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做譯者、出處,並保留本文的原始連接: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10910html
劉敬韜,青少年開發者社區http://adc-cn.org/發起人,舉辦過第一屆青少年開發者大會和第二屆青少年開發者大會。喜歡Web標準和計算機視覺應用,樂於參加各類 Web 標準項目。高中時他跟字幕組作國外公開課的翻譯,在《環球科學》兼職,在 W3C 的 HTML5 興趣小組貢獻文檔翻譯。高中畢業後,他在Opera北京度過了本身第一個Gap Year,參與了Sphinx HTML5 Game Engine等項目,如今他計劃了第二個間隔年,在深圳作本身喜歡的事。程序員
你從何時開始編程?編程
15 歲那年暑假碰巧沒什麼事情,父親讓我嘗試幫他作些 LAMP 方面的工做,接觸到了 CentOS,而後就開始藉助 Google 自學,逛英文社區,當時還建過一套 wiki 嘗試作 knowledge base 來整合全部翻過的計算機詞條和有用的文章。本身在編程方面一直最感興趣的仍是計算機視覺,譬如人像識別和圖像搜索,最初是由於中學在社團折騰的時候,看到 Thrun 教授在 05 年 DARPA Grand Challenge 後給 Stanley 無人駕駛車寫的那篇論文,當時就以爲這是個很神奇的領域。微信
編程對你來講意味着什麼?網絡
我以爲編程是一個能幫助人更快完成目標任務的工具,實現之前僅僅停留在概念上的項目。好比藝術學生會藉助 Processing 演示項目,學統計的學生會用 R 畫出豐富的可視化數據圖,有時也會由於生活中的某個小問題來寫個應用來解決。去年我翻譯過一部名爲 "What Most School Don't Teach" 的視頻,不少大公司的創始人都出鏡和你們表達本身對於編程見解,其中 Will.I.Am 說他也在學習編程,還提到「Great coders are today's rockstars」(優秀的程序員是今天的搖滾巨星),Valve 的創始人還說「擁有編程能力就像是如今的人擁有魔法」,何況隨着如今愈來愈方便入門者上手的工具,彷佛也沒有什麼不去學的理由。對本身來講,在編程的基礎上去應用不一樣領域的項目是最有趣的事情,可以產生不少新穎的東西,甚至是新的領域,生物計算,或是 Generative Art。框架
爲何要發起青少年開發者社區?工具
起初的想法很簡單,由於當時看到有不少針對從業人士的開發者社區,但並無一個針對對這方面感興趣的學生的線下平臺,加上多數的校內社團並無很好的線下資源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因而就有了建一個針對學生開發者(大概範圍是上大學之前的在校學生,或是 homeschool)社區的想法。當時的想法是線上把資源整合在一個平臺上(相似 hackernews 或 layervault 但非新聞內容),線下組織 meetup 和 workshop 活動讓來自不一樣地方的學生開發者相互認識,找到合適的人一塊兒作可能以興趣爲基礎的項目,邀請技術專家共同交流,聽他們針對學生開發者的主題分享。我以爲這是件頗有意義的事。學習
高考對你來講是否是一種壓力?周圍的人(父母和老師)有沒有認爲課餘活動會影響學習?測試
算是吧,不過我從高二下學期就沒怎麼上課,因此也就不在這個羣體裏啦。高一的時候在網上找到字幕組和別人共同翻譯國外公開課的視頻,經過電郵交流認識了 MIT 線性代數課程的講師 Prof. Strang,通過幾個星期的頻繁交流後他願意爲我提供一份推薦,那時根據本身狀況,和家裏人商量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準備出國讀書的事,隨即就跟學校申請離班學習,剩下的時間要麼是在學校找沒人或人少的地方自習,要麼在家裏,做息也很正常。當時就有不少同窗和老師支持我作的這件事,也是這個時候纔有時間作社區。網站
青少年開發者社區參與人數有多少?這些年輕的開發者是否面臨升學壓力?如何平衡?
到如今參與的學生線上基本都在 QQ 羣,包括大概 100 多個學生和邀請的顧問。其他的交流就是線下活動,每次活動大概在 20 人左右的樣子,分享的內容也在慢慢地改進。以後會作一個線上的討論區,慢慢增長些以學生開發者爲主題的功能或版塊。
國內對這方面感興趣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會有來自學校和家長的壓力,固然還有升學壓力,因此對於高考,大部分的學生會暫時放下本身的事,等結束後再作;另外一部分學生會選擇參加信息學競賽,成績優秀的可以得到保送名額;還有就是國際班和 homeschool 的學生,由於這兩個羣體都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因此或多或少都能在學生時代作出些有意思的事。每一個人都有本身的選擇,不一樣的道路怎麼走只要本身盡力了就好。
社區活動中有哪些會員或非會員讓你印象深入?
Twitter 上有一羣對計算機充滿熱情的學生,活躍的中學生頗多。剛開始籌辦活動的時候就找身邊的資源逐個認識,固然深圳的居多。好比有一位國際班的學生從初中就在開發 iOS 應用,高三那年拿了 Apple WWDC 的 scholarship;有來自廣州的中學生在 GitHub 上寫了個有不少行業人士關注的 Node.js 開發框架;有高中就已是 Wikipedia 中文社羣的管理員;還有由於學校飯堂飯菜實在不行就開玩笑地時不時拿 NFC hack 本身的飯卡。各類不一樣方面都有特長的學生開發者,Hacker 也好,Developer 也好,都是基於濃厚興趣的體現。
創辦維護社區的過程當中有過什麼樣的困難?
一個仍是資金吧,特別幸運的是一開始跟學校提出資金申請後,上層以爲對學生們頗有意義就給了咱們一筆錢進行初期的籌辦。不過慢慢地到了第二年舉辦的活動,一些報銷和場地租用就成了問題。
另外就是社區管理,由於本身時間安排不好就沒有提供不少幫助,團隊成員在策劃時不免出現誤差,前面兩次活動(大會)都沒有把控好內容和安排問題,出現了不太靠譜的內容,讓你們也很尷尬。到了後來(包括如今)就開始向一些活動策劃團隊請教,找到合適的方法來體現這個社區的特色。好比讓學生開發者分享本身的項目,開一個小 workshop 和邀請的顧問們討論,都頗有意思,慢慢地發展不一樣地點的 meetup,找靠譜的人分享內容,咱們如今也正在逐漸完善的過程當中。
最後想說,我一開始最擔憂的是顧問邀請方面,但並無趕上不少的困難,那時用微博私信和電郵邀請,大多數人都回復了而且很願意參與做爲演講嘉賓。當時邀請過來自 Opera 的呂康豪先生,一開始是但願找他做爲嘉賓在活動上分享關於如何參與到 W3C 興趣小組中並貢獻,最後他不希望意爲咱們最開始的網站建設提供幫助,還在籌辦的時候給予社區資金捐助。後來雖然由於社區活動的時間和另一場技術會議有衝突,可是他還專門錄製了一段分享(演講)視頻。很感謝他對個人信任和對我作這件事的支持。
社區對你來講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其餘青少年開發者來講,你認爲他們從社區獲得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人際圈真的很重要,不管是哪一個社區,均可以認識到不少有意思的人。對這個社區的學生來講,這就是一個能和各類各樣厲害的人交流的機會,技術專家也好,同齡人也好,都會產生頗有意義的經歷。同時社區還會提供針對學生開發者的分享,和如今正在策劃的圓桌討論和 workshop(形式相似 Google 以前舉辦過的一個 Code-in 活動,大概就是讓邀請的專家帶學生開發者認識開源項目,學生找一個議題,中間和負責該議題的老師郵件或者 IRC 交流,提交合格的代碼或文檔以完成議題,最後看誰完成得最多來排名)。社區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不少學生開發者聚在一塊兒,讓我在這期間認識了不少不一樣行業的有意思的人,他們擁有的不一樣資源和技能都能帶動社區和學生開發者的發展。
你認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我以爲至少如今本身不能(完整地)表述出來,愛因斯坦在Ideas and Opinions裏說: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education accordingly always has consisted of that in which the pupil was urged to actual performance.
因此可能,我以爲興趣和學習驅動力的持久度是開始,接下來的發展/實踐纔是須要「教育」行使的地方,不過多數的中學老師卻不多發揮這個做用,以致於可能會扼制到學生的興趣發展。最後提一句
@byvoid 以前在 twitter 上說的:現代教育起源於普魯士德國工業革命時代生產普通技能工人的批量化方法,目的是讓稀缺的教育資源能夠儘可能覆蓋到多的人,所以發明瞭在學校教室由老師授課的方法。而現在教育已經不是什麼稀缺資源了,幾乎全部人都能廉價地從書本、網絡獲取大量的知識,普魯士的教育模式已經過時了。
你參與過哪些有趣的項目?
我參與過最有趣的就是各類 Web 標準項目,這是我這兩年來最感興趣的技術主題,也是我最初瞭解社羣發展的一個渠道。好比了解 Mozilla 的人會發現他們的開發者網絡很開放,在這個工程師主導的社羣裏,任何開發者均可以提 bug,而且有機會提交本身的 patch。這樣你打完 patch,全世界用這個軟件的人都會運行你的代碼,這真是會讓「虛榮心暴增」啊!
我最開始是在 W3C 的 HTML5 興趣小組貢獻文檔翻譯,訂閱 www-style 和 es-discuss 的郵件組,以及在 IRC 上的聊天。後來我經過去年的 TTWF 開始寫 CSS 測試案例,瞭解到不少有趣的 hacks。我以爲特別幸運的是,那時候參加了深圳站活動正巧碰上 W3C 的 TPAC 年會,基本上參與到 W3C 標準的全部 Web 技術專家都到場了,我還在沙發上和 Tim Berners-Lee 先生有過幾分鐘的小聊。Web 做爲一個開放平臺,你們都有平等的機會爲當前的體系做貢獻,甚至還有機會在郵件組裏和語言的發明人交流。
目前在作什麼?對將來有什麼樣的打算?
去年是個人第一個 gap year,在 Opera 公司度過了頗有意義的 8 個月的實習期,碰到了不少特別優秀和有趣的同事。回深圳後本身通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打算另起一次間隔年,如今在 Knewone 深圳工做,期間作些適合本身的 remote work,攝影項目和 pro bono。接下來會向 EECS 方向申請,但願快點在 MIT 聽到給予我推薦的 Strang 教授的線代課(哈哈)。對於未來的選擇,將來四年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化,不偏離本身想作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