們被封的做者頒了一個獎——年度最具破壞力獎,那做者的一篇文章讓鈦媒體微信號「陣亡」一個月。

  我這位朋友過後進行反思,也找其餘人交流,仍是沒搞太明白誘導分享的準肯定義,而在他以前和以後作相似活動的一些大號就沒事。他說,作活動前,已經仔細閱讀了《微信公衆平臺服務協議》、《微信公衆平臺運營規範》,還有從來發布的公告。但評判的權力是在騰訊官方的,這就存在很大的不肯定性。

  風險2:你產品的命運綁定在平臺上

  前些天,另外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對我說,他目前的目標就是儘快把微信作起來——以前他是以微博爲根據地的,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他認爲下手有些晚了,如今已經很難了。我說你微博不是那麼多粉絲嗎?他說了一句,粉絲是會老的。這句話讓我回味了許久。

  若是你把寶押在某個平臺上,平臺蒸蒸日之時,你就能分享平臺成長帶來的紅利,但假如平臺不行了呢?

  不少人見了這句話,確定不會認爲微信會衰敗,在業內,張小龍已經被譽爲產品經理之神了,能夠媲美喬布斯的人物,騰訊又壟斷中國即時通信市場這麼多年了。但我要說,強大曆來都不是不敗的理由。

  互聯網領域,格局的變化是加速的。國外的例子,當年MySpace紅極一時,在2005年以當時的天價5.8億美圓被新聞集團收購。後來被Facebook取代。而Facebook這兩年也變成老傢伙了,年輕用戶紛紛選擇新的產品。因而Facebook開始了瘋狂收購:以10億美圓收購Instagram,190億美圓收購WhatsApp。

  國內的例子就是微博了,記得四年前,李開復推出《微博改變一切》一書。當時微博如日中天,幾乎全民微博。而現在微博的風光早已被微信蓋過。雖然微博官方公佈的數據還在再創輝煌,但數據是能夠障眼的,能夠有選擇的。用戶時間是有限的,當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時,顯然刷微博的時間在變少。

  那麼微信是否有潛在危機呢?我認爲是有的:

  爲何微信一再重拳打擊誘導內容分享的行爲?由於朋友圈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間的社交網絡。從我我的以及我身邊部分朋友的感覺來講,如今刷朋友圈的次數和時間比之前少了。爲何會減小呢?由於朋友圈裏各類讓人不感興趣的信息愈來愈多。

  我認爲,這主要是微信產品設計決定的:

  一、微信把通信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塊兒,是了不得的創造,但也產生了問題

  微信兩個核心功能,一個是即時通信,一個是朋友圈互動。這兩個結合是很是了不得的創造,可是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微信通信錄裏的人,有多少是你真正關心他生活,愛看他所到所觀,愛聽他所思所感的呢?

  微信的通信屬性,使得咱們把工做中接觸的人(同事、客戶)都加爲了好友。當代年輕人換工做很頻繁的,每換一次工做,通信錄就增長了很多人,這樣下來,朋友圈會愈來愈臃腫的。當你的朋友圈積累超過1000人的時候,還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從時間長線看,每一個人的好友數量會距離這個上限愈來愈近的。

  你能夠說,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不就好了嗎?問題在於,大多數用戶不會改默認的設置;基於面子問題和部分功利心,你不讓人看本身朋友圈不太好,被人點贊而不去贊別人也不太好。可能你給領導同事客戶多點幾個贊,能給你帶來職場上的提高呢。

  我有個在美國的朋友就說,國內人把工做和生活徹底攪合在一塊兒了。是啊,咱們大半夜每每還要經過微信討論工做問題呢。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WhatsApp只有通信,沒有朋友圈有其道理。而曾經在國內小圈子紅火過一時的國外移動社交應用Path,它有個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

  path只能加150個好友,官方介紹這樣作的理由是來自牛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認爲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其中包括5個最好的朋友,15個好朋友,50個比較親近的親戚和朋友。

  二、微信把內容發行和通信屬性、社交屬性結合在一塊兒,是偉大的創造,但也產生了更大的問題

  微信的另外一個核心功能——公衆號的發明是很是了不得的。

  在即時通信上成功的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而後喊着「再小的個體,也有本身的品牌」的口號,推出了微信公衆號平臺,創造性地把媒體內容分發和即時通信完美融合,解決了傳統內容生產者的窘境。

  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微信公衆號從0到千萬量級。獲益很大的是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去年我回大連,到個人老東家—— 半島晨報拜訪,發現你們都對微信號運營很重視,並且運營卓有成效。更多的媒體我的從微信號的運營中獲益,聽一個財經媒體人講,一個朋友運營的金融類媒體號,一年收入80萬,這遠遠超過他在傳統媒體鼎盛時期的收入。

  可是,微信公衆號很大的一個問題也顯現出來,它主要經過朋友圈來分發內容。據去年末微信官方披露的數據:

  在微信裏,20%的用戶到訂閱號裏面去挑選內容,而後80%的用戶在朋友圈裏去閱讀這些內容;微信用戶看到了想要轉發的文章,61%轉發到了朋友圈,39%的文章轉發給好友。

  微信公衆號內容驗證依賴朋友圈分發,而每一個人的好友列表隨時間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致使問題更趨嚴重化了,此外:

  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些作微商的小夥伴們;

  不少人都沒法把工做和生活分開,在朋友圈裏轉發公司的相關內容每每成爲一種工做要求;

  微信鏈接一切的恢弘大志,無數的網站都支持分享,拼命想辦法讓用戶把連接分享到朋友圈裏;

  你如今能常常刷到嘀嘀打車的紅包分享,若是有一天微信真鏈接一切了,你甚至會收看到冰箱和彩電的分享也說不定。

  ……

  這一切持續下去,朋友圈的信息會愈來愈多,朋友圈正在變成另外一個微博。

  不少科技媒體人都在發表的文章下面留本身的私人微信號,而再也不是微博,也正說明你們把朋友圈當成了微博:這幾個月以來,愈來愈多熱點事件在朋友圈刷屏,好比姚貝娜去世、柴靜引起環保熱議等。

  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公衆號的存在和網頁連接的傳播,已經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關係的封閉性。寫到這裏,我想我明白了,微信爲何要那麼嚴厲打擊誘導分享的行爲了。

  最近,微信官方再出重拳打擊誘導分享,此次罕見地在處罰上不只僅打擊公衆號和網站,同時也處罰我的。在3月15日又出臺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規範》。

  風險3:你憑藉什麼能把微信號作起來?

  據個人觀察,微信訂閱號作得好的有四類:

  第一類,傳統媒體人,他們對單篇內容和媒體總體的風格營造很擅長。我作訂閱號期間,好多個傳統媒體的朋友給我提意見,建議我內容主題集中,要有調性,要展示主編魅力人格體。還給我發來可借鑑的媒體號,好比這兩個媒體人作的《世相》和《好報》,偏偏有這樣的特色。

  第二類,傳統媒體,或者是紙媒或者是電視媒體,天天不停地推他們的微信二維碼,就能帶來不少的粉絲了。

  第三類,特色鮮明的自媒體人或名人,好比作情感諮詢的《潘幸知》,作心靈治癒的《張德芬》,固然還有大名鼎鼎兜售價值觀的羅輯思惟等,他們我的便是品牌。

  第四類,段子大號,即重新浪微博轉移過來的那批人。他們很瞭解用戶的喜愛,經驗豐富,第一時間找到或者製造出適合傳播的內容,而且抱團,經過互推迅速作大。

  我說的這四類,是本身的觀察,確定還有更多的作的好的類型。只是拋磚引玉,但願你想想,你有什麼獨到之處或者資源,可以把公衆號作起來?

  一個在鳳凰和淘寶工做過的朋友對我說,咱們這些在較大網站作過運營的人,作微博、微信號,真比不上那些媒體人和段子手,這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微信號受力面很窄,越窄他們越擅長髮揮。咱們的優點應該在於正規軍的打法,即作網站,作平臺。

  我知道你必定會說,那太難了,我也認爲不容易。因此仍是看實際狀況吧。

  風險4:你是否已經錯過了運營微信的最佳時間

  我作微信號後,試過不少方法,好比參加互推,在其餘平臺媒體號加微信號推廣,但轉化率都比較低。好比一篇在其餘媒體平臺發的文章,閱讀數達20萬,帶過來的粉絲數量不足20個,轉化率很是低。而作得久的朋友告訴我,在一年前,轉化率要遠比如今高。

  知名微信公衆號大象公會是2013年12月推出的,距離如今已經一年多時間了。創始人黃章晉還認爲本身屬於來得晚的一批,錯過了微信公衆號的黃金窗口期。

  假設你的微信號如今才推出,或者如今粉絲還不多,你的微信號要作大,顯然要須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倍數的努力。由於,微信號的內容已經極大豐富,馬太效應愈加明顯,用戶對微信號愈來愈挑剔,訂閱號的打開率也很低,微信的管理趨嚴。

  對於微信號運營,你能有多大力量的投入?

  結論

  寫着寫着,文章就寫了這麼長。爲了感謝你能讀到這裏,下面上乾貨。個人建議以下:

  一、沒有服務端+客戶端開發的雙重專職人員時,不要輕易考慮作APP。

  二、不要輕易放棄Web,電腦網頁的用戶數沒有跌到那麼慘,至少你們工做還得用電腦,還有搜索引擎的流量。有條件Web要可以適配手機,方便用戶移動設備訪問。

  三、越早運營微信公衆號越好,其餘平臺媒體號也能夠考慮,好比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的,啓動成本低。等因而把你的想法用簡單的方式去試運行,你能得到用戶的直接反饋。所謂運營,無非是把嘗試成功的模式放大,更深、更廣、更系統。

  當你有足夠力量作APP的時候,還要看你的產品特性。我認爲純資訊內容,作APP意義有限。用戶閱讀資訊更傾向於選擇門戶型的資訊網站,好比今日頭條、新浪新聞這種。

  若是你作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區互動型的,作APP就有意義了,由於這兩種在微信裏迴旋空間小,屬於帶着鐐銬跳舞。若是作APP你能得到比較多的用戶,我想,那必然是忠誠度很高,價值也更大。總之,選擇適合本身的路,不斷校訂,一寸一尺地走起來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