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咱們從新思考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風險, 微信仍是APP?

感受這兩年前端開發又火起來了,不少作內容創業和作微電商創業的人,每每都選擇了運營微信號。對於作純技術開發的人來講,通常是看不上微信號的,感受沒什麼技術含量,或者說沒什麼技術壁壘。也有另外一批人觀點相反的人,他們是我的投資者和創業者。投資者和我聊時,不約而同地問,「你的微信號多少個粉絲了?」當我報出粉絲數量後,直搖頭說,「你的粉絲太少,無法計算市場估值呀。」以後便時常扔過來一個作得成功的微信大號讓我參看。這兩年草根創業者們可能會常常聽到一些所謂業內資深人士的諄諄教導:「必定要重視微信號運營」,「APP是個坑,仍是先作微信吧」。前端

  對於早期作APP的創業者來講,確實很容易陷入泥沼微信

  從個人實際項目經從來說,作APP絕對是一個很是麻煩的事情。咱們設計產品時,定位以移動端爲核心,因而網站(Web)作得很簡單,主要是提供後臺和接口。Web的開發很早就作好了,結果苦等了客戶端幾個月才得以聯調。App開發是怎麼陷入泥沼了呢?由於我是拿在「大公司」(相對大)的經驗慣性去籌劃,但資源投入卻跟不上。咱們找的兼職,時間不太能保證,各家的客戶端開發人員彷佛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產品,加班。再加上APP軟件開發的瑣碎性: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調樣式,作兼容,還涉及到和服務端、Web交互和同步信息就更麻煩了。網絡

  等到解決差很少的時候,還要準備上線後的推廣。據作APP渠道的朋友介紹,如今大衆型APP的一個用戶獲取成本,線上差很少是2元錢,線下的成本一般是線上的一倍以上。這樣來的用戶,其中還每每有水分,若是產品對其自己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未來留存也是問題。微信公衆平臺

  產品上線推廣之後,爲了提升留存,必需要不停地改進產品,進行迭代,這也須要有很大的投入。儘管我和團隊正在逐漸克服上述問題,但若是如今問我該不應作APP的問題,我持謹慎的態度。那麼不作APP,只作微信號行不行?工具

  一切都在變化中,今天若是你把寶壓都壓在微信上,你可能會陷入更危險的潛淵網站

  在個人項目APP開發遇到前面講的困難時,我以爲不能幹等了,因而這期間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運營上。一方面,獲得了一些微信高水位帶來的用戶紅利,感嘆本身微信作得太晚了;另外一方面,也感覺到了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潛淵——能成就你,也可能會淹沒你、迷失你。關於前一方面,我就很少說了,你們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後一方面的風險問題,下面我重點說一說(管窺之見,還請你們多指正)。設計

  風險1:帳號的滅頂之災和牢獄之苦接口

  作微信公衆號,你首先必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這不是你徹底掌控的地盤,你擁有的只是使用權。你的帳號是有可能因被舉報,或被微信官方認爲違規,而被臨時或永久封禁。資源

  前不久,個人一個朋友就遇到了帳號被封的問題。這個朋友看到一些帳號搞新年籤活動很火,因而他也策劃了一個相似的活動,就是讓用戶回覆數字進行抽籤,得到內容。他準備了一個多月時間,結果,剛推出不久,他的帳號就被封了。一開始的理由是內容存在色情、淫穢等違法信息,被永久封禁。這個朋友急了,他以前就在網站負責過多年的內容審覈工做,怎麼能有色情或者違法信息呢。後來通過他一番努力,申訴,理由改爲了誘導分享,封禁一個月。這個朋友說可能一開始理由寫錯了,真要感謝不殺之恩,由於運營了好幾個月的微信號若是被永久封禁,以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開發

其實,即便被封一個月,也有不小的損失。記得一些大號好比大象公會、鈦媒體也被封過,一篇文章描述大象公會被封后創始人黃章晉的糟糕心情:走神,在網上看看東西,呆了。 我這位朋友過後進行反思,也找其餘人交流,仍是沒搞太明白誘導分享的準肯定義,而在他以前和以後作相似活動的一些大號就沒事。他說,作活動前,已經仔細閱讀了《微信公衆平臺服務協議》、《微信公衆平臺運營規範》,還有從來發布的公告。但評判的權力是在騰訊官方的,這就存在很大的不肯定性。

國家一有什麼政策上的風吹草動,微信絕對第一時間嚴格配合。好比前段央視曝光一元奪寶的問題,這對發起者網易的App尚未任何影響的時候,但在微信中運營此類服務的公衆號卻很快被關掉一批,死掉一批人。

 

  風險2:你產品的命運綁定在平臺上

  前些天,另外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對我說,他目前的目標就是儘快把微信作起來——以前他是以微博爲根據地的,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他認爲下手有些晚了,如今已經很難了。我說你微博不是那麼多粉絲嗎?他說了一句,粉絲是會老的。這句話讓我回味了許久。

  若是你把寶押在某個平臺上,平臺蒸蒸日之時,你就能分享平臺成長帶來的紅利,但假如平臺不行了呢?

  不少人見了這句話,確定不會認爲微信會衰敗,在業內,張小龍已經被譽爲產品經理之神了,能夠媲美喬布斯的人物,騰訊又壟斷中國即時通信市場這麼多年了。但我要說,強大曆來都不是不敗的理由。

  互聯網領域,格局的變化是加速的。國外的例子,當年MySpace紅極一時,在2005年以當時的天價5.8億美圓被新聞集團收購。後來被Facebook取代。而Facebook這兩年也變成老傢伙了,年輕用戶紛紛選擇新的產品。因而Facebook開始了瘋狂收購:以10億美圓收購Instagram,190億美圓收購WhatsApp。

  國內的例子就是微博了,記得幾年前,李開復推出《微博改變一切》一書。當時微博如日中天,幾乎全民微博。而現在微博的風光早已被微信蓋過。雖然微博官方公佈的數據還在再創輝煌,但數據是能夠障眼的,能夠有選擇的。用戶時間是有限的,當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時,顯然刷微博的時間在變少。

  那麼微信是否有潛在危機呢?我認爲是有的:

  爲何微信一再重拳打擊誘導內容分享的行爲?由於朋友圈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間的社交網絡。從我我的以及我身邊部分朋友的感覺來講,如今刷朋友圈的次數和時間比之前少了。爲何會減小呢?由於朋友圈裏各類讓人不感興趣的信息愈來愈多。

  我認爲,這主要是微信產品設計決定的:

  一、微信把通信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塊兒,是了不得的創造,但也產生了問題

  微信兩個核心功能,一個是即時通信,一個是朋友圈互動。這兩個結合是很是了不得的創造,可是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微信通信錄裏的人,有多少是你真正關心他生活,愛看他所到所觀,愛聽他所思所感的呢?

  微信的通信屬性,使得咱們把工做中接觸的人(同事、客戶)都加爲了好友。當代年輕人換工做很頻繁的,每換一次工做,通信錄就增長了很多人,這樣下來,朋友圈會愈來愈臃腫的。當你的朋友圈積累超過1000人的時候,還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從時間長線看,每一個人的好友數量會距離這個上限愈來愈近的。

  你能夠說,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不就好了嗎?問題在於,大多數用戶不會改默認的設置;基於面子問題和部分功利心,你不讓人看本身朋友圈不太好,被人點贊而不去贊別人也不太好。可能你給領導同事客戶多點幾個贊,能給你帶來職場上的提高呢。

  我有個在美國的朋友就說,國內人把工做和生活徹底攪合在一塊兒了。是啊,咱們大半夜每每還要經過微信討論工做問題呢。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WhatsApp只有通信,沒有朋友圈有其道理。而曾經在國內小圈子紅火過一時的國外移動社交應用Path,它有個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

  path只能加150個好友,官方介紹這樣作的理由是來自牛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認爲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其中包括5個最好的朋友,15個好朋友,50個比較親近的親戚和朋友。

  二、微信把內容發行和通信屬性、社交屬性結合在一塊兒,是偉大的創造,但也產生了更大的問題

  微信的另外一個核心功能——公衆號的發明是很是了不得的。

  在即時通信上成功的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而後喊着「再小的個體,也有本身的品牌」的口號,推出了微信公衆號平臺,創造性地把媒體內容分發和即時通信完美融合,解決了傳統內容生產者的窘境。

  微信發展獲益很大的是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去年我回大連,到個人老東家—— 半島晨報拜訪,發現你們都對微信號運營很重視,並且運營卓有成效。更多的媒體我的從微信號的運營中獲益,聽一個財經媒體人講,一個朋友運營的金融類媒體號,一年收入80萬,這遠遠超過他在傳統媒體鼎盛時期的收入。可是,微信公衆號很大的一個問題也顯現出來,它主要經過朋友圈來分發內容。據去年末微信官方披露的數據:在微信裏,20%的用戶到訂閱號裏面去挑選內容,而後80%的用戶在朋友圈裏去閱讀這些內容;微信用戶看到了想要轉發的文章,61%轉發到了朋友圈,39%的文章轉發給好友。微信公衆號內容驗證依賴朋友圈分發,而每一個人的好友列表隨時間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致使問題更趨嚴重化了,此外:

  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些作微商的小夥伴們;

  不少人都沒法把工做和生活分開,在朋友圈裏轉發公司的相關內容每每成爲一種工做要求;

  微信鏈接一切的恢弘大志,無數的網站都支持分享,拼命想辦法讓用戶把連接分享到朋友圈裏;

  你如今能常常刷到嘀嘀打車的紅包分享,若是有一天微信真鏈接一切了,你甚至會收看到冰箱和彩電的分享也說不定。

  ……

  這一切持續下去,朋友圈的信息會愈來愈多,朋友圈正在變成另外一個微博。

  不少科技媒體人都在發表的文章下面留本身的私人微信號,而再也不是微博,也正說明你們把朋友圈當成了微博。

  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公衆號的存在和網頁連接的傳播,已經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關係的封閉性。寫到這裏,我想我明白了,微信爲何要那麼嚴厲打擊誘導分享的行爲了。  

  風險3:你憑藉什麼能把微信號作起來?

  據個人觀察,微信訂閱號作得好的有四類:

  第一類,傳統媒體人,他們對單篇內容和媒體總體的風格營造很擅長。我作訂閱號期間,好多個傳統媒體的朋友給我提意見,建議我內容主題集中,要有調性,要展示主編魅力人格體。還給我發來可借鑑的媒體號,好比這兩個媒體人作的《世相》和《好報》,偏偏有這樣的特色。

  第二類,傳統媒體,或者是紙媒或者是電視媒體,天天不停地推他們的微信二維碼,就能帶來不少的粉絲了。

  第三類,特色鮮明的自媒體人或名人,好比作情感諮詢的《潘幸知》,作心靈治癒的《張德芬》,固然還有大名鼎鼎兜售價值觀的羅輯思惟等,他們我的便是品牌。

  第四類,段子大號,即重新浪微博轉移過來的那批人。他們很瞭解用戶的喜愛,經驗豐富,第一時間找到或者製造出適合傳播的內容,而且抱團,經過互推迅速作大。

  我說的這四類,是本身的觀察,確定還有更多的作的好的類型。只是拋磚引玉,但願你想想,你有什麼獨到之處或者資源,可以把公衆號作起來?一個在鳳凰和淘寶工做過的朋友對我說,咱們這些在較大網站作過運營的人,作微博、微信號,真比不上那些媒體人和段子手,這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微信號受力面很窄,越窄他們越擅長髮揮。咱們的優點應該在於正規軍的打法,即作網站,作平臺。我知道你必定會說,那太難了,我也認爲不容易。因此仍是看實際狀況吧。

  風險4:你是否已經錯過了運營微信的最佳時間

  我作微信號後,試過不少方法,好比參加互推,在其餘平臺媒體號加微信號推廣,但轉化率都比較低。好比一篇在其餘媒體平臺發的文章,閱讀數達20萬,帶過來的粉絲數量不足20個,轉化率很是低。而作得久的朋友告訴我,在一年前,轉化率要遠比如今高。

  知名微信公衆號大象公會是2013年12月推出的,距離如今已經一年多時間了。創始人黃章晉還認爲本身屬於來得晚的一批,錯過了微信公衆號的黃金窗口期。

  假設你的微信號如今才推出,或者如今粉絲還不多,你的微信號要作大,顯然要須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倍數的努力。由於,微信號的內容已經極大豐富,馬太效應愈加明顯,用戶對微信號愈來愈挑剔,訂閱號的打開率也很低,微信的管理趨嚴。

  對於微信號運營,你能有多大力量的投入?

  結論

  寫着寫着,文章就寫了這麼長。爲了感謝你能讀到這裏,下面上乾貨。個人建議以下:

  一、不要低估APP開發的工做量。固然你能夠經過一些成熟的平臺達到會事半功倍,好比七牛的雲存儲、umeng的統計分析、極光的消息推進、RongCloud的即時通訊和DeviceOne的跨平臺開發等。

  二、沒必要都在移動平臺上,也不要輕易放棄Windows平臺,微軟的用戶數沒有跌到那麼慘,雖然在手機系統的市場上表現不好,但微軟在桌面市場讓然是絕對優點。就算你不支持Windows桌面應用,至少也要支持網頁應用吧。

  三、就算你是作純內容創業的,也補一點要把本身僅僅限制在微信公衆號裏,其餘平臺媒體號也能夠考慮,好比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的,啓動成本低。等因而把你的想法用簡單的方式去試運行,你能得到用戶的直接反饋。所謂運營,無非是把嘗試成功的模式放大,更深、更廣、更系統。

  當你有足夠力量作APP的時候,還要看你的產品特性。我認爲純資訊內容,作APP意義有限。用戶閱讀資訊更傾向於選擇門戶型的資訊網站,好比今日頭條、新浪新聞這種。

  若是你作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區互動型的,作APP就有更意義了,由於這兩種在微信裏迴旋空間小,屬於帶着鐐銬跳舞。若是作APP你能得到比較多的用戶,我想,那必然是忠誠度很高,價值也更大。更重要的是,隨着你的應用不斷改進,你會發現用H5開發不但不能節省成本,反而會舉步維艱耗掉更高的成本。總之,選擇適合本身的路,不斷校訂,一寸一尺地走起來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