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node
《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 第一章 概述服務器
-------------------------------------------------------------網絡
1.1app
1.2 因特網概述less
1.2.1 網絡的網絡ide
1.2.2 因特網發展的三個階段性能
1.2.3 因特網的標準化工做學習
RFCui
1.3 因特網的組成操作系統
從因特網的工做方式,能夠將其劃分爲兩大塊:
1.3.1 因特網的邊緣部分
在網絡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進程)之間的通訊方式一般能夠劃分爲兩大類:客戶服務器方式(C/S方式)和對等方式(P2P方式)。
從本質上看依然是客戶服務器方式,只是對等鏈接中的每一個主機既是客戶也是服務器。
1.3.2 因特網的核心部分
路由器(一種專用計算機)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電話的典型交換方式。通過「創建鏈接-->通話-->釋放鏈接」三個步驟。
分組交換採用存儲轉發技術。
要發送的整塊數據稱爲報文,發送報文以前將較長的報文劃分紅一個個更小的等長數據段,每一個數據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部首後就構成了一個分組,或稱包,部首也叫包頭。
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時存儲下來,再檢查其首部,查找轉發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適的藉口轉發出去,把分組交給下一個路由器。
1.4 計算機在我國的發展
1.5 計算機網絡的類別
1.5.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一些互相鏈接的、自治的計算機的合集[TANE03]。
1.5.2 幾種不一樣類別的網絡
總線型、樹形、星型、環型、網狀型。
還有特殊的接入網AN(Access Network)。又稱本地接入網或者居民接入網。起到用戶與因特網鏈接的橋樑做用。它既不屬於因特網的邊緣部分,也不屬於因特網的核心部分。
1.6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1.6.1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發送時延 = 數據幀長度(b) / 信道帶寬(b/s)
傳播時延 = 信道長度(m) / 電磁波在信道上傳播速率(m/s)
100MB的數據塊中M指2的20次方,而1Mb/s中M指10的6次方。
D = D0 / (1-U)
其中D0表示網絡空閒時的時延,D表示網絡當前時延,U表示網絡的利用率。能夠看出信道的利用率太高會產生很是大的時延。
1.6.2 計算機網絡的非性能特徵
1.7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1.7.1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造成
頗有意思的ISO提出的OSI參考模型的失敗歷史。
1.7.2 協議與劃分層次
計算機要在網絡中作到有條不紊的數據交換,就必須遵照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這裏的同步有時序的意思。
而爲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創建的規則、標準或約定就稱爲網絡協議。簡稱協議。
網絡協議的組成要素:
ARPANET的研製實驗代表,對於很是複雜的計算機網絡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
層次式結構的好處:
層次式結構各層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
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合集,就稱做網絡的體系結構(architecture)。換種說法,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絡及其構件所應能完成的功能的精肯定義[GREE82]。
1.7.3 具備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OSI的七層協議體系結構複雜不適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四層體系結構獲得了普遍的應用。網絡接口層-->網際層IP-->運輸層(TCP或UDP)-->應用層(TELNET,FTP,SMTP等)
學習一種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OSI參考模型把對等層次之間傳送的數據單位稱爲該層的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1.7.4 實體、協議、服務和數據訪問點
實體(entity),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
協議,是控制李娜改革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訊的規則的合集。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的實體的通訊使得本層可以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須要使用下面一層 所提供的服務。使用本層服務的實體只能看見服務,而沒法看見下面的協議。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實體是透明的。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一般稱爲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SAP是一個邏輯接口。層與層交換的數據單元稱爲服務數據單元SDU。
1.7.5 TCP/IP的體系結構
Everything over IP , IP over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