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Design Won't Save the World
- 原文做者:Jesse Weaver
- 譯文出自:掘金翻譯計劃
- 本文永久連接:github.com/xitu/gold-m…
- 譯者:QiaoN
- 校對者:Moonliujk, Fengziyin1234
以人爲本的設計很是適合拖把以及手機,但它不會解決社會最大的問題。前端
拍攝者 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android
「設計能改變世界」ios
當我在設計學院時,這句話令我充滿了無盡的能量和驕傲,它存在個人心裏深處。怎麼會不在呢?在過去幾十年中,設計及設計思惟,已經逐漸被視爲公司和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區分因素。git
在這個提高的背後是設計加成的操做系統:以人爲本的設計。github
以人爲本的設計背後的基本理念是,爲了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設計師須要加深對使用他們設計的用戶設身處地的理解。後端
設計師經過用戶訪談,上下文觀察(觀察用戶在他們「正常」生活中的工做),以及其它一些幫助設計師設身處地理解用戶的工具來實現這一目標。一旦你可以描繪出一幅用戶切身需求的圖景,下一步驟就是肯定一些關鍵洞見並使用其建立一個解決方案。安全
Swiffer 拖把的開發是一個著名的例子。負責改進清掃房屋流程的設計師觀察了客戶打掃他們的房屋。一個關鍵洞見是時間的重要性。清掃一般會減小其它活動時間,因此任何對時間的節省都是喜聞樂見的。拖地被認爲是清掃中一個很是耗時的環節,有多個步驟和繁複的工具,更別提還要等地板乾透。因此設計師創造了一個「幹拖把」(也就是 Swiffer),用來簡化流程和節約時間。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成功。框架
很是直截了當。ide
這個過程是有效的。推進咱們平常生活的無數產品和服務要麼從這個過程當中產生,要麼被大幅的改進。智能手機和不少其上的應用程序,Instagram 和 Twitter 等社交服務,共享經濟的寵兒如 Uber、Lyft 和 Airbnb,更不用說一連串的實體產品了。工具
當今世界的運轉方式及咱們工做的方式與十年前的狀況大相徑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以人爲本的設計過程。
所以,咱們設計師能夠挺胸擡頭,認爲咱們有能力改變世界。
可是,若是你退後思考一下,你會開始發現一個問題:咱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很是努力的設計這個世界,可咱們並無減小任何一個真正的問題。
我說的「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呢?
我指真正的問題。那些大問題,那類能夠動搖人類的根本並威脅到咱們長期生存能力的大問題。
飢餓。氣候變化。貧窮。收入差距。文盲。偏執。歧視。環境惡化。列表還在繼續增長。
如今,地球上最富裕的國家有正在捱餓的人,有沒法得到或負擔醫療保健的人,有無家可歸的人。這是最富裕的國家。
如今,咱們的海洋由於塑料在瀕死。咱們的大氣層由於二氧化碳在瀕死,咱們也已經失去了一半的地球生物多樣性。
猜猜如何:設計並無解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
連一丁點也沒有。
並且,不幸的是,設計並不會修復其中的任何問題。由於咱們的操做系統並不容許。
那些威脅到咱們生存或社會穩定的大問題是系統性的。它們粗糙的貫穿整個系統。引發它們的緣由是普遍而多樣的,所涉及的人表明了幾乎社會的每一個部分。
這些問題是多方面的。並無什麼萬能方法來解決它們。能忽然來幫助咱們解決問題,讓咱們看到曙光的驚奇洞見並不存在。
相反,解決這些系統問題就像試着控制野火同樣。當你正努力和它一側鬥爭時,另外一側又燒了 50 平方英里。你不能但願只減小問題的一部分卻忽略其它部分來取得進展。
最終,就像野火同樣,你只能試着儘可能減小傷害,直到天氣轉變暴雨來臨提供了真正的系統解決方案,來解決了問題的方方面面。
以人爲本的設計並非爲了解決系統性問題而締造的。事實上,以人爲本的設計是爲了解決徹底相反的問題而締造的。
以人爲本的設計是聚焦。它是觀察全局,而後將一組可管理的洞見和變量歸零,並解決它們。根據定義,這意味着該過程會促進設計師主動忽略問題的許多方面。當你試圖解決一些系統性的問題時,這種短程聚焦不起做用。
最近,一份針對一系列強調以用戶爲中心設計的共享出行程序的研究代表,共享出行每減小 1英里的我的駕駛里程,總城市交通卻增長了 2.6 英里。共享出行程序實際上使城市交通變的更糟。
共享出行公司如 Lyft 曾預想他們能夠經過解決交通擁堵來緩解人們的交通問題,他們採用了以人爲本的設計方法來實現這一想法。他們怎麼會出錯呢?
很明顯,人們的交通並非一個焦點問題,而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問題。經過以人爲本的設計過程,共享出行程序聚焦於:在不少城市,打到出租的效率並不高。由於他們過於關注這些,正如他們設計的過程那樣,卻排除了問題的其它方面。
他們得出結論:「若是咱們能讓出行更有效率,那麼會有更少的人開本身的車,從而減小交通流量。」
這是一種以人爲本的設計產生的,簡單的指導性的描述。
猜猜如何?Uber 和 Lyft 成功的讓搭便車變得更容易。以人爲本的設計適用於此類面向消費者的問題上。然而,他們忽略了交通生態系統的其它方面。
例如,正如研究發現的那樣,不少人使用非機動交通工具好比自行車,公共汽車或者火車,主要是由於他們並無私家車(以及出行並不方便)。一旦使用共享出行程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一輛私家車,那些以前使用公共交通的人便開始選擇基於私家車的旅行。以人爲本的設計的短程聚焦方式沒法在設計過程當中包含這類非機動車使用人羣。這只是解決方案遺漏某一個方面的一個例子,而解決方案還有其它沒法涵蓋的方面。
以用戶爲中心的方法很是適合爲 Airbnb 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或者改進人們的拖把。但它並不能解決諸如人們交通等系統性問題。當面對一個龐大的,細節豐富的,多個方面的問題,咱們這種聚焦迭代的操做系統就很是不合適了。以人爲本的設計幾乎沒法處理損害控制。
所以咱們按咱們的路線向前邁了一步。只在一側處理卻使得另外一側失控。
我沒有說咱們須要廢除以人爲本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對適合它的問題頗有用。咱們如今有了遠比以前好的拖把(除了其它因素),這很棒。可是,咱們須要理解咱們工具的侷限性,並開始思考新的工具,那些能夠幫咱們瞭解真正重大的問題的廣度和複雜度的工具,而後開始系統地解決這些大問題。
設計領域的一些人正致力於推動以人爲本的設計。IDEO 做爲以人爲本的設計的先驅之一,正在推行一個新概念:循環設計。循環設計背後的理念是經過「循環經濟」的視角來思考設計對象。再也不是創造和銷燬的心態,而是創造和再使用的心態。它是搖籃到搖籃概念的再塑造,專一於可持續發展。
這是很是重要的一步發展,但還沒法達到咱們須要的系統設計思惟。正如以人爲本的設計的短視層面,循環設計也是用專一的設計洞見創造解決方案。區別只在於,循環設計要求設計師考慮解決方案的整個生命週期和長期影響。確實,這是設計文化中無可爭議的一個重要轉變,但它真的能解決不明確的重大問題麼?
若是我爲個人重複使用的水瓶設計整個生命週期,我可能會有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水瓶,但我沒有爲塑料問題創造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我沒有改變促使塑料文化的經濟動機。我沒有解決分配和價格問題,因此一次性瓶裝水更普及。我沒有解決公共健康問題,因此一次性瓶裝水在不少地方很是安全。一樣我也沒有解決一次性塑料的全部其它應用。
我又繞回了損害控制。而火勢愈來愈大了。
若是類比於野火的擴張,也許咱們能夠創造一種設計框架,使咱們可以在一個問題的各個方面以更小的方式進行更快的創新,而非只試着專一於選出的少數幾個方面。如同暴風雨,許多密集的雨點 —— 以一種統一協調的方式落下 —— 能夠澆滅一場巨大的火災。
或許這也是爲了擺脫現有的競爭文化並創造新的合做文化。若是開始忽略將咱們隔離的企業或政治孤島,咱們能夠相互協做地結合不少專一性解決方案,從而變成一個真正的涵蓋整個問題的單一解決方案。如今已經存在不少解決方案,咱們只是沒有將它們聚在一塊兒的行爲。
或許這可能顛覆驅動設計的經濟動機。創造以人爲本的設計是爲了服務現有的經濟體系。創造一個更好的拖把是有利益的。但解決無家可歸的問題並無利益。爲了經濟繁榮咱們須要一直設計更好的拖把,因此咱們創建了一個框架來作這件事情。
若是咱們有正確的激勵措施,咱們能多快爲系統設計思惟創建一個框架?
設計能夠改變世界。但咱們如今正使用的方式並無論用。若是咱們要設計出一個解決重大問題的辦法,就須要對咱們的方法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咱們要升級咱們的創新操做系統。
若是發現譯文存在錯誤或其餘須要改進的地方,歡迎到 掘金翻譯計劃 對譯文進行修改並 PR,也可得到相應獎勵積分。文章開頭的 本文永久連接 即爲本文在 GitHub 上的 MarkDown 連接。
掘金翻譯計劃 是一個翻譯優質互聯網技術文章的社區,文章來源爲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內容覆蓋 Android、iOS、前端、後端、區塊鏈、產品、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想要查看更多優質譯文請持續關注 掘金翻譯計劃、官方微博、知乎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