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ps背景/所應具有技術能力分析(上)

本文篇幅較長,分爲上,中,下,三個部分進行連載。內容分別爲:AIOps 背景/所應具有技術能力分析(上),AIOps 常見的誤解(中),挑戰及建議(下)。
前言
我大概是 5,6 年前開始接觸 ITOA 這個領域的,首次接觸後,發現領域有着巨大的潛力,一直尋找在這個領域作點事情的機會。大約三年前在這個領域創業,積極尋求 Product Market Fit。這幾年下來,通過與行業內的專家交流,研讀報告,閱讀論文,客戶訪談,親自動手對相應的運維場景解析,行業產品的試用調研,以及結合着中國運維市場現狀,撰寫了此文。本人才疏學淺,不學無術,歡迎拍磚。

背景

概念的進化:ITOA -> AIOps -> AIOps

讓咱們回到2013年,著名的 Buzz word (時髦用語) 製造商 Gartner 在一份報告中說起了 ITOA,當時的定義是,IT 運營分析(IT
Operations Analytics), 經過技術與服務手段,採集、存儲、展示海量的 IT 運維數據,並進行有效的推理與概括得出分析結論。html

而隨着時間推移,在2016年,Gartner 將 ITOA 概念升級爲了 AIOps,本來的含義基於算法的 IT 運維(Algorithmic IT
Operations),即,平臺利用大數據,現代的機器學習技術和其餘高級分析技術,經過主動,個性化和動態的洞察力直接或間接地,持續地加強 IT 操做(監控,自動化和服務檯)功能。
AIOps 平臺能夠同時使用多個數據源,多種數據收集方法,實時分析技術,深層分析技術以及展現技術。git

隨着 AI 在多個領域愈來愈火爆,Gartner 終於按捺不住了,在它的2017年年中一份報告中,順應民意將 AIOps 的含義定義爲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 也就是如今你們都在說的智能運維。github

在短短的不到 1 年時間中,伴隨着AI的熱炒,以及在各個領域的落地,運維界的同仁基本上把 AIOps 當作是將來解決運維問題的必然方向。算法

我的認爲,在企業內部構建 AIOps,經過融合 IT 數據,真正打破數據煙囪,對監控,自動化,服務檯進行支持,使得 IT 可以更好的支撐業務,利用大數據技術以及機器學習技術,回答之前不少單從業務口徑,或者單從 IT 口徑沒法回答的問題。如,聯通,電信,移動,電信的用戶,哪一種用戶轉化率較高。AIOps 以創造商業價值爲導向,對 IT
運營以及業務運營產生持續洞察,爲 DevOps 提供持續反饋,加快企業在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環境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sql

所以,Gartner 預測到2022年,大型企業中的的40%將會部署 AIOps 平臺。
具體關於 AIOps 的概念,價值,Gartner 不少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是根據個人理解,嘗試從現實的角度,去談 AIOps
在落地過程當中容易產生的誤解,挑戰以及一些建議。數據庫

微信圖片_20180504174021.jpg

圖片1.jpg

AIOps 所應具有技術能力分析

我的認爲,AIOps,本質上是 ITOA 的升級版,讓咱們來看一下 Garnter 在 2015 年對 ITOA 的所應該有的能力定義。安全

圖片2.png

  1. ML/SPDR: 機器學習/統計模式發現與識別;
  2. UTISI: 非結構化文本索引,搜索以及推斷;
  3. Topological Analysis: 拓撲分析;
  4. Multi-dimensional Database Search and Analysis:多維數據庫搜索與分析;
  5. Complex Operations Event Processing: 複雜運維事件處理;

而後, 咱們對比一下,Gartner 對 AIOps 的能力定義服務器

  • Historical data management 歷史數據管理;
  • Streaming data management 流數據管理;
  • Log data ingestion 日誌數據整合;
  • Wire data ingestion 網絡數據整合;
  • etric data ingestion 指標數據整合;
  • Document text ingestion 文本數據整合;
  • Automated pattern discovery and prediction 自動化模式發現和預測;
  • Anomaly detection 異常檢測;
  • Root cause determination 根因分析;
  • On-premises delivery 提供私有化部署;
  • Software as a service 提供 SaaS 服務;

除去最後兩個的交付方式,對比下來,我認爲 AIOps 比起原來的 ITOA 有如下的進化:微信

強調歷史數據的管理:

容許採集,索引和持續存儲日誌數據,網絡數據,指標以及文檔數據,數據大部分是非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的,並且數據量累積速度很快,格式多樣,很是符合大數據的特徵。總所周知,在新一輪以 CNN
, RNN 算法爲表明的算法中,都須要大量有標準的數據來進行訓練,所以, 對歷史數據的管理,成了智能運維的第一重點。網絡

強調實時的流數據管理:

以 Kafka Streams,Flink,Storm,Spark Streaming 爲表明的流計算處理技術,已經成爲了各大數據平臺的必備組件,而面對 IT
數據中海量的實時流式數據,某些場景裏頭,在數據進行持久化前,進行實時分析,查詢,集合,處理,下降數據庫(SQL or
Nosql)的負載,成爲了很是合理且常規的選擇,所以 AIOps 平臺中,含有數據流,很是合理。

強調多種數據源的整合:

我認爲,這個是 AIOps 平臺最大的價值點,由於 Gartner 第一次將多種數據源整合的能力,帶入了 ITOM
管理的領域,咱們搞運維監控那麼多年,終於第一次能夠以大數據的視角,數據驅動的視角,去思考運維監控這個傳統。

Gartner 這裏說起到了四種數據,Log Data, Wire Data, Metirc data,Document text。
這樣的分類,我是我的持有保留意見,感受很奇怪,特別是 Document text 的那塊,須要用到 NLP,主要是用於打通 ITSM 產品,分析 ITSM
工單。我對這個場景存在必要性,以及實現的 ROI 表示懷疑。具體緣由我可能稍後會寫一篇文章,進行更詳細的解釋。

我認爲,若是從宏觀的類型來劃分,應該這樣劃分 (下含部分我司產品介紹)

機器數據(Machine Data):是 IT 系統本身產生的數據,包括客戶端、服務器、網絡設備、安全設備、應用程序、傳感器產生的日誌,及
SNMP、WMI,監控腳本等時間序列事件數據(含CPU 內存變化的程度),這些數據都帶有時間戳。這裏要強調, Machine Data 不等於 Log Data
,由於指標數據包含。在一般的業界實踐中,這些數據一般經過運行在主機上的一個 Agent 程序,如 LogStash, File beat,Zabbix agent
等得到,若是咱們的 LogInsight,Server Insight 產品,就是面向此類型數據。

網絡數據(Wire Data):系統之間2~7層網絡通訊協議的數據,可經過網絡端口鏡像流量,進行深度包檢測 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包頭取樣 Netflow
等技術分析。一個10Gbps端口一天產生的數據可達100TB,包含的信息很是多,但一些性能、安全、業務分析的數據未必經過網絡傳輸,一些事件的發生也未被觸發網絡通訊,從而沒法得到。我司的 Network
Insight 主要面向的是這些數據,提供關鍵應用的 7 x 24 小時全方位視圖。

代理數據(Agent Data):是在 .NET、PHP、Java
字節碼裏插入代理程序,從字節碼裏統計函數調用、堆棧使用等信息,從而進行代碼級別的監控。我司的 Application
Insight 主要是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能得到真正用戶體驗數據以及應用性能指標。

探針數據(Probe Data):也就是所謂的撥測,是模擬用戶請求,對系統進行檢測得到的數據,如 ICMP ping、HTTP
GET 等,可以從不一樣地點模擬客戶端發起,進行包括網絡和服務器的端到端全路徑檢測,及時發現問題。 我司的 Cloud Test,Cloud Performance
Test 主要是產出這些數據的,CT 的產品能從遍及全球的撥測點,對網站的可用性進行全天候的分佈式監控。其中咱們的 CPT
給你帶來從數百到數百萬徹底彈性的壓力測試能力,得到應用在高壓力的狀況下的性能表現狀況。

由於 IT 監控技術發展實在是太龐雜,以上的劃分不必定對,可是應該沒有顯著的遺漏。

但若是從微觀技術的角度來看,不考慮數據的來源,只考慮數據自己的屬性特色,咱們能夠這樣劃分:

指標數據( Metrics Data )

描述具體某個對象某個時間點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CPU 百分比等等,指標數據等等

日誌數據 ( Logging Data )

描述某個對象的是離散的事情,例若有個應用出錯,拋出了 NullPointerExcepction,我的認爲 Logging Data 大約等同於 Event
Data,因此告警信息在我認爲,也是一種 Logging Data。

調用鏈數據( Tracing Data )

Tracing Data 這詞貌似如今尚未一個權威的翻譯範式,有人翻譯成跟蹤數據,有人翻譯成調用數據,我儘可能用 Tracing 這個詞。
Tracing 的特色就是,它在單次請求的範圍內,處理信息。 任何的數據、元數據信息都被綁定到系統中的單個事務上。
例如:一次調用遠程服務的 RPC 執行過程;一次實際的 SQL 查詢語句;一次 HTTP 請求的業務性 ID。 經過對 Tracing 信息進行還原,咱們能夠獲得調用鏈
Call Chain 調用鏈,或者是 Call Tree 調用數。

圖片3_副本.png

官方 OpenTracing 中的 Call Tree 例子。

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不少的日誌,都會有流水號,Trace ID, span ID, ChildOf, FollowsFrom
等相關的信息,若是經過技術手段,將其串聯在一塊兒,也能夠將這些日誌視爲 Tracing 。

Tracing 信息愈來愈被重視,由於在一個分佈式環境中,進行故障定位,Tracing Data 是必不可少的。

因爲 Tracing 相對於 Logging 以及 Metircs 相對比較複雜一點,想深刻了解的話,能夠參考 :

《Dapper, a Large-Scale Distributed Systems Tracing Infrastructure》
http://bigbully.github.io/Dap...

Opentracing 的技術規範文檔 https://github.com/opentracin...
若是咱們將以上數據類型作成一個矩陣看看,咱們能夠獲得這樣一個表格,比較好的說清楚了相關關係。

舉例就是,咱們的 Server Insight 基礎監控產品,能採集及處理指標數據,及日誌,可是基礎監控產品,不會處理 Tracing
Data,而咱們的 Application Insight 產品能從 JVM 虛擬機中,經過插碼,得到應用的響應時間(Metris),Java異常( Logging
),應用間的調用拓撲關係,以及調用的響應時間(Tracing)。

圖片4_副本.png

圖片5.png

回到 Garnert 的 AIOps 能力定義, 竟然沒有把 Tracing Data

歸入到數據整合的範圍之中,我的認爲不太合理,由於要去作根因分析,若是不知道服務和指標之間的關聯關係,實際上是比較難作到故障的根本定位的。

算法部分

其實能夠看到,Gartner 在 ITOA 定義的算法部分,如模式發現,機器學習等技術定義,都被比較順滑的過渡到 AIOPS
中來,一個方面能夠看出 Gartner 在定義 ITOA
的時候有足夠的前瞻性,另一個方面能夠看到,相關的算法問題,解決及演進的速度,是相對於基礎大數據架構相對要慢上很多。

小結

AIOPS 概念與 ITOA 概念相比,在大數據技術部分進行了更細,更有指導性的闡述,因此我認爲,AIOps 首先是大數據,而後纔是算法。

OneAPM 全新推出新一代 AIOps 平臺 I2,歡迎您隨時聯繫咱們,即刻開啓貴公司的智能運維之旅。點擊進入 AIOps 官網瞭解更多信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