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方案:
簡單的基於DB方案:
負載均衡
DB1生成的ID%4=1,...,DB3的ID%4=3;
異地多活:要求跨IDC ID不重複。由於有每一個集羣IDC標識不一樣,可保證id不重。
性能異步
- 解決DB性能問題:一次從DB獲取N個ID,N可配置,對應DB的操做就兩個:
query當前ID
update current_id = current_id + 4*N where current_id=id_queried
而後在內存中記錄4*N個ID中計算出模4爲DB_index的N個ID,放在內存list中。cas
- ice可水平擴展:每一個ice會訪問集羣內的4個DBs,實現對DB訪問的負載均衡;
- 高可用:合理配置N,單個DB能夠知足足夠高的ID QPS需求,所以,即便4個DB中的3個都掛了,單個DB徹底可以撐住任意高的ID QPS,服務仍是OK的;
- 接口低延遲:調用方獲取ID是從內存list中直接獲取,list有最低長度校驗,低於該值,將異步觸發從DB中獲取ID;
- 預加載:啓動時,ice會加載30w個ID到內存list中,以保證全部DB全掛時,按照QPS500計算,內存list還能支撐30分鐘的ID使用量;
- 降級:當全部DB全掛,而且內存list裏面的ID所有用光時,將會降級到timestamp方案;因爲timestamp位數的限制,咱們犧牲QPS容量,來提供可用年限,單個ice實例QPS容量爲8k,而且單個集羣最多隻能有16個ice實例,
思考:
64位中重複少,好比若時間,每s都同樣浪費了41位。數據生成快(zk估計不會生成這麼快,批量生成),有持久。載入內存。
忽然想到微博的短url的生成,是否是id生成後轉36位進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