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第六章讀後感

       做者首先講的是編程時對於語言的認識,做者在第一章時就說過,整天討論這門語言好,或者那門語言壞的人,甚至是可悲的,對於一個程序員,或者以程序員自命的人來講,看清楚軟件編程的第一步,就是一句「語言只是工具」。程序員

 

        做者在這張圖中闡述了代碼、方法、過程、與組織的關係,在最內層的環中是編程的本源定義,是最原始的狀態,與代碼相關的任何工做最終都回落足於這樣一條規則。推進這種邏輯向前發展的,是「方法」和「方法論」的出現。長期的編程實踐,天然的歸演與總結,必須沉澱爲某種(軟件開發)方法,因而「過程」出現了,」「對象」出現了,因而相關的方法論也就出現了。這是實踐的成果,方法並非由某我的或某個組織創造的,是實踐積累的結果。只有從不斷的實踐中才能總結經驗和方法,經驗來源於回顧、理解與分析,而不是你將要寫的下一行代碼。編程

       過程半生工程而出現,過程解決的是工程中角色間的關係問題。工具

       過程說的是不少人如何組織在一塊兒進行開發的問題。他首先八工程中的環節分解出來,這樣有了環節,就有了角色,有了角色,就有了溝通。所以過程當中的問題,就是角色、溝通和環節的問題。環節重要取決於具體的編程行爲,也就是具體項目,對於產品來講,更重要的是品質和技術壁壘,可是用這樣的模式去作項目,客戶只會看到他們由於項目的一再延遲二而惱怒。做爲一個項目經理,這是可怕的,由於他不能分清那個環節更加劇要。spa

       最狹義的工程,是描述「作什麼」和「作到什麼」。 也就是說,是對目標的描述和成果的檢測。至於這個工程目標的實現,是「過程」和「方法」的事;而有效、快速地實現「過程」和「方法」所需的,就是「工具」。過程伴隨工程而出現,解決的是工程中「步調一致」的協做問題。而工程的出現根本緣由是軟件規模的不斷增大,以及項目的「複雜」,要求不一樣的知識領域的角色參與,一我的是難以勝任的,要求更多的資源。「團隊」做爲開發行爲的模式,是軟件規模和複雜度漸次累積的結果。團隊必將愈來愈龐大,由於軟件規模必將愈來愈複雜。沒有團隊意識的軟件公司將在高度過程化、通曉方法理論、擁有大量工具的集團軍面前必將一觸即潰。工程理論實際上是包含組織學的,在上面圖中能夠看到,周愛民先生將組織與工程分離開,並在而這之間畫下了一道縱向的線。若是做爲一個項目經理,你必須有一部分的工做時非技術性的,你必須更加關注工程的組織與計劃,站在「組織者」這個角度上看待問題。對象

        從最初的簡單編程開始,到如今工程團隊的組織開發,實現( 一個軟件) 都是最終的目的。因此能夠這樣說:實現,是軟件開發的本質需求。blog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