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讀後感(第六章)

                                                    大道至簡讀後感算法

                                                               ——第六章編程

     又是一個歡快的週二,咱們又迎來了大道至簡的讀後感任務,此次是第六章的。那麼第六章又說了些什麼呢?工具

第六章的標題爲「從編程到工程」,這一章又具體分爲8個小結。依次爲:設計

                                          1.語言只是工具開發

                                          2.程序軟件

                 3.方法書籍

                 4.過程 軟件工程

                 5.工程程序

                 6.組織方法

                 7.BOSS

                 8.上帝之手

      每一個人作事的時候都須要一個或者一些工具,就比如:咱們說話的時候須要嘴這個工具,吃飯的時候須要筷子或者勺子。那麼工具之間分優劣嗎?那咱們再來看這個例子,打電話。咱們經過手機打電話,然而手機又分爲好多種。例如:iPhone,諾基亞,三星,小米,華爲等等。也許這些手機在質量上確實存在着差距,有着優劣之分,可是就打電話這個結果而言,只要咱們能打出去電話就好了。什麼樣的手機都同樣,難道不是嗎?這個道理也一樣適用於編程上。對於咱們作軟件設計的人來講,什麼樣的語言,咱們能夠不用去在乎,不管優劣,只要最後可以把一個程序寫好了,他可以成功運行就好了。換一種說法,咱們只要最後的結果,用什麼方式都可有可無。在軟件工程的書籍中,咱們可能看到最多的話就是:程序=算法+結果。那你有想過爲何它出現的次數會這麼多呢?這就證實了它的重要性。在方法這個部分中,給咱們講述了道理:長期的編程實踐,天然的歸演與總結,必須沉澱爲某種(軟件開發)方法。這是實踐的成果。 方法不是某我的或者某個組織創造的。瓜熟而蒂落,實踐積累達到必定的程度只要有人去總結,就會得出方法。過程伴生工程而出現。 過程解決的是工程中角色間的關係問題。過程說的是不少的人(團隊)如何組織在一塊兒進行開發的問題。它首先把工程中的環節分解出來。這樣,有了環節,就有了角色;有了角色,就有了溝通。所以過程當中的問題,就是角色、溝通和環節的問題。那麼工程又是什麼呢?最狹義的工程,是描述「作什麼」和「作到什麼」 。也就是說,是對目標的描述和成果的檢測。至於這個工程目標的實現,是「過程」和「方法」的事;而有效、快速地實現「過程」和「方法」所需的,就是「工具」 。然而,工程這個詞語裏也是包括着組織的。一個工程的完成須要不少人。在這麼多的人裏面有一我的做爲領導者來組織你們該如何作,什麼人該作什麼事,他可以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組織。從最初的簡單編程開始,到如今工程團隊的組織開發,實現(一個軟件)都是最終的目的。因此能夠這樣說:實現,是軟件開發的本質需求。爲了實現更大規模的軟件系統而有了團隊組織模式,而團隊的協做決定了過程模型的產生。就是因爲「實現」的這一個本質上的要求,推進了軟件工程的發展,如同上帝之手在推進這幾十年來的軟件工程理論體系的造成。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