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以前我寫了篇《換個角度看微信小程序》,強調對微信小程序來講,重要的不是功能的強大,而是對場景的深度適配,以後確實收到很多確定的留言。如今微信小程序已經正式發佈,已經上線的微信小程序也不計其數。不過考慮到數據反饋,以及微信官方今天推薦的小程序全都是線下的狀況,我以前的判斷是對的。如今,我結合這幾天和朋友們的討論,把這個話題談得再深刻一點。小程序
咱們到底須要什麼樣的小程序(應用)?在談具體功能以前,咱們不妨借用一個二維座標系,來給全部的程序作個分類。座標系以下圖,縱向是應用的使用頻度,橫向是應用的功能完備程度(或者技術成本)。微信小程序
目前應用開發者最關注的無疑是第1象限:功能要足夠複雜足夠完備,既然要作到功能的複雜和完備,投入的成本天然足夠高,那麼必定要找使用頻率足夠高的場合,即使原本頻率不夠高,也要努力去拉高。安全
對第2象限而言,使用頻率足夠高,天然會吸引了很多關注,又由於功能簡單,因此一般的選擇就是用HTML5之類的技術來實現。微信
第3象限,由於使用頻率低,功能又很簡單,每每會被你們有意放棄或者忽略。app
第4象限就比較微妙了。它須要完備的功能——多是帳號、支付、風控等等,專門爲它開發應用的代價天然很高。然而不幸的是,它的使用頻率又足夠低,看起來收益並不能抵消成本。在傳統的IT世界裏,這個問題確實沒有好的解決辦法。ide
可是第4象限的各個應用,它們的場景可能變幻無窮,須要的能力卻不可能變幻無窮,無非集中在帳號、支付、通知等少數方面,以及還須要有足夠的穩定性、安全性、負載能力,若是有功能完備的平臺把這些現成的能力輸出到第4象限,讓普通人能夠用很低的成原本組裝出須要的應用,整個局面就會大爲改觀。spa
仔細觀察微信官方第一批推薦的小程序,大部分都是落在第4象限:旅行、唱K、醫院掛號、加油付費、違章處理等等,發生頻率不高,然而你讓旅行社、KTV、醫院、加油站、交警隊去作個功能完備的App,難度高並且不划算,可是若是有App,效率顯然會大大提高。因此咱們不難猜想,微信但願出現的,並非少數功能強大、打遍天下的小程序,而是以本身的能力去覆蓋各類使用頻率高但開發成本高(「不划算」)的場景,至於覆蓋它的究竟是哪一個小程序,這不重要。設計
寫到這裏我還想扯遠一點。我以爲微信當然是熱門話題,但不少討論也只是熱鬧而已,真正意義其實不大。orm
若是我不提醒,你還記得微信5.0推出了「街景」功能嗎?那時候爲這個功能鼓與呼,預言這是重大變化的文章也大量涌現,結果呢?blog
若是我不提醒,你還記得是微信5.4強化了搜索功能嗎?那時候不少人大呼「微信要在移動互聯網上取代百度了」,結果呢?
若是我不提醒,你還記得是微信摺疊訂閱號、推出服務號的更改嗎?一樣不少人大呼「訂閱號要大打折扣,服務號要大行其道了」,結果呢?
歷史已經反覆證實,每當微信推出一項新功能的時候,總會受到特別多的關注,出來特別多的分析和預言。但這些變化自己或許並不能承載那麼重大的意義,只是微信在某個方向上的嘗試。只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成功的嘗試被記住被強化——哪怕是公衆號成爲佔統治地位的內容平臺這種意外的成功,不那麼成功的嘗試被淡忘被弱化——好比服務號就沒有作起來嘛。固然,最後剩下的是「一路成功」的神話。
另外一方面,喧囂之下,微信真正在努力作的一些事情,反而沒有什麼人注意,雖然有那麼多人號稱在研究微信的產品。
作一個社交系統,不少人都會以爲用戶有ID這事是天經地義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本身的「微信ID」?就個人觀察,一大半的人都不知道本身的微信ID,甚至意識不到本身有個「微信ID」。你們的微信名稱只是暱稱——一般來講設計系統的人不喜歡用暱稱,由於它重複率很高並且容易變化。
在我記憶裏,有一段時間是會明顯強化「微信ID」的,後來則慢慢弱化了這個概念,也並無給用戶形成可感知的不便。那麼有人想過爲何要這麼作嗎?有人留意過微信是怎麼作的嗎?我能夠提示一個小細節:微信名片是不能「接力」傳播的,只能在一度熟人之間傳播,這是爲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