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指標/表現度量系統(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綜述

表現度量系統

傳統的定量管理學中,一直是採用單個混合指標或者財務指標(financial index,大多數稱爲財務度量,financial measurement)作決策,但主要的缺點就是滯後性以及沒法管理細節被人詬病1api

而真正的轉變則是在1994年以後2,甚至,Neely等2等認爲,商業表現度量已經稱爲一個價值百萬的工業。這期間,不少表現度量系統(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PMS)被設計出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衡分數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架構

BSC模型

BSC主要由Kaplan和Norton最先提出3,是如今被實踐和討論的最多見的PMS之一。其主要理念,是經過整合/削減指標最後成少數幾個,來衡量幾個維度的公司指標。ide

BSC主要討論的四個維度的內容:工具

  1. 財務:對於股東而言咱們運做地如何?學習

  2. 用戶:是否知足內外部用戶的需求?ui

  3. 內部商務過程:咱們在關鍵的內部商務(亞)過程當中表現如何?lua

  4. 學習和成長:咱們是否有持續的創新、改變和提升?spa

四者的關係展現以下1設計

clipboard.png

將這四個類別逐個造成「分數卡」後,標記每個維度須要的目標,以及衡量是否達成的結果。一個簡單的以下:orm

clipboard.png

BSC的主要批評理由是4

  1. 人、供貨商、競爭者並未歸入其中

  2. 學習和增加的指標長久以來被看作是最弱的

  3. 環境、社區、社會影響沒有考慮

  4. 其中創建的推理並無效果

  5. BSC彷佛是一種靜態指標

  6. 沒有證據證實BSC能夠提升表現

策略地圖

策略地圖(Strategy maps,SM)事實上是用Kaplan等用來將BSC轉化成具體策略的工具4。事實上,SM是用圖式方式表現指標和策略之間的關係。SM一般基於如下規則:

  1. 策略之間必須相互平衡;

  2. 策略須要有基本值組成;

  3. 價值必須又內部過程計算而來;

  4. 策略必須互相解釋;

  5. 策略的合併必須決定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能夠劃分紅:人力資產、信息資產和組織資產。如下是一個簡單的模板:

clipboard.png

一個常見的策略地圖的制定步驟爲5

  1. 選擇最重要的對象;

  2. 選擇合適的命題;

  3. 決定以此而來的大致上的財務策略;

  4. 決定用戶爲主的目標;

  5. 決定哪些內部過程適合這些策略;

  6. 解釋僱員和領導所須要的能力和技能去實現目標。

IC模型

智力資本模型(Intellectual Capital Model, IC)是第二代PMS模型的表明之一6,其考慮問題的是全球化經濟增加中高科技公司對於PMS管理的需求。Jin Chen等援引子Bontis的觀點認爲,如今一共有四個度量系統實踐較爲活躍7

  • 人力資源覈算(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HRA)。HRA事實上是將「組織人員的經濟價值覈算在內」,現有的研究HRA的度量模型有:成本模型、HR價值模型、貨幣重點模型(monetary emphasis models)。但HRA的侷限在於,該模型值探討員工的我的價值,沒有核算其和顧客、內部架構、合做文化和創新之類的內容。

  • 經濟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EVA更相似於一個財務度量,其計算內容爲「EVA = 淨銷售額 - 運營成本 - 稅 - 資產值」。但EVA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它沒有很清晰地展示IC的具體值。

  • BSC。以前介紹,在此不贅述。

  • IC-Navigator。

IC模型的特色是同時包含財務和非財務度量。基本思路是用分類方式來衡量公司的無形資產。一個綜合的模型以下:

clipboard.png

最近,Wen-Ying Wang等8對臺灣IT行業的研究代表,這些資產之間的做用關係以下: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優秀的指標系統的標準

Paul等9認爲好的指標系統包括如下24個原則:

  1. 和公司的目標、行爲、人員、關鍵成功因子(Key Success Factor)相一致;

  2. 與戰略相關且能夠執行;

  3. 容易解釋;

  4. 不復雜;

  5. 客戶驅動;

  6. 職能部門(functional departments)來整合;

  7. 適合組織的級別(適合運營的非財務指標和適合決策的財務指標);

  8. 適合外部環境(特別強調在複雜、非肯定和競爭性領域對非財務指標的運用和在簡單、穩定和弱競爭性環境下對財務指標的運用);

  9. 對組織水平和垂直合做的促進;

  10. 可計算性;

  11. 經過整合top-down和bottom-up兩種模式的促進;

  12. 和組織各部們協商過;

  13. 可理解;

  14. (組織)認同;

  15. 現實;

  16. 和因子直接相關;

  17. 和行動直接相關,有因果推理;

  18. 關注管理資源和輸入,不只僅關注成本;

  19. 提供實時反饋;

  20. 提供行動相關的反饋;

  21. 沒必要增長的指標;

  22. 對個體和組織的學習有支持;

  23. 能夠持續更新迭代;

  24. 當發現新的相關指標,能夠替換。

參考文獻


  1. Franceschini, F., Galetto, M., & Maisano, D. (2008). Management by Measurement (pp. 1–253). Springer.
  2. Neely, A. D., Adams, C., & Kennerley, M. (2002). The performance prism: The scorecard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usiness success.
  3.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avard Business Press.
  4. Wu, H.-Y. (2012). Constructing a strategy map for banking institutions with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35(3), 303–320. http://doi.org/10.1016/j.eval...
  5. Scholey, C. (2013). Strategy maps: a step‐by‐step guide to measuring, 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pla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6(3), 12–19. http://doi.org/10.1108/027566...
  6. Paranjape, B., Rossiter, M., & Pantano, V. (2013).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successes, failures and future – a review.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10(3), 4–14. http://doi.org/10.1108/136830...
  7. Chen, J., Zhu, Z., & Xie, H. Y. (2013). 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 new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5(1), 195–212. http://doi.org/10.1108/146919...
  8. Bontis, N., Wu, S., & Wang, W. Y. (2005).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performance in causal models: Evidence from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9. McMann, P., & Alfred, J. J. (1994). Is your company really measur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76(5).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