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故障維修判斷指導大全(1)
電腦故障維修判斷指導大全(聯想內部文件)
原文地址:
[url]http://www.qihoo.com/jump/jump.aspx?url=http%3A%2F%2Fwww%2Eitzero%2Ecom%2Fforum%2Fviewthread%2Ephp%3Ftid%3D61662%26extra%3Dpage%253D1&id=30472&u=1[/url]
電腦故障維修判斷指導大全(聯想內部文件) 前 言: 本《電腦故障維修判斷指導大全》中全部編輯文章版權歸原做者和本站全部。一切商業媒體如要引用本教程內容請與本站聯繫!網上非盈利媒體引用本教程時請註明做者及出處!本教程純屬學習研究性質,對於您使用本教程中技術所致使的一切後果本站不負任何責任! ***********本電子書由「XXX」網上收集編輯,特別感謝原文做者的好文章。*********** 第一部分 總則 第一章 電腦維修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二章 電腦維修步驟與維修*做注意事項 第二部分 常見故障判斷 第一章 加電類故障 第二章 啓動與關閉類故障 第三章 磁盤類故障 第四章 顯示類故障 第五章 安裝類故障 第六章 *做與應用類故障 第七章 局域網類故障 第八章 Internet類故障 第九章 端口與外設故障 第十章 音視頻類故障 第十一章 兼容類故障 第三部分 附錄 硬盤基本知識 挽救硬盤的幾個方法 硬盤邏輯鎖巧解 WINDOWS藍色當機畫面解讀 win2k註冊表終極修改 下載影片修復合成全供略 IE5.X@6.0選項控制大全 實用的端口大全(中文版) 第一部分---總則 第一章 電腦維修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這裏所述原則、方法等是第二部分分類判斷的基礎,須要認真遵照執行。 §1.1 進行電腦維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 進行維修判斷須從最簡單的事情作起 簡單的事情,一方面指觀察,另外一方面是指簡捷的環境。 簡單的事情就是觀察,它包括: 一、 電腦周圍的環境狀況——位置、電源、鏈接、其它設備、溫度與溼度等; 二、 電腦所表現的現象、顯示的內容,及它們與正常狀況下的異同; 三、 電腦內部的環境狀況——灰塵、鏈接、器件的顏色、部件的形狀、指示燈的狀態等; 四、 電腦的軟硬件配置——安裝了何種硬件,資源的使用狀況;使用的是使種*做系統,其上又安裝了何種應用軟件;硬件的設置驅動程序版本等。 簡捷的環境包括: 一、 後續將提到的最小系統; 二、 在判斷的環境中,僅包括基本的運行部件/軟件,和被懷疑有故障的部件/軟件; 三、 在一個乾淨的系統中,添加用戶的應用(硬件、軟件)來進行分析判斷 從簡單的事情作起,有利於精力的集中,有利於進行故障的判斷與定位。必定要注意,必須經過認真的觀察後,纔可進行判斷與維修。 2、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要「先想後作」 先想後作,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先想好怎樣作、從何處入手,再實際動手。也能夠說是先分析判斷,再進行維修。 其次是,對於所觀察到的現象,儘量地先查閱相關的資料,看有無相應的技術要求、使用特色等,而後根據查閱到的資料,結合下面要談到的內容,再着手維修。 最後是,在分析判斷的過程當中,要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判斷,對於本身不太瞭解或根本不瞭解的,必定要先向有經驗的同事或你的技術支持工程師諮詢,尋求幫助。 3、 在大多數的電腦維修判斷中,必須「先軟後硬: 即從整個維修判斷的過程看,老是先判斷是否爲軟件故障,先檢查軟件問題,當可判軟件環境是正常時,若是故障不能消失,再從硬件方面着手檢查。 4、 在維修過程當中要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在復現故障現象時,有時可能會看到一臺故障機不止有一個故障現象,而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故障現象(如:啓動過程當中無顯,但機器也在啓動,同時啓動完後,有死機的現象等),爲時,應該先判斷、維修主要的故障現象,當修復後,再維修次要故障現象,有時可能次要故障現象已不須要維修了。 §1.2 電腦維修的基本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是維修判斷過程當中第一要法,它貫穿於整個維修過程當中。觀察不只要認真,並且要全面。要觀察的內容包括: 一、 周圍的環境; 二、 硬件環境。包括接插頭、座和槽等; 三、 軟件環境; 四、 用戶*做的習慣、過程 2、最小系統法 最小系統是指,從維修判斷的角度能使電腦開機或運行的最基本的硬件和軟件環境。最小系統有兩種形式: 硬件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板和CPU組成。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信號線的鏈接,只有電源到主板的電源鏈接。在判斷過程當中是經過聲音來判斷這一核心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做; 軟件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板、CPU、內存、顯示卡/顯示器、鍵盤和硬盤組成。這個最小系統主要用來判斷系統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啓動與運行。 對於軟件最小環境,就「軟件」有如下幾點要說明: 一、 硬盤中的軟件環境,保留着原先的軟件環境,只是在分析判斷時,根據須要進行隔離如卸載、屏蔽等)。保留原有的軟件環境,主要是用來分析判斷應用軟件方面的問題 二、 硬盤中的軟件環境,只有一個基本的*做系統環境(多是卸載掉全部應用,或是從新安裝一個乾淨的*做系統),而後根據分析判斷的須要,加載須要的應用。須要使用一個乾淨的*做系統環境,是要判斷系統問題、軟件衝突或軟、硬件間的衝突問題。 三、 在軟件最小系統下,可根據須要添加或更改適當的硬件。如:在判斷啓動故障時,因爲硬盤不能啓動,想檢查一下可否從其它驅動器啓動。這時,可在軟件最小系統下加入一個軟驅或乾脆用軟驅替換硬盤,來檢查。又如:在判斷音視頻方面的故障時,應須要在軟件最小系統中加入聲卡;在判斷網絡問題時,就應在軟件最小系統中加入網卡等。 最小系統法,主要是要先判斷在最基本的軟、硬件環境中,系統是否可正常工做。若是不能正常工做,便可斷定最基本的軟、硬件部件有故障,從而起到故障隔離的做用。 最小系統法與逐步添加法結合,能較快速地定位發生在其它板軟件的故障,提升維修效率。 3、逐步添加/去除法 逐步添加法,以最小系統爲基礎,每次只向系統添加一個部件/設備或軟件,來檢查故障現象是否消失或發生變化,以此來判斷並定位故障部位。 逐步去除法,正好與逐步添加法的*做相反。 逐步添加/去除法通常要與替換法配合,才能較爲準確地定位故障部位。 4、隔離法 是將可能防礙故障判斷的硬件或軟件屏蔽起來的一種判斷方法。它也可用來將懷疑相互衝突的硬件、軟件隔離開以判斷故障是否發生變化的一種方法。 上提到的軟硬件屏蔽,對於軟件來講,便是中止其運行,或者是卸載;對於硬件來講,是在設備管理器中,禁用、卸載其驅動,或乾脆將硬件從系統中去除。 5、替換法 替換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斷故障現象是否消失的一種維修方法。好的部件能夠是同型號的,也多是不一樣型號的。替換的順序通常爲: 一、 根據故障的現象或第二部分中的故障類別,來考慮須要進行替換的部件或設備; 二、 按先簡單後複雜的順序進行替換。如:先內存、CPU,後主板,又如要判斷打印故障時,可先考慮打印驅動是否有問題,再考慮打印電纜是否有故障,最後考慮打印機或並口是否有故障等; 三、 最早考查與懷疑有故障的部件相鏈接的鏈接線、信號線等,以後是替換懷疑有故障的部件,再後是替換供電部件,最後是與之相關的其它部件。 四、 從部件的故障率高低來考慮最早替換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進行替換。 6、比較法 比較法與替換法相似,即用好的部件與懷疑有故障的部件進行外觀、配置、運行現象等方面的比較,也可在兩臺電腦間進行比較,以判斷故障電腦在環境設置,硬件配置方面的不一樣,從而找出故障部位。 7、升降溫法 在×××過程當中,升降溫法因爲工具的限制,其使用與維修間是不一樣的。在×××中的升溫法,可在用戶贊成的狀況下,設法下降電腦的通風能力,傷心電腦自身的發熱來升溫;降溫的方法有:1)通常選擇環境溫度較低的時段,如一清早或較晚的時間;2)使電腦停機12~24小時以上等方法實現;3)用電風扇對着故障機吹,以加快降溫速度。 8、敲打法 敲打法通常用在懷疑電腦中的某部件有接觸不良的故障時,經過振動、適當的扭曲,甚或用橡膠錘敲打部件或設備的特定部件來使故障復現,從而判斷故障部件的一種維修方法。 9、對電腦產品進行清潔的建議 有些電腦故障,每每是因爲機器內灰塵較多引發的,這就要求咱們在維修過程當中,注意觀察故障機內、外部是否有較多的灰塵,若是是,應該先進行除塵,再進行後續的判斷維修。在進行除塵*做中,如下幾個方面要特別注意: 一、 注意風道的清潔 二、 注意風扇的清潔 風扇的清潔過程當中,最好在清除其灰塵後,能在風扇軸處,點一點兒鐘錶油,增強潤滑。 三、 注意接插頭、座、槽、板卡金手指部分的清潔 金手指的清潔,能夠用橡皮擦拭金手指部分,或用酒精棉擦拭也能夠。 插頭、座、槽的金屬引腳上的氧化現象的去除: 一是用酒精擦拭,一是用金屬片(如小一字改錐)在金屬引腳上輕輕刮擦。 四、 注意大規模集成電路、元器件等引腳處的清潔 清潔時,應用小毛刷或吸塵器等除掉灰塵,同時要觀察引腳有無虛焊和潮溼的現象,元器件是否有變形、變色或漏液現象。 五、 注意使用的清潔工具 清潔用的工具,首先是防靜電的。如清潔用的小毛刷,應使用自然材料製成的毛刷,禁用塑料毛刷。其次是如使用金屬工具進行清潔時,必須切斷電源,且對金屬工具進行泄放靜電的處理。 用於清潔的工具包括:小毛刷、皮老虎、吸塵器、抹布、酒精(不可用來擦拭機箱、顯示器等的塑料外殼)。 六、 對於比較潮溼的狀況,應想辦法使其乾燥後再使用。可用的工具如電風扇、電吹風等,也可以讓其天然風乾。 10、軟件調試的幾個方法和建議 一、 *做系統方面。 主要的調整內容是*做系統的啓動文件、系統配置參數、組件文件、病毒等。 修復*做系統啓動文件。 1) 對於Windows 9x系統,可用SYS命令來修復(要保證MSDOS.SYS的大小在1KB以上),但要求,在修復以前應保證分區參數是正確的。這可以使用諸如DiskMap之類的軟件實現; 2) 對於Windows 2000/XP系統,有兩種方法——修復啓動文件,使用fixboot命令;修復主引導記錄,使用fixmbr命令。 調整*做系統配置文件。 A. 對於Windows 9x系統,可用的工具不少,如:Msconfig命令、系統文件檢查器、註冊表備份和恢復命令(scanreg.exe,它要求在DOS環境下運行。另外若是要用scanreg.exe恢復註冊表,最好使用所列出的恢復菜單中的第二個備份文件)等; B. 對於Windows 2000系統,可用的工具與Windows 9x相比比較少,但某些調試命令可用Win98中的一些命令(如win98下的Msconfig命令,就可用在windows 2000下); C. 對於Windows XP系統,可用的工具主要是Msconfig命令; D. 調整電源管理和有關的服務,可使用的命令是,要「運行」文本框中輸入gpedit.msc來進行; E. 全部*做系統的調試,均可經過控制面板、設備管理器、計算機管理器(Windows 9x系統無)來進行系統的調試。 組件文件(包括.DLL、.VXD等)的修復 A. 經過添加刪除程序來從新安裝; B. 經過從.CAB文件中提取安裝; C. 可用系統文件檢查器(sfc.exe命令)來修復有錯誤的文件; D. 從好的機器上拷貝覆蓋。 檢查系統中的病毒。 建議使用命令行方式下的病毒查殺軟件,並能直接訪問諸如NTFS分區。 二、 設備驅動安裝與配置方面。 主要調整設備驅動程序是否與設備匹配、版本是否合適、相應的設備在驅動程序的做用下可否正常響應。 A. 最好先由*做系統自動識別(特別要求的除外,如一些有特別要求的顯示卡驅動、聲卡驅動、非即插即用設備的驅動等),然後考慮強行安裝。這樣有利於判斷設備的好壞; B. 若是有*做系統自帶的驅動,則先使用,仍不能正常或不能知足應用須要,則使用設備自帶的驅動; C. 更換設備,應先卸載驅動再更換。卸載驅動,可從設備管理器中卸載;再從安全模式下卸載;進而在INF目錄中刪除;最後經過註冊表卸載; D. 更新驅動時,如直接升級有問題,須先卸載再更新。 三、 磁盤情況方面。 檢查磁盤上的分區是否能訪問、介質是否有損壞、保存在其上的文件是否完整等。 可用的調整工具: A. DiskMap,方便地找回正確的分區; B. Fdisk及Fdisk /MDR,檢查分區是否正確及使主引導記錄恢復到原始狀態; C. 當硬盤容量大於64GB時,若是要從新分區或查看分區,要求使用隨機附帶的磁盤分區軟盤中的Fdisk命令。這個命令可用windows Me下的Fdisk命令來代替; D. format、Scandisk、廠商提供的磁盤檢測程序,檢查磁盤介質是否有壞道; E. 文件不完整時,要求對不完整的文件先進行更名,再用在「*做系統方面」中所述的方法重建。 四、 應用軟件方面。 如應用軟件是否與*做系統或其它應用有兼容性的問題、使用與配置是否與說明手冊中所述的相符、應用軟件的相關程序、數據等是否完整等; 五、 BIOS設置方面。 1) 在必要時應先恢復到最優狀態。建議:在維修時先把BIOS恢復到最優狀態(通常是出廠時的狀態),而後根據應用的須要,逐步設置到合適值。 2) BIOS刷新不必定要刷新到最新版,有時應考慮下降版本。 六、 重建系統。 在硬件配置正確,並獲得用戶許可時,可經過重建系統的方法來判斷*做系統之類軟件故障,在用戶不一樣意的狀況下,建議使用自帶的硬盤,來進行重建系統的*做。在這種狀況下,最好重建系統後,逐步復原到用戶原硬盤的狀態,以便判斷故障點。 1) 重建系統,須以一鍵恢復爲主,其次是恢復安裝,最後是徹底從新安裝。恢復安裝的方法: 對於Windows 9x系統,直接從光盤安裝,或執行tools\sysrec\pcrestor.bat,便可實現恢復安裝。在進行恢復安裝時,可能因爲win.com的存在而影響安裝過程的正常進行,這時,可在Windows目錄下,刪除win.com後,再從新安裝。 另外一種恢復安裝,是將根目錄下的System.1st更名爲System.dat後覆蓋掉Windows目錄下的同名文件,以後重啓便可。但這種方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新安裝,而相似於徹底從新安裝。 對於Windows XP或Windows2000系統,直接使用其安裝光盤啓動,在安裝界面中選擇修復安裝,選擇R時會出現兩個選項:一是快速修復,對於簡單問題用此選擇;另外一是故障修復臺,只要選擇正確的安裝目錄就可啓用故障修復臺。故障修復臺界面相似於DOS界面。 2) 爲保證系統乾淨,在安裝前,執行Fdisk /MBR命令(也可用Clear.com)。必要時,在此以後執行format <驅動器盤符> /u [/s]命令。 3) 必定要使用隨機版的或正版的*做系統安裝介質進行安裝。第二章 電腦維修步驟與維修*做注意事項 §2.1 電腦維修步驟 對電腦進行維修,應遵循以下步驟: 1、瞭解狀況 即在服務前,與用戶溝通,瞭解故障發生先後的狀況,進行初步的判斷。若是能瞭解到故障發生先後儘量詳細的狀況,將使現場維修效率及判斷的準確性獲得提升。瞭解用戶的故障與技術標準是否有衝突。 向用戶瞭解狀況,應藉助第二部分中相關的分析判斷方法,與用戶交流。這樣不只能初步判斷故障部位,也對準備相應的維修備件有幫助。 2、復現故障 即在與用戶充分溝通的狀況下,確認: 1. 用戶所報修故障現象是否存在,並對所見現象進行初步的判斷,肯定下一步的*做; 2. 是否還有其它故障存在。 3、判斷、維修 即對所見的故障現象進行判斷、定位,找出產生故障的緣由,並進行修復的過程。在進行判斷維修的過程當中,應遵循下面一節「維修判斷」中所述的原則、方法、注意事項,及第2、三部分所述內容進行*做。 4、檢驗 1. 維修後必須進行檢驗,確認所復現或發現的故障現象解決,且用戶的電腦不存在其它可見的故障。電腦整機正常的標準,參見《聯想臺式電腦整機檢驗規範》; 2. 必須按照《XX維修檢驗確認單》所列內容,進行整機驗機,儘量消除用戶未發現的故障,並及時排除之。 §2.2 電腦維修*做 在維修過程當中,下列各條款應引發切實的關注和注意。 1、在進行故障現象復現、維修判斷的過程當中,應避免故障範圍擴大; 2、在維修時,須查驗、覈對裝箱單及配置; 3、必須充分地與用戶溝通。瞭解用戶的*做過程、出故障時所進行過的*做、用戶使用電腦的水平等。 4、維修中第一要注意的就是觀察——觀察、觀察、再觀察!!! 1. 周圍環境:電源環境、其它高功率電器、電、磁場情況、機器的佈局、網絡硬件環境、溫溼度、環境的潔淨程度;安放電腦的檯面是否穩固。周邊設備是否存在變形、變色、異味等異常現象; 2. 硬件環境:機箱內的清潔度、溫溼度,部件上的跳接線設置、顏色、形狀、氣味等,部件或設備間的鏈接是否正確;有無錯誤或錯接、缺針/斷針等現象;用戶加裝的與機器相連的其它設備等一切可能與機器運行有關的其它硬件設施; 3. 軟件環境: A. 系統中加載了何種軟件、它們與其它軟、硬件間是否有衝突或不匹配的地方; B. 除標配軟件及設置外,要觀察設備、主板及系統等的驅動、補丁是否安裝、是否合適;要處理的故障是否爲業內公認的BUG或兼容問題;用戶加裝的其它應用與配置是否合適; 4. 加電過程當中的觀察:元器件的溫度、異味、是否冒煙等;系統時間是否正確; 5. 拆裝部件時的觀察:要有記錄部件原始安裝狀態的好習慣,且要認真觀察部件上元器件的形狀、顏色、原始的安裝狀態等狀況; 6. 觀察用戶的*做過程和習慣,及是否符合要求等。 5、在維修前,若是灰塵較多,或懷疑是灰塵引發的,應先除塵 6、對於本身不熟悉的應用或設備,應在認真閱讀用戶使用手冊或其它相關文檔後,纔可動手*做。 7、平時要多注意經過《技術直通車》、《技術工程信息通報》等下發的技術資料及其餘工程師們的經驗來積累本身的經驗和提升維修水平。 8、禁止維修工程師爲用戶安裝地線。如用戶要安裝地線,請用戶聯繫正式電工爲其安裝。 9、若是要經過比較法、替換法進行故障判斷的話,應先徵得用戶的贊成。 10、在進行維修判斷的過程當中,若有可能影響到用戶所存儲的數據,必定要在作好備份、或保護措施、並徵得用戶贊成後,纔可繼續進行。 11、當出現大批量的類似故障(不只是可能判斷爲批量的故障)時,必定要對周圍的環境、鏈接的設備,以及與故障部件相關的其它部件或設備進行認真的檢查和記錄,以找出引發故障的根本緣由。 12、隨機性故障的處理思路。隨機性故障是指:隨機性死機、隨機性報錯、隨機性出現不穩定現象。對於這類故障的處理思路應該是: 1. 慎換硬件,特別是×××時。必定要在充分的軟件調試和觀察後,在必定的分析基礎上進行硬件更換。若是沒有把握,最好在維修站內進行硬件更換*做。 2. 以軟件調整爲主。調整的內容有: 1) 設置BIOS爲出廠狀態(注意BIOS開關位置) 2) 查殺病毒 3) 調整電源管理 4) 調整系統運行環境 5) 必要時作磁盤整理,包括磁盤碎片整理、無用文件的清理及介質檢查(注意,應在檢查磁盤分區正常及分區中空餘空間足夠的狀況下進行)。 6) 確認有無用戶自加裝的軟硬件,若是有,確認其性能的無缺性/兼容性。 7) 與無端障的機器比較、對比。這種對比的一種方法是,在一臺配置與故障機相同的無端障機器上,逐個插入故障機中的部件(包括軟件),查看無端障機的變化,當在插入某部件後,無端障機出現了與故障機相似的現象,可判該部件有故障。注意這種方式的對比,應作得完全,以防漏掉可能有兩種部件引發同一故障的狀況。 十3、應努力學習相關技術知識、掌握*做系統的安裝、使用方法及配置工具的使用等;理解各配置參數的意義與適用的範圍。 十4、請求支持須要關注的內容 1. 硬件及配置信息(儘量詳盡) 2. 軟件及配置信息(儘量詳盡) 3. 周圍環境 4. 完整的故障現象描述。即用戶第一次報修時的故障現象,通過維修*做後故障現象的變化狀況。(清晰的描述) 5. 作過的維修*做(要詳盡) §2.3 電腦維修的基本思路 爲幫助維修工程師,順利找到第二部分中的相關內容,在這裏列出基本的判斷思路,供參考使用。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