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除秦外)——趙國

如下是在在網絡上看到的一段講趙國的文章,旁徵博引,氣勢如虹,摘錄以下:

趙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先創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國家,其士氣之先進兵員之廣也是空前的。趙一戰殺匈奴十萬騎,整個大漢四百年還歷來沒有一戰斬匈奴士兵超過十萬的。
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除秦外)——趙國
對比看看趙武靈王初期的趙國地圖(公元前310年形勢圖):
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除秦外)——趙國
公元前290年形勢圖(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實現趙的東西連成一片):
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除秦外)——趙國

趙武靈王的雄心尚不止於此,他化裝爲使者,冒險親身入秦國,詳細考察秦國的地理山川、變法律令,君臣詳情,擬定了一個從北面繞過函谷關天險,襲取秦國的計劃。html

他打算親率數萬採用遊牧民族戰法的趙國輕騎兵,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南下,快速經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陝北地區,直取秦都咸陽城,以閃電戰斬首秦國中樞,吞滅秦國,而後再倚仗原秦國+趙國佔據的關中和太行的高屋建瓴地勢,進而掃滅其餘五國,一統天下。網絡

此計劃就和胡服騎射同樣,確係英雄膽魄,主觀上也並不是必定沒有成功可能。經商鞅變法後,軍力強大、政令嚴明的虎狼之秦,即是一切有志於爭竟天下者的頭號大敵,比起數百年難攻不落的函谷關天險,其北方邊境正是惟一防護薄弱環節,而當時中原各國,也惟有趙國有戰力和機動性最強的輕騎兵團,能夠實施雷霆閃電一擊。url


趙名將輩出,全國莫不尚武,天下精兵盡出趙地,四戰之國。 趙奢闕與大敗秦軍,林中之戰打的秦國割地求和,邯鄲保衛戰三千死士卻秦傾國之兵三十里,陽邑,馬陵接連大敗秦魏聯軍,離石又重創秦兵,幾之戰再大敗秦軍。秦趙第一戰,高安之戰,趙勝。蕞之戰,將秦王祖陵給搗毀,趙龐暖一直打到咸陽附近,幾乎滅秦。若是不是楚國拖後腿,秦國恐怕幾乎滅亡。htm

肥水之戰,番吾之戰李牧更是連番吊打秦軍,不是離間計秦國根本滅了趙國。blog

若是不是趙王中反間計致使長平戰敗,統一天下的就是趙國,真要公平的決戰秦軍根本不是趙兵對手。 秦國敗仗之多一半出自趙兵之手,趙敗秦次數戰國無國能出其右,秦史官又故意遺漏不記。 即便長平陣亡四十萬,趙國十幾萬殘軍依然大破燕軍六十萬,圍燕都,南支韓魏,北殺匈奴十萬騎,破東胡,滅林胡,闢地千里。而牛逼哄哄的漢朝十倍於趙,卻歷來沒有一戰殺匈奴過八萬。部署

再說,天下戰神白起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所有送往戰場攻趙長平,雖破趙倒是付出了國內空全國士兵死者過半的代價,足見趙軍的悍猛。get

趙國曾收天下兵逼的秦國十九年不敢出關,秦無齊魏不能傷趙,趙武靈王若非早死,幾乎從雲中南下滅秦。it

趙一戰殺匈奴十萬騎,整個大漢四百年還歷來沒有一戰斬匈奴士兵超過十萬的,並且強大的秦國徵百越伏屍數十萬,可見趙國的軍隊天下無雙,騎兵橫掃八荒,漢兵倒退四百年。 附: 【番吾之戰】番吾之戰,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緣由,但趙國已無力再戰,因此此戰僅爲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這是第三次攻趙。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動鄴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動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面對秦軍的來勢洶洶,趙王遷並不怎麼慌亂,由於他身邊尚有將軍李牧在,宜安之戰中,就是這位能征善戰名揚於時的大將爲趙國建樹了奇功。可是,趙王遷也有些憂慮。由於這一年趙國發生了旱災,農田受災面甚大,有的地方莊稼枯死,顆粒難收。此外,國內形勢也不夠穩定,人心惶惶。鑑於這種狀況,趙王遷要求李牧儘可能實施強有力的反攻,爭取首戰即勝,不要把戰事拖得過久。趙王遷本是個平庸無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戰速決,是怕戰事拖久了糧草難以接濟,聚糧太急則有可能誘發動亂,影響君位的鞏固。 李牧對趙王的意圖心照不宣,他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南面之敵。激戰在趙國境內一片開闊的地上開始了。李牧臨陣不驚,運籌帷幄,先給番吾秦軍以沉重的打擊,接着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爾後,當即回師南進,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的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三次進攻宣告失敗。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