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喜茶風靡全國的時候,有一次,通過一家商場,看到一家新開的喜茶,門口絕不意外地排着幾十米的長隊。網絡
排隊的人中,男女老幼均有,竟然還有很多穿着正裝、提着公文包的白領。有些明顯趕時間,頻頻看錶,左右張望,在原地不耐煩地跺腳。框架
好奇心起,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他們怎麼消磨時間。工具
90%的人,在玩王者榮耀。學習
是的,這兩個當下最熱的詞彙,就這樣結合在一塊兒,絕不違和。spa
儘管「Don't judge」是個人信條,但當時仍是不可抑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對象
這些人爲何這麼閒?遊戲
爲何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面?產品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能夠絕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爲何會有人願意排隊買喜茶」的機制。但設身處地,真的讓我排幾個小時隊,去買一杯奶茶,我仍是會以爲,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it
一樣,做爲一個體驗過純文字MUD的老玩家(暴露年齡),我也徹底理解遊戲背後的一切機制。可是,天天把幾個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 —— 這仍然會讓我以爲:太奢侈了。微博
有這麼多時間,看看書,不是更好嗎?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撒切爾、老布什、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呢?如何應對全球化。
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爲,全球化會加重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邊緣化」。
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爲,惟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於爲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慾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說:「公衆們將會在不久的未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指望媒體爲他們進行思考,並做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爲「奶頭樂」(有點三俗的譯法)。
「奶頭樂」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泄性的產業。具體而言,包括色情業、賭博業,發展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道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等,讓大衆將多餘的精力發泄出來。
二,是發展知足性的產業。包括報道連篇累牘的無聊雜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裏短,發展廉價品牌,各類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衆化娛樂產業,讓大衆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須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做,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沉浸在「快樂」之中,無意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
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微博熱搜、暴力衝突、情緒煽動、階級對立、低幼化遊戲。
咱們平常的視野中,充斥着這些信息。但這其中,99%的東西,與咱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咱們也沒有哪怕一丁點價值。
微博熱搜,能夠買,能夠衝,給夠營銷團隊的錢,想上什麼就上什麼。
百度新聞,絕大多數是標題黨,不是哪一個明星出了新戲,就是誰誰又鬧了緋聞。
更別說今日頭條之類的資訊平臺、和朋友圈裏瘋傳的各類推送了。
奇葩說第一季剛出來的時候,眼前一亮,畢竟算是一檔有價值和內涵的綜藝,很是可貴。
但看了幾期以後,你會慢慢發現,思辨開始讓位於煽情,邏輯永遠辯不過故事。
看實時投票,感覺最鮮明的是:觀衆並不在意邏輯,並不關心誰說得有理,他們只關心誰說得更聲情並茂。一般背景音樂一轉,開始變成鋼琴獨奏,情緒醞釀起來了,票數就開始變化了。
那羣選手裏面,我比較欣賞的,是陳銘。
不管是思考的角度,仍是邏輯論證,單單論表現來講,都高出其餘人不止一個檔次——固然,並不意味着其餘人水平不高,極可能只是選擇的路線和策略不一樣而已。
但節目組苦心孤詣,必定要給陳銘安上「雞湯王」的標籤;每次他起立發言,馬薇薇總會扯一句「又開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 若是我是陳銘,我想,我必定不會喜歡這種感覺,由於這是一種曲解和侮辱。
但爲何會這樣呢?由於觀衆只能理解這些。
最近,知乎在討論一個話題:如何看待愈來愈多的大V,靠爆照、編故事、抄襲段子起家,拿到幾千、幾萬的關注?
有人說得很好:同一我的,爆照回答1000贊,寫情感故事1000贊,科普專業知識、還獲得編輯推薦和一幫大V點讚的回答,纔不到100贊 —— 若是是你,你會怎麼選?
麥克盧漢說過一句話:咱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咱們。
在這裏,也是同樣的:咱們選擇了怎樣的媒體,媒體就用怎樣的方式塑造咱們。
無獨有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漸步入「低智商社會」。他們讀的書愈來愈幼稚,對各類謠言絲絕不會思考,很容易遭到媒體的操縱,得過且過、毫無鬥志……
他甚至提到一個事情:
經過「安保鬥爭」,日本政府認識到,若是對過激的學生運動聽任無論的話,就會致使政府下臺,因此政府就今後開始實行「愚民政策」。這其中的表明性舉措,就是推行「誤差值教育制度」。
大前研一這樣解釋道:
因爲誤差值制度的實行,人的能力被數字化了,因此日本的學生常常會被問到「你的誤差值是多少」這樣的問題。
因此他們在這個時代是不會有危機意識的。由於在他們的意識裏,這個社會未來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將由那些「高誤差值」的人來解決。本身用不着去浪費腦細胞,只要按照別人說的去作就能夠了。
他們習慣於在同一班級或者是同一年級組中做比較,而後認爲那些高誤差值的人,理所固然地就應該去政府部門工做。一樣,能進入媒體工做的人也被認爲是高誤差值的人。
因此,他們認爲政府所作的一切決策都是對的,媒體所說的話也全都是可信的。
日本社會的現狀就是這樣。人人都把政府和媒體當作本身生活的指南。他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和反思。
這豈非也是另外一種層面的「奶頭樂」?
經過阻斷你的但願,讓你活在別人爲你設定好的框架裏,中止思考,失去獨立的能力,愈來愈依賴於環境。
私下裏,我跟一幫朋友聊天的時候(嗯,就是你們熟悉的高太爺、曾少賢、孫圈圈……),你們都會說:咱們選擇了 Hard 模式。
由於,願意深刻思考,願意看咱們文章的人,原本就是小衆。
大衆喜聞樂見的是什麼呢?情緒,觀點,立場,站隊 —— 看文章就是爲了放鬆的,最好別讓我再去用腦子。
畢竟,在咱們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被人爲創造出來,來吸引咱們注意力的東西 —— 偶像劇,大片,綜藝,娛樂圈花邊,網絡遊戲,熱點消息,諸如此類。
咱們天天光是保持專一,其實,就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拿熱點資訊來講。一條 APP 推送,背後都是一個運營團隊,羣策羣力,通過初稿、初審、複審等一堆環節,有着專業的消費者行爲學做支撐,用盡各類文案技法,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點進去。
一樣,一款網絡遊戲,背後多是幾百人的團隊,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經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各類心理學、行爲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麼?爲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
一個綜藝節目,背後多是精確到秒的臺本,現場五六個機位,屢次的彩排、訓練,從場景到燈光到音樂,再到人物的服裝、語氣、動做,所有精心調製,目的就是爲了讓你沉浸進去,在觀看的時候,忘掉時間的流逝。
而反過來,不管是學習、閱讀、思考、寫做,這些事情,哪一件有着這麼強大的陣勢?將「觸及成本」降到這麼低?
不存在的。
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爲咱們創造的牢籠。
而咱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固然,我並不反對適當的娛樂,不然活得也太累了些。
可是,更常見的現象是什麼呢?下班了,一身疲憊,想着「今晚要學習」,忍不住仍是把手伸向了手機,刷起微博,玩起王者榮耀。放下手機已經是深夜,一邊告訴本身「明天再努力吧」,一邊洗澡、洗漱,而後睡覺。
次日,重複着跟前一天如出一轍的生活。
這是很正常的。前文講過,一切娛樂產品——影視劇、綜藝、遊戲,它們背後有着龐大的團隊,這些團隊的惟一目的,就是用盡各類手段,去下降你觸及它們的「阻力」。
它們會在你視野中不斷出現,用各類資訊、消息提醒你,誘導你去點擊。一旦點擊了,就不再會給你機會離開。
想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真正爲本身的目標作過一些事情了?
這裏面最嚴重的是什麼呢?
一旦你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你就很難去作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人的閾值,是會不斷升高的。
因此,這個時代,咱們彷佛很難再產生情緒的波動,很難去投入到同樣東西上面,很難專一去作一件事情。
由於,咱們的大腦已經被周圍的環境,塑形成了一個「高刺激閾值」的對象。
習慣了垂手可得能得到大量愉悅感,你就會慢慢對這種愉悅感脫敏。
長此以往,這種強度的愉悅感已經知足不了你了,你須要更高強度、更持續、更深刻的刺激。
相對而言,愉悅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爲 —— 好比學習,閱讀,思考 —— 天然也就沒有人願意去作。
這樣下去會有什麼後果?
「公衆們將會在不久的未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指望媒體爲他們進行思考,並做出判斷。」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最後,我想給你幾個建議:
1. 拒絕低幼化的語言刺激
什麼是低幼化的語言刺激?絕大多數的網絡流行語都是。諸如「我也是醉了」「666」「扎心」「你看這個面,它又長又寬」……
爲何這樣說?由於,語言塑造了咱們的思惟。
我並非說「牛逼」就必定不如「厲害」「優秀」「出色」—— 但若是有一天,咱們要表達「厲害」,只會說「牛逼」,這豈不是很可怕?
平常生活中,儘可能撥出必定的時間,看深度的、優秀的書籍和文章,保持本身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
2. 拒絕搶奪注意力的低劣產品
若是能夠,拒絕從衆,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只看最優秀的做品。
什麼是最優秀的做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起思考的,有誠意的,須要動腦子的 —— 《黑鏡》就很不錯,《權力的遊戲》也還能夠。
不要讓本身成爲「愉悅感」的奴隸。
不動腦子,能帶來短時間的愉悅和輕鬆,但長期來看,它只能導向空虛和無聊。
3. 爲本身設定有意義的目標
找到一件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並從中得到幸福感 —— 這是一件你須要在30歲前作到的事。
不少人問我:你不看劇,不看電影,不看綜藝,不聚會,不玩遊戲,你平時究竟都幹些什麼?
我說:學習啊。
他們問:不會以爲無聊嗎?
往往得到一個新知識,往往將新知識歸入本身的思惟體系,所帶來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怎麼會感到無聊呢?
因此,請找到一件可以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進天天的日程中。
不須要追求物質收益,也不須要苛求成爲領域專家,它的意義,是幫助你對抗慵常、平凡、索然無味的平常生活。讓你保持頭腦的清醒。
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