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閱讀筆記02

                                第四章 流於形式的溝通程序員

第一節 客戶不會用C,難道就會用UML嗎算法

咱們老是要先接觸客戶的。......編程

......網絡

所以在前面提到的R模型中,開發人員最好不要直接面對客戶。項目經理有這樣的一種優點:他能夠不用瞭解C語言,也能夠用一種非C的語言來與客戶交流。架構

或者你更願意開發人員儘早地進入狀態,那麼,你可讓開發人員以需求調研的身份出如今客戶面前。可是,請注意這我的員的角色將變成「需求調研」,若是他不能適應這種轉變,那就別讓他去--那會是災難的開始。框架

......工具

到如今爲止,你應該看到,諮詢公司除了把問題搞得更加複雜以外,他們仍然須要面對最直接的問題:如何與客戶交流?單元測試

他們的解決之道是建模語言。測試

有什麼差異嗎?設計

程序員不能要求客戶會C,難道需求分析師們就能要求客戶會UML嗎?!

 

第二節 項目文檔真的能夠用甲骨文來寫

......

UML圖在一些客戶眼裏無異於盲人的世界,若是須要向他們作需求調研,你只能使用一種這些客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例如表格、流程圖以及......更深刻的交談。

你要確認你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而不是去追求這種方式是否是UML,以及你用UML是否正確。客戶是由於他認爲你理解了他們的需求,而在「需求確認書」上簽字,而不是由於你的UML圖畫的是否精確。

如今來思考:爲何非要讓客戶看UML圖呢?若是有可以知足「極限編程」所要求的「現場客戶」,那固然能夠不用畫用例圖;相反,若是客戶僱傭了一些專家組來評審需求,那麼你就老老實實地畫用例圖好了。

 

第三節 溝通的三層障礙

......

因此溝通的第一層障礙,並不在於你要表達的內容,而在於你如何表達。換個說法:就是「不知所云」。這種狀況下,你須要「組織語言、學會說話」。

......

仔細理解這兩句話,前者在說的是「咱們沒有」,於是責任在我;後者在說的是「您想要的」,於是責任在您。看起來這兩句話是在表述同一件事,但由於語言組織得不一樣,前一句的語氣是在「致歉」,後一句則是在「推諉」。

......

由此看來,從敘述中揣度結果,那麼他們都必定會像分析這兩句話的差別同樣,無比細緻地去分析對方的描述。所以,(注意!)他們事實上都會關注對方的措詞、語氣、句法,或者分析表達的先後邏輯與關聯。而這樣作,一般有兩個目的:

找到對方表達的潛在含義與目的;

找到對方敘述中的邏輯錯誤。

第一個是支持者的心態,第二個則是反對者的心態。然而你應該知道,這兩種心態就是一個會議的所有內容。

因此你會發現,重要的人不多說話,而重要會議所須要的發言也不多。這樣的角色,或者這樣的場合下的言論都是通過充分組織的。--只有這樣表達,纔會更加有效。

個人老朋友Soul有一句名言:「對於兩個聰明的人來講,正確的結論一般只有一個。所以若是出現了爭執,那麼討論的必定不是同一問題。」

......

因此溝通的第二層障礙出如今跟聰明人的討論中,讓人以爲「不知所爲」。這種狀況下,你應當預設前提,並儘早闡述結論。

......

用盡量少的人、在儘量短的時間內作出決策,這是下降溝通成本的關鍵。正是由於有了人和時間這些成本因素的約束,因此「咱們討論清楚」再作這個設定可能就會很荒謬。因此第三層障礙的主要表現是:不知緩急。解決之道,則是不要把溝通目標設定爲「讓對方認同」。

在咱們的確沒有辦法把一件討論「討論清楚」的時候,就是「旁觀的人最重要」了。--做爲管理者,應當去觀察、理解和發現問題(或者由專人向你彙報)。你要儘可能去聽、去思考。由於做爲這個角色,你老是有機會糾正問題的。

可是,不要急於去糾正--在一個會議上即便某種想法有問題,也決不是在你發言的三分鐘裏就能糾正的,而是在最後你作出的決策裏去糾正的。這種決策一般有兩種:

給出明確答案;

存而不論。

看起來,讓你「給出明確的答案」是職責所在。反過來講,「存而不論」就彷佛是在推卸責任了。可是可能在某些狀況下,「存而不論」纔是最好的決策。

項目經理不是理論家,因此並非「必定」要把一件事情理論清楚才能實做。「論理」是要以溝通成本(人力和時間爲代價的),也可能以犧牲「事件」本體來作代價。所以做爲管理者,你應該「適時終止討論」。

溝通不過是手段、是工具之一種,管理者的目標是項目自己。所以討論不清楚就暫不清楚,讓須要討論的人「而不是整個團隊」繼續去討論。於你而言、於項目而言、於總體而言,「有的‘異’無關宏旨,無礙大局,能夠存而不論」。

 

第四節 最簡溝通

......

在大多數項目中,這樣的問題都是存在的。真正能知足極限編程所提出的「現場客戶」的情形並不常常出現。即便能將程序員送到客戶現場中去,溝通問題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D項目中我提出了「最簡溝通」。

咱們開始在網絡上查看相關的軟件系統的特徵,以抽取客戶所關注的內容;瞭解該客戶的公司、經營理念、組織結構形式以及工做模式;瞭解同類公司的成功經驗和優秀的管理模式,以及客戶的競爭對手再作什麼和在關心什麼......

其實咱們瞭解sipp,abcus就是走的這一步。

......

咱們開始設計提問,每個提問涵蓋儘量多的信息點,儘量多的具備發散性以便造成更多的推論和假設。

......接下里就是設計需求條目。

咱們從數百條的需求條目中,整理出系統結構和模塊,需求條目被映射到各個模塊。咱們很快就畫出了模塊間的相互關係圖,......

咱們對用戶角色、原始數據和系統結構進行梳理以後,咱們花了很短的時間實現了第一個系統模型。......

這一次的溝通咱們使用了面對面的模式。而正好咱們有一個模型......

接下來的分析設計是瓜熟蒂落的事。......

應該清楚的是,保障每一次溝通的有效性都是最重要的事。溝通不是打電話或者請客戶吃飯那麼簡單的事。你獲得的每一次溝通機會,都是向客戶瞭解更深層次的需求的機會,所以最好在見到客戶以前,你就已經設計了全部的問題和提問方式。

 

第五節 爲不存在的角色留下溝通的渠道

......

項目的中斷和停止,與歷史產生斷層的內因是一致的。--我發現不少的項目(尤爲是產品計劃)在負責人員離開後,就天然而然地死掉了。我把這一切的緣由歸咎於「沒有History」。

咱們作項目的時候,若是也不留下歷史記錄(History),那麼之後別人來看這個項目,也會是兩眼一抹黑,.....

維護項目比作新項目更難,許多人深有同感。然而這些「有同感」的人又何曾想過,本身再作「新項目」的時候,要爲「項目維護」這種還不存在的角色,留下一個溝通、對話的渠道呢?

......而History是爲整個項目而記錄的。一些參考的記錄內容有:

需求階段:與誰聯繫、聯繫方式、過程、結果以及由此引起的需求或變動;

設計階段:如何進行設計、最初的設計、最初的架構、各個階段的框架變化、因需求變動致使項目結構上的變化(有助於瞭解構架的可擴充性);

開發階段:每一種技術選型的過程、每一種開發技巧的細節和相關文檔、摘引的每一段代碼、算法、開發包、組件庫的出處和評測;程序的單元測試框架;每個設計和架構變動所致使的影響;

測試階段:還記得測試用例和測試報告嗎?那是最好的History之一。

其實我也比較有同感,可是這樣是否是和敏捷開發有衝突?

 

第六節 流於形式的溝通

在不少的時候,我所聽到的溝通,都是一種形式。例如與客戶吃飯或這打回訪電話。

......

流於形式的溝通,多是使你的項目不斷推翻和延遲的最直接緣由。

溝通問題不只僅存在於你跟客戶交流中,還存在於項目的各個角色中間。.....

 

UML的確是解決溝通問題的最佳手段之一。然而若是項目一開始就不能用它,那麼強求的結果必然是痛苦的--要讓UML在一個沒有通過相關培訓的團隊及其各個角色之間用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用得起來,也存在經驗問題。千萬不要期望僅僅一個項目,就能讓你的組員深入理解UML的思想。

......

使用與不使用UML,其根本的問題在於溝通方式的選擇。只要是行之有效的、能在各個項目角色間通用的,就是好的溝通方式。

 

我的感覺:

一、過去怎麼作;

  過去作任務都是站在本身的立場上,本身想怎麼作就怎麼作,徹底沒有站在用戶或客戶的立場上,用戶是主觀的,作軟件是爲了讓用戶使用,要知足客戶的需求。還有就是溝通,不只是與客戶之間的溝通,還有與隊員之間的溝通,他須要有技巧的溝通,要學會說話。

二、這樣的壞處:

  作項目不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會致使客戶的體驗差,並且給本身留下很差的印象。與客戶之間的交流不能只是形式見的交流,客戶不必定會看uml圖,或許作出的結果與它想要的軟件不是一種軟件,致使不可挽回的糾紛。與隊員之間的交流也是有技巧的,不能更好的溝通只會致使隊伍的破裂,這樣怎麼能完成一個項目呢?

三、解決辦法:

  學會交流,學會說話,作軟件要站在客戶立場上,作需求調研,減小糾紛,在隊伍內達成一致的目標。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