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畢業,到今年12年了,對一我的的工做經驗來講,不長不短。一直想寫個十年總結,但遲遲沒有動筆,受某偶像刺激,好好整理一下平常的點滴,寫下這篇狗尾續貂之做。願我走過的彎路不會有人再走,願個人翅膀能幫助別人飛過和我同樣飛過的高山。面試
這些年,我面試了不少人。當我看着那份或「豐滿」或「纖瘦」的簡歷,老是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先作個自我介紹吧」。我獲得99%的回覆是,流水帳式的介紹。當我在聆聽對方經驗分享的時候,插上這樣一句話「有沒有想過其餘方法和其餘方法的缺陷」。只有不多的人,能觸類旁通的把想關方法都從頭至尾的分析優劣。算法
有一次,我和一個長輩一塊兒面試一我的,我看那個長輩一直在靜靜地聽,不論對方說的對錯,都是靜靜地聽。從不打斷。過後,他和我說,無論說的對不對,他就是想聽聽,他經驗的條理,他以爲,若是面試的時候都沒有條理,平時處理問題,條理性也不強。這個判斷姑且放在一邊。可是面試中,經驗的條理性,很是重要。那麼,什麼是經驗有條理呢。好比五年前我想介紹個人優化技術,出了一開始我會把想關工做經驗快速介紹一遍。而後我會按照個人的邏輯,把優化分爲算法優化和非算法優化。瀏覽器
若是我要介紹編解碼技術,則有語音編解碼,有音樂編解碼,爲何這樣分,語音編解碼有ITU的G系列,AMR/EVRC等3GPP系列,有超低碼率系列,有開源VOIP寬帶系列。都有什麼特色,算法有什麼優劣,怎麼選擇,怎麼學習。音樂編嗎,有唱片的dolby系列,dts系列,有mpeg系列11172-3,13818-3/7,14496-3,有無損系列,若是把編解碼分爲E(熵編碼器),P(預測算法),T(變換算法),Q(量化器)做縱座標,橫座標是各類標準。咱們是否是能夠設計出一種基於音頻編解碼的玩具出來。叫作技術找差別。而後把這種學習和總結的方法介紹給面試官,是否是會有眼前一亮的感受。若是能把知識點和差別化做縱軸,項目經驗爲橫軸,立體化介紹,效果會很是好。網絡
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會問面試人員有什麼業餘活動。就算不問,在例行的問題考察裏也能看出面試人員對技術的投入。是否有舉一反三。而這類舉一反三是須要時間保障的。對音頻算法而言,AAC和MP3有什麼區別,和AC3有什麼區別,語音編碼器和音樂編碼器有什麼區別,ILBC,SILK,Opus,AMR有什麼區別,不一樣的FEC有什麼區別等等,時間老是頗有限,工做只是工做的時間。不少內容須要線下補。不少舉一反三的標準,都是線下架構
在公司,我最佩服兩我的,一個是馮大哥,一個是劉大哥。碰巧這兩我的都作過水木清華C++板塊的版主。我佩服劉大哥的緣由是,上班時間,你看他,他在coding,下班時間你看他,他在看C++的ISO標準文檔。出了吃飯和馬拉松,他永遠在技術的道路上。因此,不管多難的語法問題,劉大哥被咱們評價爲「專治各類不服」。在這個浮躁時代,可能買車買房成了咱們生活的主旋律。劉大哥的作法像是一股清流。告訴了咱們經驗爲王的真諦。函數
不少時候,一句話的全面總結不常常出如今面試中。但本身能作什麼,適合作什麼,什麼是強項,若是你能一句話總結甚至化一張圖。不只讓對方便於瞭解,也是對本身的一種交代。五年前,我用了一個畫餅圖的方式介紹我本身。這種方法只適用必定經驗段。學習
工做了幾年也好,十幾年也好。要有成就感。越年紀大,約容易。可是不管時間長短。若是連一件給本身印象最深,或是收穫最大都沒有是很是不合適的。必定要有一個屬於本身認爲最好的「第三個小木凳」。並深入的能說出,爲何他是咱們心中的第三個小木凳。優化
年輕時(姑且認爲是6年經驗如下的時候),要多面試。不要認爲沒有誠意入職的面試可恥。一次面試,大有學問。從面試官的角度出發,可能他的目標自己就不是招人,是學習(面試官也要學習),是瞭解。HR 要摸清行業薪資水平,也許獵頭須要經過可面試人的數量拿到回報(不是不可能哦)。一次,面試是給全部人一個瞭解和糾正本身錯誤的機會。編碼
曾經,我幾乎每月就會面試一次,面試有不少好處,第一,幫你瞭解你有哪些不足。記得有一次,我那時對cache的理解還不深,雖然我知道重要,可是老是不重視。終於,一次面試問到了。我沒解釋好。回來,我仔細的補了一下cashe的結構,cacheline,何時用cache,速度,成本,軟件使用技巧,硬件和SRAM的成本比較。不久,公司內的工做就用到了。第二,面試幫你瞭解行業發展,也許你認爲你的行業很好,可是面試了,你就知道,哦,原來那個「山」更好。第三,面試幫你調整心態,也許,你會認爲你工做的很累,很不公平,可是出去看看,你會發現,原來本身是多麼的幸福。第四:面試能幫你瞭解薪資水平。第五:面試給面試的雙方帶來機會。一次成功的跳槽不容易。可是一次成功的面試相對容易。工程師的不少朋友,難道不是面試和被面試時交下的嘛。「世界這麼大,要出去看看」。scala
不少人(相對的)喜歡選擇大公司,雖然這些年已經變化很大了,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創業公司,選擇小公司。其實我這裏想說的不是選擇公司大小,選擇創業公司就必定對。相反有些時候,大公司也很是好。那麼該怎麼選擇公司。
我工做過的公司有臺灣的嵌入式系統公司(全球3臺家用路由器是他們O的),有曾經全國前三芯片設計公司,有初創的芯片設計公司,有殘念的國際巨頭,有圈內頗有名氣軟件公司,有一舉成名的互聯網公司。算是個行業「老油條」了。個人經驗告訴我,沒有大公司,只有行業和現金流。motolora和諾基亞的到下,是股東不看好公司,不肯意再投資,並非他們自己不賺錢。當時moto和nokia還都有相對的現金奶牛,裁人和倒閉是波及不到他們的。broadcom的芯片裁人,intel的裁人,阿里解散阿里星球也是一個道理。大公司,縱然有幾萬人。咱們也是其中一個部門的一員。公司賺再多的錢,若是咱們所在的部門虧錢,同樣裁人。不要圖公司的虛名。
不少人意識到這一點了,cc某v上充斥着要當老闆司機的新聞。拋開這些雜音不說,快速員也能跟着老闆去納斯達克敲鐘。我記得有個朋友,離職前和我吐槽。12年的時候,某杭州公司,收入是百度的七分之一,利潤出奇的高。你說是好公司仍是差公司。我那個朋友一手給他們搭建起音頻系統。就給3500的薪水。跳槽的時候,我朋友說,給漲30%就留下了。可是他老闆是信佛的,勸我朋友不要太在乎錢財。我朋友離開了,如今是某訊一個音頻組的組長了。後來這個公司再招人的的時候,逐漸的,開到1w招人了。哎。
老闆,懂你很重要。
面試過不少外企的員工,不少名校畢業的,我我的出身也就是一個普通的211。我既不對名校崇拜,也不想高擡本身的身價。在當今的現行體制下,能夠說,至少名校證實過他們曾經很「聰明」。可是就是這樣聰明的畢業生,長期在外企的體制內,只能做「體制內」的一小塊技術,這裏的小不是指那種小而精的技術。而是沒法在外部被用到的技術。除非,這塊技術能單獨售賣,好比無線模擬芯片集成調教。小而窄。可是更多大公司體制內技術,既沒法單獨售賣,也不能爲外部使用。長期的慣性思惟,用費了這些聰明人。若是一旦一個行業出了問題。至少,我很是替他們可惜。
05年的時候,CCTV老是採訪,某某是外企高管。後來變了,CCTV老是採訪,某某是互聯網公司高管,後來又變了,某某是90後創業天才。本文無心評估採訪選擇的正確性。
我想說,緊跟時代脈搏,你能看到,市場變換的趨勢。11年,咱們公司很早就拿到了PC增加變緩,平板上升的報告。雖然,沒有裁人,pc增加變緩。pc軟件的行業必定會是冬天。
選現金流,選行業,選老闆,選職位。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你有一個點子的時候,上網一查,好多人有一樣的想法。中國,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要動手,早作打算,選行業,寧願選擇兩三點中的太陽。引用咱們公司著名BD的一句話,「起來晚,湯都沒了」。。。。。。。。。。
下一篇章,聊聊工做那點事(二):薪水與股票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