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1.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至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爲一些無法當即瞭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這個部分。繼續這樣讀下去。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泄氣。若是你讓本身被困住了,若是你允許本身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戰勝了。在大多數狀況裏,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瞭解可能會多一些, 可是在那以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至尾讀一遍才行。你從頭至尾讀了一遍以後的瞭解—就算只有 50%或更少—能幫助你在後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瞭解了一半,也比什麼都不 瞭解來得要好些—若是你讓本身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瞭解每個字句。架構

  2. 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而後盡力找到答案):基礎

    • 總體來講,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必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做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總結

    • 做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必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做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查詢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所有有道理,仍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不然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以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若是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以爲有責任爲這本書作個本身的判斷。光是知道做者的想法是不夠的。閱讀

    •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若是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必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 麼意義。爲何這位做者會認爲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若是這本書不僅提供了資訊,還啓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餘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得到更多的啓示。註解

分析閱讀規則:主題

  1. 你必定要知道本身在讀的是哪一類書,即按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做的規則。咱們必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 明白「若是咱們想作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歸納來講,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做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做品在教你如何去作你想要作的事,或你認爲應該作 的事。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本身的骨架。做爲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 找出這個骨架。

  2.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目的是爲了使咱們總結這本書的內容,越簡短越精煉。

  3.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總體的架構。

    經過將書分紅各個部分,咱們能夠找出這本書的「骨架」,對這本書的結構認識也會變得清晰。

  4. 肯定做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書的做者在開始寫做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找到問題,繼而在閱讀過程當中追尋答案,若找到答案,那麼這本書也就讀完了。

  5. 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做者達成共識。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6. 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7. 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從新架構這些論述的來龍去脈,以明白做者的主張。

  8. 找出做者的解答。肯定做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肯定哪些是做者認爲本身沒法解決的問題。

  9.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不然不要輕易批評。

    當咱們對整本書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的時候,不要貿然進行批評。

  10. 當你不一樣意做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本身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11. 尊重知識與我的觀點的不一樣,在做任何評斷以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