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三章》體悟

[本文出自天外歸雲的博客園]html

釋道《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今聽碧遊宮通天教主講道:「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深有所感,遂查其出處。原文出自《道德經》,又名《老子》。web

原文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學習

譯文

以無爲的態度去有所做爲,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看成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簡易的地方作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所以,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因此才能作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一定不多可以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不少困難。所以,有道的聖人老是看重困難,因此就終於沒有困難了。spa

譯文引自:老子道德經htm

體悟

萬事不該強求,毋需執着。要順其天然的作事,就不會感受這是事。要順應天意的去理解目前所處的困境,就不會感受這是真正的苦難。
要知道,這輪迴中,功過相抵,業障相消。今日你殺一隻雞,來世你作雞爲人殺。今日你嘗試去理解一我的,來日亦將有人去試圖理解你。故輪迴千生之中,既無永富,亦無永貧。今生,只是萬世輪迴之中的一世。故,沒有永遠的本身能夠作,也沒有永遠的存在能夠擁有。常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咱們也沒必要強求必定要擁有什麼,畢竟最終到死也沒有什麼更長遠的意義。卻是你此生搶了人民的錢,作了富人。等到來世作了乞丐,看到這樣的富人,不免心生怨恨。而你殊不知那正是你前世之所爲。若是人人都友愛,那麼你來世必定不會碰到不友愛的人。因此輪迴之中,最明智的作法,就是作一個時常反思本身的人。只有反思,纔可知己過。你對人好,可能並非真的好。好比你殺了一隻雞,去送給你的朋友。你認爲你對你的朋友是好的,而你來世作了雞,卻並不會這麼認爲。因此,要時常反思本身所作的自認爲的好,究竟是不是真的好。不斷的檢討本身。
人生既是一場「遊」歷,又如觀了一場「戲」,此之謂「遊戲」。所謂人生如遊戲,遊戲人生,可由此解。 萬事順其天然,順應天意。並不意味着亡羊補牢,等到事到臨頭方知去作;禍到臨頭,方知悔改。而是要未雨綢繆,這也是我從太上所言:「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中獲得的第二個啓示:沒有事,自己就是一件事。在這無味之中聞道,才能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有所預料,提早去作好準備。這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規劃,正是所謂「未卜而先知」,「知興亡順逆」的道之所在。 萬事順其天然,並非聽任自私,隨波逐流。要不斷的用心體悟,見微知著,才能知道萬事將來的樣子。所謂「順其天然」,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須要用心體會,切不可妄下定義。 咱們的學習,也應順其天然。不斷的思考本身的將來,反思本身的過去,從而規劃本身目前應該去作的事情。化被動爲主動,纔是順其天然的真正意義。要把咱們所作的事,看成本身理所固然的分內事去作,就如同呼吸同樣。這樣就不會再感受本身是在刻意的去作一件事了,而是天然而爲之。正是順其天然。
順其天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聽任自流,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浪費生命。
有了以上的理解,就不難理解「無爲」二字的另外一層含義,即「小爲」,小到接近於無的做爲。這是一種微元思想的體現。爲無爲的另外一種思考,就是將本身要爲的事,拆分到不可再分的地步,詳細到不可再細。這樣,咱們就能夠着手去作了。而所作的,卻又極其細微,不足稱之「爲」,故「爲無爲」。這也是對下文「大小多少」的理解,大生於小,多起於少。這也是一種微分思想,也就是現代科學中的微積分思想。奠基了這種思想基礎,也有了後人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之說。爲無爲,正是預示着讓咱們把大的「爲」化爲小的「爲」去作,這樣就不會感受到本身在作。這樣作起來,也就會更加的天然,亦即「順其天然」。遊戲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