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五:從組織者眼光看Google IO大會

做爲業界最引人注目的技術大會之一,Google IO大會已經進行了十屆。特別是自2016年開始,Google IO大會從舊金山Moscone中心移師到山景城的海岸線圓形劇場舉辦。新的舉辦地不只僅距離谷歌總部只有咫尺之遙,更關鍵的是從室內移到了室外,面積增大數倍,可容納的人數和其餘展現和交流空間也更多。從地圖上看,不計算停車場,僅圓形劇場周圍的園區應該能達到500米*800以上的範圍,可謂大手筆(參見下圖,綠色框內均是會場,其中右側是停車區。圖片來自谷歌地圖)。web

這種全球頂尖級別的會議,有哪些地方值得咱們學習和借鑑?在參會間隙,老楊也從活動組織的角度觀察了一下大會。如下是老楊的總結和感覺。編程

1、場地整體安排:會場佈置的當心思網絡

本次大會參會人數,Google的官方數字是7000人,但估計這是總人次,事實上任什麼時候候在現場的估計在5000人左右(6600人的主會場實際仍是有少許空座的)。app

這麼多人在現場,但除了主會場排隊時感受到人很是多,其餘時間感受密度並不大。這一方面是由於現場場地太大了;另外一方面也是大會的現場安排至關合理,有效地分流了人羣。Google IO大會的總體分區是三個大區域,即簽到區、圓形劇場(Keynote)區和會場&展現交流區。以下示意圖。ide

【本圖爲大會現場豎立在圓形劇場旁邊的指示牌。而大會官方App上的圖片和這個南北顛倒,也算是一個小瑕疵吧。】工具

上圖中右下角白色雙尖篷房形狀的區域就是Keynote所在的大圓形劇場。從圓形劇場向上(大體方向西南),就是大會的主要活動區,均是在室外場地搭建的篷房或者露天佈置,包括7個主會場、10個展現交流功能區以及十餘個吃喝玩樂交流等服務功能設施。圖中左下角的停車區(事實上這張圖的外側、就是上圖的右側有一片更大規模的停車區)周圍就是簽到區,簽到區和圓形劇場、主活動區中間有鐵門間隔,大體就是圖中兩條藍色線的位置。學習

從具體場地安排看,Google IO大會在現場場地和人員和安排上是有一些考慮的:網站

1,一次性簽到,減小因簽到引發的排隊。大會是在鐵門處進行安檢和統一驗票,安檢很鬆,基本不排隊。驗票以後,圓形劇場和大活動區之間是開放的,若不外出就再也不驗票,自由出入各功能區;固然會場要驗票(刷卡),下面說。人工智能

2,會場通常是要驗票的,由於通常要預定;並且大會雖然每一個會議區有主題,但每一個演講結束後,全部觀衆都要離場,從新排隊,所以會議篷房是最容易引發人員擁擠的,每一個會場前面都有至關一大塊面積事先布好了伸縮隔離帶,並且出口和入口分離。每每一場演講還沒開始前十幾分鍾,就有人排起了長隊;前一場演講結束,觀衆迅速離場(通常2分鐘就走完了),而後臺上準備下一場,入口就放人了。志願者拿着掃描器靠近胸牌即完成掃描,不是二維碼的,應該是RFID,因此速度至關快,基本線速。spa

考慮到會場的擁堵因素,現場在場地佈置上明顯有規劃,7個大會場被間隔分佈在相對較遠的位置上,這樣擁堵狀況就不相互串擾。

3,現場設備和技術展現交流共有十幾個篷房,基本上均勻散佈在現場各個地方,同時間隔以吃、喝、玩等服務設施,因此像逛公園同樣,基本不以爲累。並且逐個看下來,老楊發現了Google的當心機,那就是越專業和越「硬」的東西在前面,更「好玩」的東西在遠端,例如CodeLabs就在主會場旁邊,OfficeHours也在門口,而口碑極好的VR/AR展現區(DayDream和Tango)在最最裏面(上圖F區),你愛去不去!——就這樣,仍是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由於的確太好看了。

2、主會場:技術狂歡的大場面

Google IO技術大會的主會場是老楊見過規模最大的一個。這個所謂圓形劇場是露天的,扇形的固定觀衆席有6600個,後面還則是可容納1.6萬人的草坪坐席。

5月17日大會開幕,數千人要擁入這個大場地,對主辦方來講是個不小的壓力。Google採用的方法是劃分了近10個區域,而後將每一個人事先分配到不一樣區域中。同時,前一天×××時候,老楊就收到提示,建議提早一小時到會場(主會場10點開始)。

老楊在8:35左右到達現場時,現場已經人頭攢動;因爲時間還早,人員並不過於彙集,因此入口及安檢都比較順暢,沒有太多等候;此時,不少人在用早餐或者在草坪上休息,不過圓形劇場兩個近百米的排隊甬道也都已經排滿了人。9點,主會場開始進場。因爲人員衆多且座位安排比較複雜,會場工做人員(包括安保人員和志願者)至關多,基本上每隔幾步就有工做人員查看觀衆的胸牌並指示方向,因此基本上入口區和主要通道沒有什麼人員滯留,總體入場秩序良好。9點半左右,現場已經基本滿場,包括後面的草坪上都坐了很多人。

大會主會場的舞臺佈置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屏幕控制,搭建其實反而很少。舞臺背景用桁架搭成簡單的棋盤格,而後主要部分平鋪一個是巨型液晶屏幕,舞臺兩側也一樣是兩個豎型的巨型屏幕;從舞臺到觀衆席兩側,基本上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個屏幕,但功能不一樣,有的是字幕,有的是舞臺直播,有的是PPT顯示,間隔分佈,確保全部觀衆能看到比較清晰的畫面。

【圖:從觀衆區看主會場,演講人Google CEO Sundar Pichai正好被觀衆的手機擋上。^_^】

【圖:開場前15分鐘左右,觀衆區在自娛自樂。這個角度在觀衆席的前右中部,照片左上角的灰色區域是舞臺區正中間的VIP和記者包廂。】

因爲進場時間比較早,因此大部分觀衆須要在座位等候超過40分鐘。Google並無人在舞臺上安排和主持,而是經過主舞臺兩側的兩個大屏幕和現場音響播放候場音樂調節氣氛,音樂通常來講比較搖滾,國外的技術用戶也顯然比國內放鬆不少,全球的GDG(Google開發者社羣)也在這個時間相互串聯,因此喜歡氣氛總體比較High,觀衆區時不時傳出歡呼聲。

提早20分鐘左右,現場屏幕開始玩一種Bubble的實時互動遊戲,用戶登陸一個小網站,能夠在手機上快速生成氣泡,每一個氣泡會標註是來自哪一個地區的,而後你會看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氣泡在彙集。而後現場觀衆隨機分紅四個組,快速將全部泡泡收集起來,屏幕上實時顯示每一個組的成績,最後顯示哪組獲勝。遊戲很簡單,但你能感覺到一種網絡和實時的樂趣,很極客,現場觀衆也很投入,歡聲笑語和呼喚聲此起彼伏。

如是,等候時間其實並不枯燥,直到10點整,Pichai先生緩步入場……

主會場演講再也不多說,相似文章已經不少。不過值得一說的是現場的實時字幕,這個應該是在去年就用了的,基本實時將Pichai的演講文字實錄展現,固然是英文的,和速記相似。這對咱們這種閱讀要略好於聽力的,算是個福利。這個系統應該不是純機器的,極可能是機器+人工審覈的結果,由於有明顯修改的動做。

主論壇的主要活動固然是5月17日上午的主論壇和下午的開發主論壇(這個應該是2017年獨創)。不過這個區域並未就此荒廢,而是一直都有活動,不過明顯是當成分論壇在用,但現場的佈置沒有變化。

【圖:5月19日上午在主論壇舉行的一個主題爲人工智能的圓桌訪談,大屏幕中間那位應該就是李飛飛女士。拍照所處位置就是VIP和記者包廂。】

3、現場功能區佈置:個性十足和別有洞天的篷房

如前所述,現場的分會場、展商展現區域等等主要功能區,除了少數是利用現有建築外,大部分都是用篷房的形式在一片空地上搭建的。值得說的是不一樣功能的區域篷房的樣式不一樣,例如會議都是方形的、Sandbox都是圓形的等等,外觀仍是比較考究的,整體搭配至關協調。

在上圖以前,先介紹一下Google IO大會的主要會議主題和主要會議形式及功能區吧。

Google IO大會是適合多層次、多主題、多種活動方式的綜合性大會,因此活動內容和議程多達近百個,已經很難用一個平面表格來介紹——事實上,Google專門爲此出了一個App,幫助參會人員瞭解會議並進行提早篩選、安排會議。簡單總結,大會內容能夠從這麼兩個維度進行分類:

1,從活動形式上說,活動的主要內容形式有Session(會議論壇)、Sandbox(沙盒,Google及合做夥伴最新API和工具展現交流)、CodeLabs(代碼實驗室,現場進行編程)、OfficeHours(和技術專家小規模面對面交流)等,此外還有兩天的AfterHours(晚上的Party)和其餘交流活動等。

2,從技術內容主題上,有多達15種,包括Android、Ads、Assistant、Cloud、Design、IoT、Machine Learning&AI、Search、VR等。各個主題活動也分不一樣的難度和類型。

上述內容整合以後,現場活動固然就不少了。

固然,除了這些主要活動區,現場確定還有一些其餘功能區設置。閒話少說,上圖!

1,Session(會議和論壇)部分

【圖:這是會場外景】

【圖:每一個會場的每一個演講都要清空並從新排隊,這是正在候場的會場外景。】

【圖:會場內景。】

2,Sandbox(最新技術展現交流區)

【圖:這是至關火爆的Daydream+Tango(VR/AR)最新技術和產品展現體驗交流區外景,門口永遠在排隊……每一個篷房是一個主題的Sandbox,總共有8個。】

【圖:這是Andriod In-Car的Sandbox內景,觀衆是能夠進入車內體驗的。你認識前右一這個帥哥嗎?】

【圖:另外一個Sandbox,這個主題是Andriod Wear,就是智能手錶平臺。用戶能夠本身在展臺的電腦上個性化設置錶盤樣式,保存後會展現在前面的四個面板上。老楊也本身體驗了一把,感受不錯。】

3,CodeLabs(現場編程交流區)

【圖:CodeLabs區域外景,這個地方本來應該是一個相似咖啡廳的半開放空間】

【圖:CodeLabs內景】

【圖:CodeLabs內一角,參會用戶正在進行現場編程。】

4,OfficeHours(講師面對面交流區)

【圖:OfficeHours的外景,至關花哨。】

【圖:OfficeHours內景的場景。老楊的英文和技術都不靈,就沒好意思上去和講師們交流,有點遺憾……】

5,其餘功能區

【圖:現場醫療區就在主會場的旁邊。不過旁邊挨着廁所,這個……】

【圖:現場信息服務檯,路過幾回,都很冷清……】

4、IO大會上的吃喝玩樂:這真的是個技術會議?

習慣了國內的技術大會以後,走在Google IO大會的園區內,往往鑽出一個篷房,你也許都要停頓一下,才能確認:沒錯!這就是Google IO技術大會。

爲何會這樣?由於除了上面那些「規範內容」外,Google IO大會還有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簡單說那就是「吃喝玩樂」四大項!

1,吃

民以食爲天。老楊本身也辦過不少大會,固然知道餐飲是很重要的環節;對於Google IO大會須要同時供應6000人三餐的規模,想一想都使人頭疼。Google怎麼玩的呢?

Google選擇的方式就是快餐,但仍是比較用心的。首先午飯的種類,至少分了四種,用不一樣的顏色紙帶進行封裝,並在發放區旁邊標註好。老楊隨意領了一份,內容比較豐盛,大體就是一個漢堡+一塊餅乾+薯條(老楊沒拍照,具體可能有誤差),總之量確定夠吃;但口味嘛,在美國來講算是還能夠了,但中國人估計最多給及格分。

在發放方面,園區內有至少兩個大型的發放區,場地夠大!因爲領餐不查看任何證件,觀衆拿了就走,因此人雖然不少,但基本不須要排太長的隊。

領取餐盒以後,觀衆能夠到場地中任意位置就餐,顯然座椅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席地而坐者衆。但這種方便食品基本上很好收拾,你們都自覺地收拾好東西扔到垃圾桶,所以園區內一點也不亂。

【圖:這是上午11:30左右,剛剛開始發放午飯的場景,真正高峯期比這個時候人多了不少,但基本上不到肢體接觸的程度。注意餐盒上的不一樣顏色標記。】

【圖:對比一下早晨10點左右的餐飲區,體驗一下餐飲區有多大。】

你覺得這就夠了嗎?沒有!大會現場還有好幾個零食發放區,每人能夠領一包,但也不檢查憑證。總之你想吃,那就吃吧!

【圖:現場零食發放臺,但通常只提供兩三種零食。】

2,喝

剛纔提到的吃的東西都是「乾貨」,那麼喝什麼呢?放心,Google從技術到飲料都不會讓觀衆飢渴,基本上走兩分鐘就能夠達到想喝就喝的程度——在整個園區內,大體分佈了至少10輛飲水車,就是這個樣子:

【圖:現場的飲水車。】

美國的基本全部自來水都是能夠直飲的,所以不少水龍頭口就是衝上的,便於人們直接喝,這樣省去了杯子。但若是你想熱的,那麼也沒問題,咖啡和熱水也是敞開供應的!

【圖:在每一個水車的旁邊, 都有一個水臺和垃圾桶】

另外,在午飯的時候,聽裝可樂是隨便拿的!過癮吧?

3,玩

美國工程師顯然是深諳學與玩的辯證哲學,這一點我在走訪硅谷多家公司的時候就能感覺到,所以在Google大會當我看到現場放了桌上足球,我以爲很正常;當我看到有遊戲機,我會認爲是技術應用展現;但當我看到了下面這個玩意,我發現本身和美國同行的腦洞相比,本身實在太正經了——你沒看錯,就是蹺蹺板!

固然,其餘的玩意也有很多,你們看圖吧。

【圖:大會現場的蹺蹺板。】

【圖:大會現場的兩臺遊戲機。】

【圖:現場的扔沙包遊戲。】

還有一種玩,應該叫休息。其實從上面的圖片邊角你們也能看到,現場分佈着不少不少的桌子、躺椅還有太陽傘,你能夠曬太陽,也能夠在陰涼下休息——這就當度假吧。

4,樂

咱們耍個文字遊戲吧,把這裏的「樂」當成音樂來看待。那麼Google IO大會是真的有這個正式環節的,叫作AfterHours大Party。這個正式議程有兩個時間段,分別是17日和18日的晚上19:30之後。但很惋惜兩天的活動老楊都有其餘安排沒有參加。但不管是往屆的同事介紹,仍是同行的朋友介紹,都說那是很是熱鬧的。基本形式就是聚餐+音樂。老楊暫時沒圖,你們先想象,稍後老楊找圖過來!

5、其餘環節和佈置:一場走心的盛會

一個大會的細節,每每最能體現大會的舉辦水平。此次大會,還有不少細節頗讓老楊記憶深入,有好有壞,且記之。

1,購票

若是說Google IO大會還有那個環節最讓老楊吐槽,那非購票莫屬!

Google IO大會是定向邀請制,就是說不是你想來就能來的,必須有官方邀請碼(固然錢還得照花)。並且這個邀請碼若是你過時沒用,會返回到大池子裏等待其餘人申請。此次51CTO硅谷「技」划走訪團10位團員共同參會,這多虧Google中國公司的朋友幫忙才申請到的——要知道,整個中國區纔有96張票。

Google IO大會的購票環節是所有在網上完成,但流程至關繁瑣,須要填寫的東西很多,系統着實不夠人性化。並且期間老楊還遭遇過了烏龍——我至今也沒搞明白誤點了那個按鈕,居然將已經購買的票給退了,後來又找Google公司的,一通折騰總算搞定了。但那個購票系統,着實不能體現Google的水平。

2,簽到

Google大會簽到採用二維碼和身份驗證兩種任選一種便可,簽到以後打印機會現場打印帶有照片和名字的參會證,且這個參會證有無線芯片,因此花的時間長了一點。幸好大會提早一天簽到,因此還不用太排隊。簽到的服務人員應該都是志願者,業務不算太熟練。

簽到時隨同參會證還有個小袋子,袋子裏是一個墨鏡、一小瓶防曬霜、和一個水杯,這應該就是暗示:大會是露天的,作好吃苦的準備吧!

3,明信片投遞

Google大會現場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環節,就是發明信片。明信片的入口還貼了一行英文:「I'd rather be coding」,哈哈,整體感受很不錯。


參考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