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l開發第一話:安裝、配置VS2010開發環境

最近在研究Chrome的Native Client,但過程並不輕鬆,NACL果真是個不成熟的東西,安裝過程極其辛苦,並且中文資料基本沒有,此文只是作一個安裝介紹,日後我會把我本身的一些折騰的體會發出來的。 html

第一步:下載 python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native-client/sdk/download chrome

直接下載:http://storage.googleapis.com/nativeclient-mirror/nacl/nacl_sdk/nacl_sdk.zip api

第二步:安裝Python 瀏覽器

必須是Python2.6或者Python2.7
下載地址:http://www.python.org/download/ 服務器

命令行中執行python -V即可查看是否安裝成功。 網絡

第三步:安裝NACL 工具

解壓nacl_sdk.zip文件,而後打開CMD,進入到nacl_sdk文件夾,並執行 測試

naclsdk update
若是須要覆蓋原來的文件,能夠執行
naclsdk update --force
而後等待下載安裝,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一些衆所周知的祕密,咱們可能沒法正常鏈接谷歌服務器,因此豬哥已經把本身下載完成的文件給傳到360網盤了,若是有須要的能夠自行下載。http://yunpan.cn/Q4ArWztfdsxub

第四步:安裝VS2010插件 ui

這一樣是一個很是艱難的過程,多是谷歌的工程師並無考慮過多語言支持吧,因此我在用中文版VS2010安裝的時候總是報錯,說XML文件格式不對。通過一番折騰,替換了一些文件之後總算安裝正常。由於我已經安裝成功了,因此錯誤就暫時不能給你們再現了,若是您有安裝錯誤提示,能夠給豬哥留言。下面我把可能須要替換或增長的文件給你們列出來。

文件目錄是:C:\Program Files (x86)\MSBuild\Microsoft.Cpp\v4.0

中文版的下面只有2052這個文件夾,沒有1033文件夾,若是沒有1033這個文件夾,可能會報錯(我安裝了3次都是報錯),這個1033是英文版的VS2010裏的文件夾,我已經拷出來了,你們能夠自行下載。

還有V110文件夾,沒有這個文件夾貌似也會出錯,我就直接把我安裝好的給你們打包了,直接解壓到V4.0裏就能夠了。

V4.0下載地址:www.bojinxiaozhu.com/uploadfile/2014/0221/v4.0.7z

另外,若是以前安裝過Visual Studio 2012,那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目錄下也須要建立一個Visual Studio 2012文件夾。

這幾個文件夾弄好後咱們還須要配置一下環境變量:

Variable Name Description
NACL_SDK_ROOT pepper  SDK的安裝目錄. 好比C: acl_sdk\pepper_32
CHROME_PATH Chrome 瀏覽器的位置. 好比C:\Users\fred\AppData\Local\Google\Chrome SxS\Application\chrome.exe

以上這些步驟作好之後咱們就能夠安裝VS2010插件了。

進入nacl_sdk目錄,而後執行

naclsdk update vs_addin

下載完成後進入vs_addin目錄,並運行install.bat文件。

不出之外的話,是能夠順利安裝完成的。

安裝完成後,你能夠打開vs_addin目錄下的hello_world_gles 來看看。運行項目以前須要對瀏覽器作一些設置。

在地址欄裏訪問chrome://flags/

開啓

Native Client   Mac, Windows, Linux, Chrome OS
爲全部網絡應用(包括不是從 Chrome 網上應用店安裝的應用)啓用 Native Client。   #enable-nacl
Native Client 基於 GDB 的調試   Mac, Windows, Linux, Chrome OS
啓用 GDB 調試存根。這會在啓動時中止 Native Client 應用,而後等待 nacl-gdb(來自 NaCl SDK)附加到該應用。   #enable-nacl-debug
這兩項。

按下F12,在調試工具中作以下設置:


這樣,你就能夠運行你的DEMO了。

另外就是在開發過程當中,每一個例子的CHROME配置文件是獨立存在於你的工程文件目錄裏的,也就是說,你能夠自由配置你的測試CHROME,它不會影像到你平時使用的chorme。
建議關閉全部的插件,這樣能夠加快調試速度。以上就是我這幾天研究出來的結果,歡迎你們拍磚。

本文源地址:http://www.bojinxiaozhu.com/2014/0221/80.html 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