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來到12月中旬,2018年已經接近尾聲,從2014年7月份畢業到今年,又整整過了四週年,又是一個輪迴。本篇是今年的年度總結,碎碎唸的聊聊今年作的事情和一些感悟。html

先以流水帳的形式聊聊今年作了哪些事情。前端

今年

2018-3

2016年3月初面試來了搜車,來搜車的緣由是由於以前在知乎上了解到了小芋頭君,以爲會是一家技術氛圍不錯的公司,去待了兩年,同事氛圍融洽,尤爲是剛去團隊比較小的時候,有一種小而美的團隊的感受。git

可能兩年就是一個互聯網人的週期吧,今年3月份萌生了換一份工做的想法。在杭州的話,阿里系就是首選了,經歷了兩個月的面試,最終去了淘寶的外賣業務,後來餓了麼被收購,外賣業務合併,淘寶外賣業務也併入餓了麼,餓了麼和口碑一塊兒合併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因此說阿里最有特點的價值觀就是擁抱變化,短短几個月,換了幾輪老闆。github

另外,整個16年工做之餘一直在看Android7.0的系統源碼,3月份的時候把積累的文稿發了出來,這也就是BeesAndroid項目。後續有些同窗對這個項目比較感興趣,咱們在一塊兒拉了一個BeesAndroid的微信羣。面試

2018-4

來杭州也有兩年了,也有了買房的想法,16年是杭州房價大漲的一年,結合G20和亞運會的噱頭,錢江世紀城和將來科技城板塊號稱宇宙大盤,房價趕超北上廣,一時甚囂塵上,好不熱鬧。不想去折騰期房,也買不到期房,跟着中介兜兜轉轉,週六週日看了兩天就交了定金,買了個二手毛坯,而後就本身一我的開始學習裝修的知識、尋找裝修公司,裝的還挺快,5月份開工,6月份就裝飾的差很少了,晾了2個多月,8月份本身動手搬家,住了進去。小程序

2018-5

今年5月7號入職阿里,入職地點是阿里西溪園區,西溪園區其實不大,可是比較長,樓號標註的不是很醒目,第一天找本身的工位找了好一會。後端

2018-6

6月底開始了百阿,也就是阿里的新人培訓,那一期有70來我的,全國各地的都有,仍是香港、美國的,百阿期間瞭解了阿里的歷史與業務,仍是挺有意思的。其中有一部叫《Dream Maker》的片子,講阿里創業史的,推薦你們看一看。緩存

2018-8 ~ 2018-11

8月份就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雙十一了,這也是第一次參與雙十一,要問感受的話,就感受忙的天昏地暗。雙十一當天去西溪園區逛了逛,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好似過年同樣。性能優化

2018-12

12月8號下了杭州的第一場雪,杭州連續兩年下了中雪,恰好本身當時在錢塘江畔,有幸目擊這一美景。微信

簡單羅列了今年作的一些事,接下來聊聊本身的感悟。

感悟

2018年也是動盪的一年,寒冬、凍結社招、裁人,再加上各大微信號和大V的焦慮營銷,讓這個寒冬又顯得冰冷了一些。對於技術人員,尤爲是客戶端工程師,隨着ReactNative、Weex、Flutter、小程序等跨端框架的普及,業內都在表達一種聲音,多端一致性與多端複用性。「客戶端工程師沒人要了」這種消極的言論也充斥着一些社區和營銷號,咱們姑且不去浪費口舌爭論這些是非,自己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一個從爆發期到穩按期的一個過程,咱們來聊聊我對一個客戶端工程師發展之路的理解。

提到客戶端工程師,咱們先來來回顧一些這幾年移動平臺技術的發展。

  1. 初創期 09年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力,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一線大廠也紛紛開始轉入無線時代,例如阿里的all in無線。這個時候你們考慮的是怎麼快速把PC平臺已經成熟的業務移植到移動平臺,這個時候你們都還沒沉澱什麼中間件,能夠算是一個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
  2. 增加期 隨着業務的發展,移動平臺的瓶頸就凸顯出來,工程打包,跨團隊協做、基礎能力等等,這個時候一些打包和協做平臺開始造成,推送、圖片、網絡、埋點等基礎中間件也逐漸開始造成,不少團隊這個時候會分化成業務組和架構組,固然一些大廠會一開始就有架構組,專一於基礎能力和研發效能。
  3. 爆發期 隨着中間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插件化、熱修復等技術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也是源於你們對業務快速迭代和業務拆分的訴求,這一時期涌現了Tinker、Atlas、Sophix等優秀的方案。然後隨着15年Facebook正式提出ReactNative,你們猛然發現,對於Hybrid除了WebView還有ReactNative這樣的路子,你們也展開了對多端複用性和多端一致性的探索和思考,從Native到ReactNative的變遷也真正將你們從MVC時代拖入MVVM時代。

經歷了爆發期,Native與前端在業務形態上像過去的PC時代同樣開始慢慢走向融合。

這個時候,不少同窗在社區和文章上討論端的將來和轉行等等,事實上過度強調端的沒落總有點狹隘的感受,始終只是站在端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沒有上升的業務高度。先前也有人討論過,在互聯網寒冬中,大前端環境下,客戶端工程師該何去何從,個人思考是不要被技術限制眼界,作一個有高度的工程師

如何去作一個有高度的工程師?

我從幾個方面聊聊本身的感覺,並舉例說明爲何。歡迎討論和拍磚。

跳出端的限制,從業務和產品的高度去思考問題。在業務中發現技術的機會,這是抽象能力的表達。在技術中發現業務機會,這是技術賦能業務的表現。多想一步,多走一步,你就可能發現你的價值。

舉個例子

若是讓你去實現一個相似ReactNative的框架,你會怎麼作,你會不會糾結在DSL解析該如何實現上,事實上,不只僅只是DSL解析,而是要從頁面的生命週期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頁面從哪裏產生,如何打包,如何校驗 ;如何發佈,發佈在哪裏;如何下載,如何解析,如何渲染,如何回收,如何緩存,以及組件和研發效能工具如何建設,其實你看,你有不少事情能夠作,你要作的不是某一項技術,你要作的是一個產品。

相似的還有日誌、埋點、圖片、網絡、推送、APPLink等等,每個均可以造成一個產品,對業務造成強有力的支撐。

不要迷信架構和極客技術、偉大的技術不必定是有多麼厲害的技術背景,但必定是對業務實現了強有力的支撐。

舉個例子

手淘裏有個能夠在任意頁面彈出一個活動窗的技術,如今這個技術也是各大App的標配了,這個方案從技術上來講並不高深,但它被創造出來之後,在業務上有很強的帶動效果,能夠隨時隨地把站外的用戶導流回來,這個方案對業務的促進很大,它的誕生也值得每一位技術同窗思考,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業務,這也是一個技術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要學會用數據去量化本身的技術和業務,而不是靠理論。

舉個例子

在一個技術場景裏,若是你對本身的技術產物或者業務產物沒法用數據來量化,那麼我想你可能不理解這個技術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從技術來講,性能優化的指標是什麼,秒開率、內存、緩存命中率、網絡請求時長等等。從業務來說, 拉新和留存的數據是多少等等,對於你所負責的業務,你可否清晰的表達出來,是否有本身的數據大盤來監控分析產品效果。

架構、極客技術知識是指路明燈,一顆匠心確是走下去的基石,雖有明燈,沒有路同樣走不下去。

舉個例子

有不少同窗崇尚極客技術,崇尚架構,崇尚作別人沒有作過的事情,這並無什麼很差,這也是創新的來源。但同時不要忘了一顆匠心,寫好每一段代碼,作好每一段註釋,控制好每個線程,對內存和性能有着自然的敏感性,這纔是做爲一個技術人匠心的表現,也正是這樣點點滴滴看起來不那麼酷的微小工做,才強有力的支撐起了咱們的整個業務。

聊了這麼多,估計會有同窗抱怨,我就是寫業務的,你說這麼多,並無用,我天天就是重複的工做。我想說的是,你有沒有真正的去努力,有沒有真正的發掘那些雖然技術深度不高,可是卻對業務極具價值的點。事實上,純技術的創造創新並不那麼容易,可是基於業務的技術點的發掘卻會相對容易一些,它只差一個有心人,你去發掘這些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技術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感悟大體就是這些,接下來聊聊明年想作的事情。

明年

明年主要有有兩大方向:全棧與產品。

  • 全棧主要是指前端全棧,主要精力會放在跨端上,也會去學一些後端的技術,這主要是爲了本身可以自上而下開發一整套的效能工具作儲備。

  • 產品是指學習產品知識,以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去審視業務,從業務中提煉技術,從技術中創造業務。

最後提一點共勉,互聯網是個年輕人的行業,人過30,若是沒有走到比較好的位置,就會有比較大的風險,人生七八事,財務相對自由纔是你進行一些理想的基礎,除了工做(工資、期權與股份),其餘理財投資等創收手段也儘可能的去擴展,加強本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感謝你們聽我碎碎念這麼多,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掘金年度徵文 | 2018 與個人技術之路 徵文活動正在進行中......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