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 簫逸 阿里文娛高級技術專家架構
導讀:轉眼 2020 已通過去了一半,是時候來作一次年中總結了。本文中,阿里文娛高級技術專家簫逸總結了本身在阿里 6 年來的成長和收穫,分享他在工做中的一些思惟方法,以及對生活的一些感悟,但願對同窗們有所啓發。less
很長時間以來我基本都是基於天性或本能在作事情,不是說沒有思考,是歷來沒有思考過本身爲何那麼思考。過去一年最大的覺悟是逐漸向內看,本身怎麼作的,怎麼思考的,怎麼成長的,本身爲何是那麼想的,爲何是那樣作的,抓住思惟過程,讓更多的天性或本能暴露,向內審視本身作事情的邏輯,從而創建起本身的體系去思考,去想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地造成了本身在成長過程當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章法」,我想這是我這一年來最大的成長。ide
閨女 1 歲半,逐漸能夠認識掛在牆上的各類水果卡片,雖然她不會說,可是當我問起諸如蘋果在哪兒,豌豆射手在哪兒之類的問題時,她總能快速指到正確的位置。我欣喜於這種快速的成長,不由想她究竟是怎麼學會的?有意識的觀察結果發現,她始終堅持了一個最簡單的法則:模仿 -> 重複 -> 學會 -> 學會下一個,她的成長過程始終堅持着這樣一個小循環,這種循環在不斷地擴大她的認知圈。微服務
上邊這幾張圖按順序能夠表明我觀察孩子成長過程得到的深入啓發。最左邊是一個微小的循環,其中的關鍵在於「知道如何學會」,這個過程與刻意練習的過程近乎相似,可是更加聚焦於微小且具體的事或者哪怕一丁點兒的進步,這個小循環的價值在於審視、覺察、反思和鞏固,能夠極大的帶來學習的動力。我把這個循環實踐到帶領兒子的各科學習過程當中,經過反覆的確認「如何作到的」完成對他成長的鼓勵,小傢伙面對困難的信心也是愈來愈足。右側的三幅圖是層次逐步上升的表述,從刻意練習到認知的邊界,再到更長時間維度上的螺旋式成長,基本組成了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過程。工具
這其中最難的是什麼?我認爲是對循環過程的堅持和及時止損。學習
咱們都知道複利的指數分佈圖,在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趨勢趨於平滑,須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迎來拐點,這其中須要堅持,由於只有堅持才能藉助時間的催化做用產生複利。我認爲堅持訓練「知道如何學會」這個思惟卡點,堅持經過刻意練習強化某一件事情、某一類技能或某個概念的心理表徵,這是讓拐點快速到來惟一的途徑。除此以外,要克服心裏的焦慮感,讓本身慢下來(請注意,慢不是速度問題,而是標準問題)。阿里雲
但不是一直堅持就能夠迎來拐點,這裏還有另一層,就是要「及時止損」,巴菲特說他的投資原則:Rule No 1,Never lose money;Rule No 2,Never forget rule No.1。乍聽起來第二條像是廢話,但仔細理解背後實際上是「及時止損」這層深意:必須保證一寸一寸的前進,必須在意一寸一寸的得失。只有這樣溫馨區才能不斷的擴大。咱們能夠在很短期內掌握一個技能或一門知識,可是若是沒有輸出,沒有實踐,就會很快失去這個收穫,由於遺忘是天性。而及時止損的本質是對抗遺忘,對抗遺忘的最好辦法是不斷的重複,不斷的使用,不斷的實踐。《認知天性》這本書裏提到關於記憶神經,經過檢索造成突觸,爲記憶打一個結。這個結就如同咱們在健身房不斷的訓練,刺激,不斷的撕裂肌肉神經讓他從新再生長同樣,也是一個長肌肉的過程,因此要想成長必須學會「及時止損」。設計
這是我去年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學習收穫,我一直在不斷的敦促本身完成單個小閉環,不斷的重複,不斷的進化,指望可以快速迎接到拐點,從而走出完整的複利曲線。blog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說到: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做,他們大多具備某種 「結構」,這些結構就是模型。而厲害的人,或者精英就是善於掌握和利用這些模型解決問題的人。我理解這裏的模型就是「章法」,也能夠理解爲咱們常說的套路。token
延展到過去一年在團隊和管理上的成長,我從不少的高年級同窗的分享中汲取到了章法的力量。一切的模型皆爲抽象,這個點和技術領域裏的抽象是相通的,好比去年在團隊中曾分享過《如何畫好一張架構圖》就是一種章法的總結;再好比績效管理這個週期性的管理動做,被抽象爲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這樣的模型。一旦造成章法,而且基於章法再去展開思考,會讓整個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如何找到「章法」呢?個人經驗是時刻詢問本身:我是如何學會的?覺察過程,基於結果審視,覆盤思考沉澱,認知實踐,反覆確認再認知,我以爲這就是造成章法的關鍵所在。這個章法固然能夠參考別人的,可是我以爲本身的思考纔是最最有用的。一切兼有章法,只要肯用心、肯下苦功夫,勇於在思想上艱苦奮鬥,我相信就必定會有大的收穫。
過去的一年,團隊在管理實踐上紮紮實實的思考、落地,經過核心團隊的一次又一次覆盤,思考,討論,強化了執行次數,造成了符合複利的驅動模型。把作一件事情的「章法」反覆做用於學習-堅持-實踐的上升螺旋,那麼在這件事情上,就能夠收穫比別人或比本身過去快的多的成長,這是過去一年我在管理成長上的最大收穫。
去年 9 月份團隊有一次普吉島 Outing,Outing 的時候我發現不少平時工做中表現很低調的同窗,在 Outing 中充滿了閃光點。我忽然發現,咱們每個同窗都是一座冰山,在工做中表現出來的只是冰山可見的那部分,而冰山之下的平常生活才更能真實全面的反應一我的,這給了我很是大的啓發,讓我更加深刻的思考「認真生活,快樂工做」背後的智慧。
我以爲認真生活必需要學會欣賞,要謙卑的去欣賞接觸到的每個人,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是我 Outing 中最大的收穫。這種欣賞讓我愈來愈包容,可以包容和接受本身從前沒法接受的人或事,也更加向內看本身。這種包容,也讓本身的心裏就愈來愈開放,也越能接收不同的觀點,能得到不少從前屬於「盲區」的成長體驗。這個過程須要修煉,須要保持心裏的謙卑,一我的在工做上的魅力可能全無,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很是閃光的人,保持謙卑可讓本身看到一個完整的人。
認真生活也是一種態度,更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在過去,我一直以爲本身處在一個奮鬥的年紀,歷來沒有過多的關注生活,我也歷來沒有相信什麼生活和工做的平衡,我對待工做的熱情和投入的精力要遠大過於個人生活。我以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需要把最旺盛的階段投入到事業和我的能力的提高上來。因此對待「認真生活」歷來沒有仔細去想過,更多停留在喊喊說說而已,我狹隘的看待了生活與工做之間的關係,Outing 以後我有不同的思考。
咱們經常會提到一個問題:如何平衡生活和工做自己?這裏邊有一個詞叫「平衡」,我不知道這個詞在你們腦海裏的畫像是什麼?在我腦子裏第一齣現的是「天平」,要麼投入生活,工做上不作過多追求;要麼更多思考工做,生活更多服務於工做。這種工做和生活非此即彼的狹義理解其實深入阻礙了本身進一步的思考。我很長時間都是這麼割裂開來看的。事實是工做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包含關係,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人生,生活包含了事業(工做)、家庭(咱們經常理解的生活)、孩子、教育、興趣愛好等等。《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在講「要事第一」時提到「木桶人生」,這個木桶裏能夠裝大石頭、小石子、沙子等等,工做對於我多是一個大石頭,它承載了我不少人生的價值、經濟基礎等底座,這本書讓我以爲生活是能夠全面推動的,核心是咱們須要識別本身在生活中每個角色裏承擔的「重要不緊急」事項,而後作好它,作好這關鍵的 20%,不斷的汲取,以「全面推動」爲原則,而不是以某一個片面的側重點爲方向。並且平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啓發實際上是能夠很好的做用於工做。發現美好,發現痛的地方,發現人性中趨利避害,這是一種智慧,這也是過去一年在認真生活裏收穫的成長,我還在不斷的強化這種理解,不斷的在踐行這條價值觀。
上面的文字更可能是過去一年汲取的成長,下面這些內容是我回顧六年走來的感悟,也算做這六年的一個總結。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阿里土話,在它成爲價值觀以前,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經過這八個字滋養了我。這八個字包含了使命感、責任感、擔當、激情、更包含了一種「捨我其誰」的豪氣。我很好奇,新六脈三角形中「此時此刻 非我莫屬」放在最底層,最中間的部分,是巧合仍是有意爲之。在我看來這一條是全部其餘價值觀的內生動力源泉,不管是在我的成長仍是在客戶價值的捍衛中,都是很是很是關鍵的。如何保持內生的激情,從個人歷史經驗看至少有三點。
《終身成長》這本書裏提到了兩個思惟模式:固定型思惟模式和成長型思惟模式。下圖是這兩種思惟模式的對比,在面對各類狀況時兩種思惟模式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這本書講到能夠不斷的經過觀察,訓練得到改變。這其實也和咱們經常提到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區別相似,理想主義的特質就是很傻很天真。這六年來趟過不少坑,也作過不少事兒,感謝一路走來牽引個人人,讓我保持天真:對將來充滿期待、願意不斷嘗試、不抱怨和保持自我激勵。
我在阿里的這六年,主動變化 1 次,被動變化 N 次。在過往的經歷中,我以爲在變化中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樂觀,無論事情多麼複雜,無論事情是一個坑仍是一個鍋,發現問題,自然會變得很興奮,心裏 OS 是:這裏須要我,這是一個成長的機會;面對更大的問題,更大的坑,好,該是我力挽狂瀾的時候了。我想就是這樣一種內在驅動,這樣一種理想主義的單純,讓我堅持走過了 6 年。回顧本身這六年,不是說我本身作的多麼好,多麼的積極上進,我也曾有太低落的時候,可是心裏中始終把樂觀做爲本身的「均值」,迴歸「均值」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妨多讀讀「土話」,每一句土話背後都是故事,每一句土話都是凝聚智慧,不一樣的時期,不一樣的階段,可能某一句就會讓你變得通透,產生出繼續的勇氣和豪氣。
工做上不可能全部的事情都能按本身的指望來,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你們理解的「雜活」、「苦力活」,在一個項目或一段合做中,不妨多問問本身但願被別人記住什麼?而後賦予這段工做意義。我記得去年女排世界盃的時候,記者採訪郎平,她提到每一個人發球要有「使命感」,賦予每一次發球意義,大體意思是:不能說本身怕失誤就保守,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去衝擊對手,發一個很菜的球本身沒有失誤的責任,完成了發球的任務,可是對方確能夠很容易組織一次進攻給隊友帶來壓力。這多是我想說的「工做意義」。無論多麼小的事情,都能找到本身的「價值感」,把事情作好,讓隊友更輕鬆。
進入阿里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本身的要求是「問題到我即止」,儘量作到用戶反饋的問題或線上告警,只要我看到了或者指派到我這裏,我要作到對這個問題的收口,給出最終的緣由或結果。這個過程可能會跨越不少團隊,可能會跨越整個業務鏈路,往往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問題到我即止」這個信念就會跳出來鄙視我。這樣一路下來的結果是我的能力在那個階段有了飛速的成長,我的在團隊中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
再到後來,這個自我要求變成了「因我不一樣」(由於個人參與,能不能讓事情變得不同,能不能變得更好,更高效,亦或是更有章法),經歷了飛豬到大麥再到奧運團隊,「因我不一樣」這個信念已經逐漸替換了「問題到我即止」,可是也一樣會常常性的跳出來鄙視我。
對結果負責,這是我以爲對「因我不一樣」最直觀解讀。這裏的結果對應着層次,不一樣的層次,其實對應着不一樣的標準。不一樣標準的背後對應着不一樣程度的付出。好比平常的開發工做,若是標準是:把我負責的部分作完就能夠了,那多是在我的的結果層面;若是標準是:我本身負責的部分作完了,同時也關注項目最終的目標,確保上下左右的全部合做方一塊兒拿到結果,那多是在項目的結果層面;若是標準是:我要把這件事情作完、上下游所有串聯起來,同時我知道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着手將來總體的規劃,更體系化的作事情,那多是團隊或者更高的層面。
一切兼有層次(層次=標準),「因我不一樣」就是要不斷提高本身作事情的標準,標準越高的的人,越能對一件事情有更深入的認知,長此以往,就造成了能力的區分,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成長速度。
這個 3M 法則不是個人原創,來自於已經離職的一個 HR 姐姐,她說這是過去在阿里的生涯中指導她作事情的 3 大原則,這種解讀更具備建設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要像蠟燭同樣,時刻將我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在任何可能的地方 Make Different,讓事情發生微小和美好的改變;從小事兒作起,從點滴作起,從身邊的人作起,以身做則,也許就能在部門發揮影響力,也許就能在 BG 產生影響力,也許能在整個集團產生影響力,敢於嘗試,敢於 Make Impact;而咱們始終要記得工做中咱們作不少的事情,最終發現留下來的不是事情自己,而是咱們在作事情時候留給別人的印象,別人打給本身的標籤,因此 Make Friends,這種印象/標籤就是友情儲蓄,能夠支持咱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阿里作更多事情。
這裏我想表達兩層意思,一層是咱們須要「進化」,須要不斷的發現和感知世界的變化,更快的適應變化,有時候你在哪兒比你作什麼更重要;另一層是格局和眼界,就是不要被本身所處層級、所在的角色立場、視角所侷限。
「開天眼」,我以爲是一個很是形象的詞。山坡上的羊比山腳下的羊應對狼來了更具備優點,儘管咱們可能還在山腳下,但要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保持敏銳,要讓本身的認知向半山腰處延伸。好比去看各個領域的大牛們感知到技術趨勢是什麼,變化是什麼?逐步讓本身去看見,去相信,去塑造。這裏其實能夠再一次應用到「黑洞」的隱喻,這個世界是立體的,任何事情,思考,想法是有層次的,咱們要作的就是不斷提高本身的思考層次,不斷的提高本身的格局,至少要把本身拔高一到兩個層次,去發現和感知世界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前進的步伐。
「開天眼」很重要,腳踏實地更重要。若是一味的追求仰望星空,很容易失去焦點,走火入魔。靠譜的作法是結合當下的業務,結合當下團隊的挑戰,模仿先行者的行動,模仿相同層次或層次相近的先行者,不斷的「照鏡子」。列幾個榜樣的人,一個個去看,逐漸的去超越。最開始的時候,不妨從遇到一個問題時,把榜樣帶入,從「他會怎麼想?」這個問題開始,逐步思考爲何?從學會到知道如何學會,再到鞏固、沉澱、造成章法,而後推動到下一個榜樣。這個過程訓練的是格局和眼界,突破本身當下的視角和立場去想問題,脫離當前的屁股作事情。
以上文字做爲過去一年的總結,也爲過去的六年畫上一個「逗號」。2020 年,須要在工做、學習、認知、身體等多個層面全面的推動和迭代本身,強化本身的輸入輸出端,用 OKR 做爲工具驅動本身,獲取更多的進步。六年前由於吸引而加入,六年來由於夢想而堅持,將來但願可以由於理想而傳承。
「Serverless」 近年來很是火爆。人人都熱衷於探討它出現的意義,但對於如何上手使用或在生產環境落地,卻談之甚少。咱們設計了體驗場景,手把手帶你 5 分鐘上手 Serverless,還送 2000 個阿里雲「第一行代碼」鎏金限量馬克杯!
點擊查看詳情: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eries/fc/
「阿里巴巴雲原生關注微服務、Serverless、容器、Service Mesh 等技術領域、聚焦雲原生流行技術趨勢、雲原生大規模的落地實踐,作最懂雲原生開發者的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