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應用程序把查詢SQL語句發給服務器端執行。
咱們在數據層執行SQL語句時,應用程序會鏈接到相應的數據庫服務器,把SQL語句發送給服務器處理。
第二步:服務器解析請求的SQL語句。
1:SQL計劃緩存,常常用查詢分析器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每每一個查詢語句在第一次運行的時候須要執行特別長的時間,可是若是你立刻或者在必定時間內運行一樣的語句,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返回查詢結果。
緣由:
1):服務器在接收到查詢請求後,並不會立刻去數據庫查詢,而是在數據庫中的計劃緩存中找是否有相對應的執行計劃,若是存在,就直接調用已經編譯好的執行計劃,節省了執行計劃的編譯時間。
2):若是所查詢的行已經存在於數據緩衝存儲區中,就不用查詢物理文件了,而是從緩存中取數據,這樣從內存中取數據就會比從硬盤上讀取數據快不少,提升了查詢效率.數據緩衝存儲區會在後面提到。
2:若是在SQL計劃緩存中沒有對應的執行計劃,服務器首先會對用戶請求的SQL語句進行語法效驗,若是有語法錯誤,服務器會結束查詢操做,並用返回相應的錯誤信息給調用它的應用程序。
注意:此時返回的錯誤信息中,只會包含基本的語法錯誤信息,例如select 寫成selec等,錯誤信息中若是包含一列表中本沒有的列,此時服務器是不會檢查出來的,由於只是語法驗證,語義是否正確放在下一步進行。
3:語法符合後,就開始驗證它的語義是否正確,例如,表名,列名,存儲過程等等數據庫對象是否真正存在,若是發現有不存在的,就會報錯給應用程序,同時結束查詢。
4:接下來就是得到對象的解析鎖,咱們在查詢一個表時,首先服務器會對這個對象加鎖,這是爲了保證數據的統一性,若是不加鎖,此時有數據插入,但由於沒有加鎖的緣由,查詢已經將這條記錄讀入,而有的插入會由於事務的失敗會回滾,就會造成髒讀的現象。
5:接下來就是對數據庫用戶權限的驗證,SQL語句語法,語義都正確,此時並不必定可以獲得查詢結果,若是數據庫用戶沒有相應的訪問權限,服務器會報出權限不足的錯誤給應用程序,在稍大的項目中,每每一個項目裏面會包含好幾個數據庫鏈接串,這些數據庫用戶具備不一樣的權限,有的是隻讀權限,有的是隻寫權限,有的是可讀可寫,根據不一樣的操做選取不一樣的用戶來執行,稍微不注意,不管你的SQL語句寫的多麼完善,天衣無縫都沒用。
6:解析的最後一步,就是肯定最終的執行計劃。當語法,語義,權限都驗證後,服務器並不會立刻給你返回結果,而是會針對你的SQL進行優化,選擇不一樣的查詢算法以最高效的形式返回給應用程序。例如在作表聯合查詢時,服務器會根據開銷成原本最終決定採用hash join,merge join ,仍是loop join,採用哪個索引會更高效等等,不過它的自動化優化是有限的,要想寫出高效的查詢SQL仍是要優化本身的SQL查詢語句。
當肯定好執行計劃後,就會把這個執行計劃保存到SQL計劃緩存中,下次在有相同的執行請求時,就直接從計劃緩存中取,避免從新編譯執行計劃。
第三步:語句執行。
服務器對SQL語句解析完成後,服務器纔會知道這條語句到底表明了什麼意思,接下來纔會真正的執行SQL語句。
些時分兩種狀況:
1):若是查詢語句所包含的數據行已經讀取到數據緩衝存儲區的話,服務器會直接從數據緩衝存儲區中讀取數據返回給應用程序,避免了從物理文件中讀取,提升查詢速度。
2):若是數據行沒有在數據緩衝存儲區中,則會從物理文件中讀取記錄返回給應用程序,同時把數據行寫入數據緩衝存儲區中,供下次使用。
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