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以前,建議首先閱讀如下日前的一份報道(20140313):html
《成敗PC:豆瓣,移動佈局不能再「慢了」!》
http://www.cyzone.cn/a/20140313/255158.html
其引言以下:微信
儘管楊勃對豆瓣的將來成竹在胸,但重心彷佛仍在PC端,從資本的角度來講,投資人士對目前的豆瓣表現出更多的是擔憂:也許5年後,就沒有人玩電腦了。網絡
對此,本文正文迴應以下:佈局
豆瓣其實已經很不錯了,精華都在。移動端什麼的,不就是對於PC端的簡化呈現裝置麼,有這麼多高質量的用戶,天然而然就會起來的。
豆瓣如今惟一的核心競爭對手,就是知乎。網站
只要豆瓣的核心優點在,那麼來自於人人網,百度貼吧,其餘的大部分的只會發雞湯的社交網站(包括普通人使用的微信),以及一部分來自於微博,天涯的網友,還有大多數大學生,留學生,學術人員,都市白領,半白領,僞白領們,都會「源源不斷」地進入豆瓣,致使其用戶基數不斷擴大。htm
豆瓣不是別的,豆瓣是對於膚淺,表層,不那麼讓人溫馨的衆多帶着傳統社會痕跡的網絡羣體的反動和革命。豆瓣是那些東西以外的一塊還沒有淪陷的高地。每個在心理年齡上(不一樣於實際年齡)有所成長的(年輕)人,都須要通過豆瓣這一環節。遊戲
在大人們涌入微信和微博,在朋友圈和一望無際的信息雜音中尋找心靈雞湯和混沌迷茫的網絡存在感的時候,早先的年輕人們早已進入豆瓣,開始在本身的世界中找到秩序,而且創造出新的秩序了。get
可是,豆瓣的高地地位也不是永遠牢固的。受制於不斷涌現的用戶羣體對於品味的淡化和同化做用,以及高端核心用戶的部分流失,豆瓣做爲愈來愈大的盤子,如何一邊保持其獨特的品味和個性,如何一邊又可以接納更多的用戶而在商業上和投資者承認度那邊得到成功,就成爲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博客
有一部分頑強成長的生靈,忽略了豆瓣所提供了略帶自由開放平等以及溫情的環境,直接在傳統書籍,社會險惡,以及我的鑽研的世界中得到了更高的認知能力和更好的對於世界的掌控力,這些人理應也成爲豆瓣的用戶,不過卻相對更多地活躍在微博,天涯,新浪的博客,以及少部分獨立博客之中,或者直接在網絡上缺少存在。微博
然而,知乎的出現,使得這些更具創造力的人羣直接涌入了知乎的懷抱。微博什麼的,朋友圈什麼的,豆瓣什麼的,都比不上直接可以既長篇大論,又略帶精妙和詼諧地回答別人對本身提出的問題這麼有存在感和榮譽感。這既能體會本身的學識,又能服務社會,既能擁有粉絲,還能夠梳理本身對於世界的認識。
因此,知乎和豆瓣會在必定程度上造成高低搭配的性質。可是若是其中一方想要更大地擴充本身的地盤,那麼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另一方造成某種性質的衝突,即對於用戶羣的爭奪。
好比豆瓣推出的小站,事情,以及如今的專欄閱讀,都是在向這個主力的方向進攻。而知乎要更大地擴充本身的影響力,卻沒法跨過中文互聯網上主要有價值的信息源有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實在豆瓣上這一道坎兒。知乎可以在較多的專業領域橫掃互聯網的衆多社區,卻沒法涉及雪球等相對專業和務實的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知乎可以將衆多有價值的新生代生產力創造者的關係鏈條組織起來,造成對於新浪微博上知名人士關係鏈條的有力補充,卻沒法對其發起真正的挑戰。像linkedin這樣有着宏大構想的將來社交網絡,也必然在中國豐富的關係鍊形態如微博,知乎,豆瓣,人人,天涯等社區的面前敗下陣來。而百度貼吧,則必然扮演這些相對高端社區的更加大衆而繁榮的基礎社區。微信朋友圈什麼的,只是企業內和對於互聯網啓蒙不足的人玩玩的。中國人口基數這麼大,其分佈的地理地域,經濟地域,以及精神地域都很普遍,並且還在不斷地出生中,因此微信的社交價值和商業價值,必然很好。可是也必然會被微信本身的愈來愈多的高級玩家拋棄,由於太平凡了,太無聊了,太雜亂了。
很明顯,豆瓣的優點仍然在於,強大而豐富的「浸入式」社交體驗,以及近乎無限可能的我的拓展空間。在豆瓣的某一我的羣的某一個時間段的某一個興趣三角地以內,會造成一個很是強大的相對穩固的興趣中心,乃至於人際關係中心。而這樣的「三角地」,很明顯仍然在豆瓣的各個角落不斷地生成當中。這衆多「三角地」的不斷生成的主要緣由,乃是由於用戶我的認知的發展的不一樣階段所須要的相對穩固的周邊信息支撐環境的自發生長,即找到適合本身的口味的圈子的過程。這些「三角地」互相之間還會有必定的轉化,激勵,和引導關係。能夠說,QQ羣在這一點上就遠遠比不上豆瓣,QQ羣常常死掉,而豆瓣的興趣熱點很多則能夠持續很長時間,而且在之後持續爲豆瓣帶來關注,人羣,以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發展的可能性。QQ用戶和好友不丟失的緣由,是由於熟人關係,豆瓣用戶「死而不滅」的緣由,是由於ta在豆瓣網上所留下的真實的成長印跡和與他人創建的相對真摯而永恆的關係,即便這種關係只是人生當中某一階段的。
因此,豆瓣的核心優點仍然很是顯明。即便從人羣不斷更迭,人羣本身的心裏世界不斷更迭的角度來看,我仍然很是看好豆瓣,它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
再多說幾句好話,呵呵:
你們都在作MOOC,豆瓣閱讀能夠繼續引領精神領域的時尚潮流;你們都在作導購,豆瓣東西能夠繼續幫豆瓣以及ta的用戶在紛繁複雜的電商世界中找到本身的anchor;你們都在作看電影和打折,豆瓣電影和豆瓣活動則可以在電影和活動自己的意義當中找到本身的定位(用戶看完打折的電影以後,到哪裏尋找本身看的電影的意義?仍是到豆瓣上);你們都在作電子書閱讀和個性化閱讀,豆瓣自己的信息流,以及新近開始的豆瓣專欄訂閱,則構成了中文互聯網中不可忽視的獨特的極其個性化的表達和體驗。
豆瓣不可作的東西包括:新聞,政治,時評,媒體,O2O,考試培訓。
豆瓣能夠作但還沒有徹底作的東西包括:部分專業社區,輕電商,某種形式的百科(事情,東西),某種形式的問答(書影音),某種形式的建構性的輕型遊戲(有較大風險,待議)。
豆瓣已經作得很不錯,是核心資產,還須要讓其繼續引領潮流的東西包括:用戶關係體驗,用戶信息流呈現,優質用戶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