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終於看完劉慈欣的《三體》(《The Three Body Problem》)全集,斷斷續續也就半個月的時間,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思惟衝擊。好像做者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寫出來了。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科幻小說,感受本身很幸運。
《三體》系列共三本,有人說第一本最好看,看完三本後我以爲他們是一個總體,串聯起來才能描述一個無比宏大卻又完整的宇宙生態系統。不只是科學層面的宇宙,仍是哲學層面的宇宙。首先在科學層面,各類客觀存在的的宇宙運行規律(尤爲是量子層面的)被做者以很是驚人的故事構造呈現出來,實在是佩服;還有一些哲學層面的東西,好比宇宙社會學,猜疑鏈,黑暗森林法則,這些彷佛由人類社會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在大宇宙中一樣適用——畢竟,不管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仍是宇宙中的生靈,生存是都是第一要義,而在有限的資源面前,要想更久生存,必須消滅競爭資源的異類。html

《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由於以前剛剛看了一本書叫《神祕的量子生命》,對於量子力學方面的認知也有了一些,而後驚奇的發現《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直接提到的,或間接影射的量子力學知識,竟比做爲科普讀物的前者涵蓋的範圍要多得多,好比書中提到在文革時期被批判的葉文潔的爸爸,上世紀60年代的天體物理學家,竟由於支持「外部觀察致使波函數的塌縮」而被判爲惟心主義,從而被戴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而這一理論實際上是量子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規律;另外,其中提到的三體世界在製造「智子」的過程當中,從一個原子核中拆開的兩個智子(質子),其相互運動遵循必定的規則,無論這兩個質子被分開多遠,他們之間「幽靈般的聯繫」依然存在,因此三體人把兩個相互聯繫的智子低維展開後變成智能計算機,一個發射到地球用來監控人類行爲以及干擾物理實驗,還有一顆放在三體世界接受訊息——這其實就是量子糾纏現象!是量子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發現,這麼重要的理論科學知識,被做者影射得多麼天然生動,有時候甚至以爲劉慈欣做爲一個科幻做家,在邏輯思惟能力和創造力方面毫不遜色於不少科學家,只是欠缺一些實驗設計和證明的技能罷了(固然這很重要,但在某些層面卻幾乎不能實現)。書中還有一些描寫思惟的造成理論,是說思惟實際上是基於量子層面的過程,咱們若是經過分子層面的方式來研究,並不能看到本質的運行機理。其實這已經屬於很前沿的理論研究,我以前看過在神經興奮傳導的過程當中,是依靠神經元細胞上的質子流的傳遞來進行的,而組成質子流的質子在這一過程當中可能遵循一些量子層面的規律,因此思惟的本質更多的是一個基於量子層面的過程。因爲組成咱們的大腦的物質性質以及大腦構造的限制,咱們思考的維度也是有限的,要想成爲宇宙中更先進的羣體,就必須進化大腦,可是人類大腦的「升級」每幾百萬年纔會有一次,因此咱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其實還遠遠不可能完全。
除了量子層面,書中還有不少描述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好比光速降爲16.7Km/s,會造成黑洞,以及曲翹點啦,奇點啦之類的,這種宏觀的空間和時間理論,駱駝祥子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1012.html)還有曲率驅動啦這種基本物理學理論,甚至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從前都沒有好好看過相關書籍,因此只能在之後帶着無限的好奇和期待去閱讀相關的著做了。(要不把《時間簡史》列爲2019年書單:))。
再說說書中關於「人性」的部分,說實話,在整本書中,能夠看出劉慈欣並無對人類的「善」的層面給予不少的期待,反而是對「惡」的一面進行了血淋淋的剖析,也許站在一個試圖解析宇宙規律的高度,任何細節化的「文明」都是冗餘吧。亦或,讓我作個很狹隘的假設,做者是1963年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實際上是被文革迫害過的一代,至少思想上的迫害是必然存在的,他見證了人心最最醜陋自私甚至殘暴變態的一面,因此他固然不會把人性描寫的太理想主義。而後他經歷改革開放,成爲一名工程師,接受技術和科學帶來的洗禮。至此,有一個疑問,一個技術出生的人,爲什麼能對基礎理論研究推崇至此,這是我一直沒分析出來的問題——也許做者的人生閱歷遠比看上去的豐富吧。回到本段主題,《三體》中描述的人類黑暗面太多,甚至連惟一的「善良」的表明者——程心,也被描述成了用善良摧毀了整個太陽系的人設。其中有句話——「失去人性,失去不少;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句話是維德說的,一位有野心有能力卻殘暴怪唳的人,他的存在彷佛在向全部人說:「像程心這樣善良的聖母情懷,最終將毀了全人類」。我不知道做者放這兩我的設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說明宇宙中優勝劣汰的競爭關係,仍是他骨子裏就認爲,人性只是獸性在人們長期安逸的生活中進化出來的冗餘,獸性纔是打敗一切的終極王者?很顯然,我但願只是前一種假設,由於善良不該該是盲目的,應該是基於理性基礎之上的,因此若是是我,我應該會把程心設計成一個理智,善良且強大的女性人設吧。整本書中,能夠看出,做者對於民衆的認知水平,並不抱有太多期待,即便整本書的敘述跨越了上百個世紀,通常的民衆在做者的描述下也只是些相似於「沒有思想只是盡力追逐生存的可憐的蟲子」而已;而對於政府的態度,也並不樂觀,甚至在討論人類最後的終極但願——曲率驅動飛船的建造中,政府充當了最重要的阻力;做者把但願放在那些高級知識分子——研究理論物理的科學家們身上,他們基本都被塑形成了超級英雄,一些能未卜先知的神人。前二者,就我我的的觀點,我說過,這與做者成長所處的特殊時代有關,文革過程當中那些互相揭發互相殘害的民衆,那個獨裁的政府,都是烙在坐着心中的印記,會滲透到做品中也很正常,而對於第三個,我真的不知道爲何。是怎樣的心路歷程讓技術出生的做者對基礎理論的研究如此崇拜。
再說說做品中的哲學。做者提到了幾個哲學問題:一,邏輯在冥王星上的人類歷史博物館裏對程心說:「若是亞歷山大東征再往前走一小段就會遇到戰國末期的秦,那麼歷史會怎麼樣?若是漢朝統一後,獨尊儒術換成春秋的百家爭鳴,那又會發生什麼?」他總結道:「在每個歷史斷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丟失的機遇——就像人生」,其實我不是一個機遇論者,可是有的時候也會被這種思想所煩擾,好比工做中,有時候會以爲本身由於一時的疏忽,錯過一個機遇,而後好像整個發展鏈都垮掉了同樣,就會陷入一望無際的恐懼和不安中,以至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緩解這樣的情緒;二,在太空的格林-斐茲觀測站,一位觀測者看着望遠鏡中被更高星系的文明毀滅的三體世界墓場,說:「毀滅一詞並不許確,對於宇宙來講,物質總量沒少,只是組合方式發生了變化,就像一副撲克牌,僅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順,一洗什麼都沒了」,這句話我看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會細細琢磨——生命是多麼偶然的存在,但在強大的宇宙力量面前,卻像隨時均可能被洗掉的牌,脆弱到不堪一擊。像這樣滲透於哲學層面的句子有不少,像鑽石般鑲嵌在整本書中,不經意間被發現,會璀璨得讓人流淚。
書中我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共鳴的一個層面,就是關於維度的問題,也是我認爲的做者的宇宙觀中最最核心的部分,從最初做者介紹智子的製造過程(篇幅大到不符合全文佈局)到後面藍色空間飛船上發生的維度穿越事件,再到雲天明描述的那三個童話故事(將人畫入畫中的故事),再到整個第三部關於歌者,二向箔毀滅太陽系的部分,都讓我以爲特別有共鳴。我小時候(應該是13歲左右)曾經不止一次思考過一個問題,若是宇宙外面還有宇宙,他們是不一樣的個體,遵循着一樣地運行規律,而在這些平行地位的宇宙以外又有更高層次(如今知道能夠用「維度」來形容)的「宇宙」,那些宇宙又會遵循另一套運行規律,層層疊疊,永無止盡——那麼,咱們是否是也能夠這樣假設——從咱們所在的「宇宙」往下面的層次挖掘,行星,人類,細胞,原子,分子,量子(or質子),甚至更更微觀的東西,也能夠去證明上面宏觀的假設?(其實如今知道除了量子,其餘都是同一個維度的只是大小不一樣罷了)若是是這樣,是否是就能夠從更容易的微觀入手,去研究宇宙的終極真理?(與做者的宇宙觀不一樣,我卻是認爲有一些更「生命」的元素能夠加入到宇宙觀當中,也許是由於我是學生物的緣故吧)唉,正是由於這樣,當時的我選擇了自認爲最最可能走上這條研究軌跡的微生物學,我記得還特意問了朱老師有關量子生物學的事情,然而最後我本身太不爭氣,沒能用雙手爲大腦爭取一些尊嚴(總感受這樣的循環在繼續?不行我要努力跳出這個怪圈)。只能在這科幻的世界尋找些自我安慰了。
不知不覺碼了這麼多,然而一千個觀衆內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沒奢望能有別人與本身共鳴。說不定做者本身都沒想要表達這個,哈哈。幸虧不管如何我都會保持迴歸生活的理智,忙碌的工做會沖刷一切,撫平腦中的溝溝壑壑。我願作一顆普通的種子,吸取這宇宙中幸而得之的營養,成長爲一棵樹,天天能夠在村頭晨露彌散的土地上,曬一曬太陽;偶爾也會在繁星璀璨的夜晚看一看星空,而後過完一輩子。做者:Anny函數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