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題立意很氣人,意說女人都是潘金蓮,不少還不如潘金蓮。且看兩個片斷:安全
勾引被說成示愛,不要侮辱了「愛」字,武松拒絕以後立刻就臭罵了一頓武松,回頭又說武松勾引她,並離間兩兄弟。事情過去不久就出來了西門慶,最終毒死武大。這是愛?網絡
這段就是更荒謬了,最大的缺點被包裝成「強大的心裏」這樣的優勢,那我要說,本拉登是否是心裏也是強大的,簡直「驚天動地」,仍是個愛看動漫的死宅。「善妒」說成是缺少安全感,「淫蕩」也只是爲了麻痹本身。這種開脫的說辭和當年的藥家鑫彈鋼琴激情殺人的解釋同樣讓人錯愕。評價一我的不能故意弱化缺點,放大優勢,特別是那些缺點是當事人最明顯的性質的時候。每一個人都不是絕對好或者絕對的壞,不少壞人都很聰明,但這絕對不是什麼值得提倡的。框架
因此這樣的文章就頗有誤導性,不假思索,不瞭解具體的人還覺得「標新立異」,觀點獨到。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各類言論滿天飛,像這樣的文章還有不少。咱們應該記住幾乎任何遇到的任何信息都有一個目的。換句話說,這個信息的組織結構是由別人精心挑選和呈現的,目的就是但願它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你的思惟方式。所以本文的目的也是但願你們瞭解批判性思惟,用之來面對海量的信息,而不追波隨流。學習
要作到不草率、不盲從、對問題深思熟慮就須要批判性的思惟。即在聆聽和閱讀的時候對本身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不是一味地批評反對,而是有本身的思考權衡。如何作到呢?咱們從小聽的比較可能是「三思然後行」,但沒有人告訴你從哪些角度三思。大數據
工做或者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你懂我意思嗎?」或者「你怎麼聽不懂個人話」,這就是沒有聽懂對方的意思。張口以前要先聽懂,否則驢脣不對馬嘴。有的時候問題並非直截了當的提出來,須要從交流和回話的暗示中進行推斷。雲計算
好比一個著名問題,女友問男友,「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裏,你先救誰?」。這個問題要問的不在這個問題自己,更多仍是考察男朋友是否機敏,直接回答先救誰都會陷入被動。因此須要巧妙的回答。好比,「放心,我媽會游泳,她會救你」,「先打110,由於我也不會游泳」等等。要明白對方真正的意圖才能說出合適的話。設計
理由是支撐論點的基石,不少時候咱們作出決定,就是由於某個理由已深刻我心。咱們要說服別人,就要拿出最有份量的理由。好比,女友問你新買的衣服漂不漂亮,你不能總是簡單的說「漂亮」。這樣顯得有些敷衍,最好從當前時尚、搭配、場景、顏色等多方面給出理由。反之,別人要說服咱們的時候,咱們就須要從他的理由,或者其餘隱藏的條件來判斷對方的結論是否是錯誤的或者高度存疑的。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謬誤。對象
1) 人身攻擊謬誤:是指對我的的人身進行攻擊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blog
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討論的時候莫名就膝蓋中箭了,搞很差還會吵起來,回話也會終止。咱們本身也要避免這樣的作法,若是交流不能持續,也不會有深刻的思考。事件
2)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不該該支持針對甲問題的解決方案,除非它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好比:「家裏裝一套安保系統純粹是浪費錢,若是賊要光顧你家他總會想到辦法,不管你裝什麼系統都無論用」。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表明沒有用。
3).扣帽子謬誤。當有人宣稱他們發現了致使某個行爲的緣由,而實際他們作的不過是爲這種行爲取了一個名字而已。
其實應該關心老媽是否是有什麼不順心的事。
4)情感利用。對方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音來分散受衆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
最經常使用利用的情感有懼怕、但願、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這方面就比較多了,好比羅笑笑事件,多少人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捐款。好比產品和愛國主義掛鉤,感恩教育和英語學習掛鉤,很感動而後買一套學習資料。《今生未完成》裏面有個例子,不少癌症患者被騙子騙到一個偏遠山區「療養」,結果貽誤了治療,包括做者(一個博士),人在很絕望的時候就容易被帶有「但願」的言論所騙。甚至於有的騙子專門騙那些丟了小孩的父母等等,這就須要咱們要注意避免情感的利用。
謬誤的點還有不少,好比偷換概念、轉移話題等本文就再也不舉例,更多的須要讀者本身去作思惟鍛鍊,除去這些邏輯問題,持論者還會列舉不少證據,包括直覺、我的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以及專家意見。可是這些證據的可信度如何?
1)直覺。直覺有時候來自於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來自於豐富的經驗積累。好比有人說,「我感受我今天買彩票要中大獎」。固然能夠回之迷之微笑。可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看過設計方案以後說:「我感受這麼作有問題」,那咱們應該讓他作進一步的檢查或分析。
2)我的經歷。這個其實很容易有誤導,由於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差別,別人穿的好看的衣服,你穿着未必合適。聰明的學生說:「考試很簡單,最後複習個兩天就好了」。他可能真只須要兩天,但你未必就行。購物的時候很容易有這種傳遞性。典型案例和這個相似,企業們就很喜歡貼出他們的成功案例來招攬新的客戶,這確實頗有說服力,但不要忘記是否真的合適。
3)專家意見。專家的意見,包括一些權威期刊,業內著名人士的評論,這些都帶有必定的權威性。但咱們要留意的是,這個專家是否是在該領域的研究了好久,名聲是否在外。斷言的事情和其自己是否有利益的關係。否則就容易成「磚家」。前不久各大電視中的醫療虛假廣告,其中的就有一位縱橫各界的「專家」。
4)類比。類比是人們經常使用來講服別人的方法,將一個複雜生澀的事物,比擬成一個通俗易懂的對象。類比既具備說服力也具備迷惑性。好比解釋什麼是「互聯網+」,個人理解就是「像電力、自來水同樣的基礎設施,將網絡服務包括大數據、雲計算等服務於各行各業」。再看一個例子,在200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伊拉克戰爭是個重大論題。戰爭的反對者把伊拉克戰爭比喻成越南戰爭。這個類比不只解釋了伊拉克發生的一切,還要引發人們對伊拉克戰爭的負面印象。而戰爭的支持者也使用類比,而將伊拉克戰爭比喻成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比越南戰爭有更多正面色彩。因此咱們要注意的是,不一樣的類比框架把人們引向不一樣的目的,而可能具備欺騙性。評價一個類比就是要找到兩個比較物的類似點和不一樣點,並非單是類似點不少就具備說服力。
5)數據有沒有問題。數據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表達方式。創業者想了解市場動向,會作一個市場調查。創業者爲了說服投資人,每每會拿出公司的用戶註冊量和活躍度、增加趨勢、成交額等數據。在廣告中也很常見。首先咱們要確認數據來源是否真實可靠,好比網上購物時下面的好評就不能全信,由於刷單的太多了。再者對於數據比較重要的是參照體系,單個的數據沒有太大意義。好比,小明今年期末的考試成績比去年提升了一倍,看着不錯,實際是25分到50分。不少時候商家或者媒體會把看起來漂亮些的數據給人們看,實際上並非那麼回事。
「快速致富的一個方法就是作一名職業足球隊員,2010年國家足球聯盟球星的平均收入是180萬美圓」。
平均數每每意味着不少低收入的人被平均了。最好還要知道中位數或者正態分佈。
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個關於安全飛行的法則:每一塊兒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這就是海恩法則,量變引發了質的變化。咱們能夠經過REASON模型更形象的展現這個問題:
每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就如一個個層面的漏洞,事故的發生每每是在某個時機各個漏洞串聯一線而致使的。從細節迴歸到總體,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事咱們不妨多作一些思考。好比一些社會事件。壞人做惡應該受到懲罰,但壞人之因此能作做惡,確定是其餘層面的失職給了壞人做惡的空間和機會。單純的懲罰壞人難以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回到咱們的生活中,咱們分析一我的言論和行爲時,不要忘記其背景和價值觀因素。並且還要動態的看,不一樣的價值觀在不一樣的環境下重要性不一樣。當價值觀發生衝突的時候每一個人會有不一樣的取捨。舉個簡單的例子,好比一我的崇尚健康生活,堅持閱讀,堅持鍛鍊。但若是有一天工做比較晚,他可能會放棄當天的睡前閱讀。閱讀重要,但此時早點休息更重要。再好比老爸沒啥愛好,就喜歡喝兩杯酒,認爲這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和對本身的犒勞。但若是老爸年老,醉酒傷肝傷腦,也會促成血管硬化,應該勸其少喝甚至不喝,由於此時身心的健康更重要。
回顧以上的內容,簡單的列出一個腦圖,好在有一個大致的脈絡。
但也不但願讀者僵硬刻板的去記憶,批判性思惟不是一日養成,須要更多生活中的鍛鍊,關鍵是要善於懷疑和求證,本文所述也只是我我的閱讀以後的總結。我詞拙言淺,不少地方可能說的還不到位。仍是很是推薦去看原著。另外想說的是咱們思考的的動機就是爲了達到必定目的,而不是想方設法的尋找更好的方法來維護本身當前的立場。更沒必要把別人對咱們觀點的反駁當作是人身攻擊。這樣就過小家子氣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